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精彩课堂从精心设问开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精彩课堂从精心设问开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如何进行设问选择?这里包含一个艺术性的问题。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今天,教师若能重视政治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善加指点,精心设问,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设问点选择 巧妙设问 递进设问 转折设问 综合设问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2-0070-02

课堂设问,又称提问或设疑,它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这一环节的充分重视和恰当把握,可以避免满堂灌的传统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它还是教学中的一门高级艺术。因为一个匠心独具的设问会十分真切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素质,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政治课上,一个完整的设问过程,由选择设问点、设计命题、引导学生做好精神上的准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或讨论、以一定的方式答题、小结几个步骤构成。下面就政治教学中怎样进行设问点的选择,精心设问,谈谈个人的一些理解。

一、设置情境,巧妙设问。

设问点的选择要注意悬念。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设置情境,巧妙设问。因为,在教材要求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协调”,就必须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一种迫切的求知状态,然后进行设问,在其心理上造成悬念,产生一种跃跃欲试心理,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便能积极投入。针对教学内容,巧妙地铺设情境。设问应是有质量的,即问题要有较强的针对性、较广的信息量和适宜的深度。不是为问而问,牵强附会。且设问应是有技巧的,即设问的方式具有艺术性,设问的角度具有新颖性。一般地说,在教学内容既定的情况下,设疑的艺术性和新颖性能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把学习者的注意力迅速地吸引进你的问题中去。例如,在高三《经济生活》一轮复习的讲授中,为了让学生把握市场交易原则的内容并能迅速吸引学生,在导入时,投影上出现四幅漫画:①《搭售橡皮鱼》;②《郑板桥题诗》;③《朦胧价》;④《打工奇遇》(分别取材于教材或影视作品),教师以说书人的角色作言简意赅的生动的旁白解说。最后,教师亮出设问:“送这些销售者一句忠告(要求:具有广告语特色)”。学生的答案各式各样,丰富多彩,教师通过“分、挑、捡、选”归纳出市场交易的四条原则,而后开始授课。设问的艺术性和新颖性关键在于发掘。教师要善于变换问题的角度,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认识事物和现象;教师要学会调节问题的难度,才能使学生有信心以现有的知识去吸纳新的知识;既把学生引入课堂,又提高了综合探究能力。

二、分层诱导,递进设问。

设问点的选择要注意思考性。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设问点可以是重难点,政治教学上的重难点或者是教材内容的关节点或者是学生认知的困惑处,所以选择有效的方式突破重难点是极其重要的。而在这些困惑处或关节点上设问不啻是最佳方案之一,即:注重分层诱导,递进设问。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观点、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距离,通过深入浅出的设问,可以化抽象为形象;而对于某些只有依赖于理论体系的全面理解才能把握的知识,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突破。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重难点的设问中,教师要做到循循善诱,有意识地训练和纠正学生的思维方式,因为这不仅有助于当前题目的解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例如,在高三政治《经济生活》一轮复习讲授商品价值时,我采用了这样的递进式的设问:一把斧子=15千克大米,请问①斧子和大米二者为什么能交换?②斧子和大米二者为什么要交换?③斧子和大米二者为什么要按1∶15的比例进行交换?④价值在什么中产生?在什么中体现?他的表现形式是什么?通过这四个层层相扣的问题,使学生把握了价值的含义、价值与使用价值、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进而明确了只有商品才具有价值,一系列的重点和难点便迎刃而解,并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化,对教学目标的完成产生了积极的理想的效果。

三、前后衔接,转折设问。

设问点的选择要注意层次性、逻辑性。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层次性,必须符合中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认识逐步深化。设问点可以是转折点。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课的导入和结束、教学环节和内容的过渡、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这些方面都可以理解为教学过程的转折点。转折点上设问,从形式上讲,可以使课堂的结构显得更为严谨和完整而且衔接自然。从更深一层意义上讲,通过对教师设问的思考、回答,学生的注意力、兴趣及时转移,从而能够更加紧密地配合教学过程。转折点上的设问,要自然又要作用突出,要注重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和发散性,因为这是转折点上设问所特有的优势。例如,在《货币的产生和实质》一课的导入时,我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钞票,提问:“这是什么?”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不费周折地引出“货币”这一概念。而在这课将近结束时,又回到了开始时的问题“只有金银才能固定地充当货币,而这一张(指刚才那张钞票)是纸而已,怎么是货币?到底能不能叫货币?它与金属货币有什么区别联系?”此问一出,明显感觉到学生神情开始紧张,思维同时活跃起来。解决了这几个小问题,不仅加深了对货币本质的理解,又为纸币一节的学习埋下了伏笔,成功地解决了容易混淆的知识,而且首尾呼应,使这一堂课的总体处理浑然一体十分完整。在转折点上提问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应流于形式,过于简单,提一些如“是不是?”“行不行?”“好不好?”之类的问题。这样做的缺陷首先是提问没有质量,其次是长期以往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

四、知识迁移,综合设问。

设问点的选择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政治的新旧知识之间常有密切的联系,在新授课阶段复习相关的旧知识,在新旧知识生长点处巧妙设问,可为学生顺利学习新知,完成知识的迁移创造良好条件。例如,在高三《政治生活》一轮复习时,讲解政府应做到依法行政,努力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的措施时,首先要求政府要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依法行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时候,注意提醒学生我党要求以科学的发展观作为统领经济、社会的重要的指导方针。因此,不仅在《经济生活》模块中科学发展观是七大重要观念,在《政治生活》科学发展观也是我国政府做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基本要求。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旧知识的重点内容的提问,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注重模块知识的前后联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源于“好奇”与“质疑”。教学行为活动中的两个主体即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纽带联系起来,通过问题传递信息,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发展,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提问也一样,选择一个好的设问点,是成功设问的第一要素,也是关键所在。它可以是你在备课时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好的,也可能是你在授课的过程中灵机一动的神来之笔。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实体进行精心设计,力求提问做到恰到好处,切中要害,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课堂结构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邵瑞珍、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 瞿保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师[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 宋乃庆、徐仲林、靳玉乐.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