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件标志郑书法走向成熟的作品:《郑法书真迹六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件标志郑书法走向成熟的作品:《郑法书真迹六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日前在整理先祖遗物时,于书籍碑版间发现经折装书法一件――《郑法书真迹六种》,询之家大人,则为“”刚结束时得于南京。因此件书法作品遍生霉斑,且封面纸质发酥,特送苏州名匠重新揭裱装潢。由于对郑的书法关注有年,通过近日仔细推究资料,发现此件作品为郑氏书法从前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真迹,且为少见的经折装形式,对研究郑氏书法流变具有较高价值,故尔不揣谫陋,作简单介绍。

一、《郑法书真迹六种》介绍

此件经折装书法共计十开,每半开19cm×10cm。书法前有封面半开和题跋一开。封面题签为“郑法书真迹六种”,落款“一九六六年十月署 白野”下为“予”字朱文印。封面上首为同一人所书“金陵紫荆花 藏”并白文印章“紫荆花”。

题跋为小楷抄录的3则诗话,落款为:“七五年二月六日”并朱文白文“白野”印鉴两方。文后复跋曰:“余得此册八年,未悉谷口里爵。偶阅清人诗话,得此三则,亟录存之。乙卯正月初二记。”乙卯为1975年,正月初二为2月12日,可知前跋的纪年为阳历1975年2月6日。由题跋推断这位名“予”号“白野”的南京文人雅士,收藏到这本书法的时间是封面题签的1966年10月,当时他并不知道郑的名头,在得到8年后的1975年初,在诗话中发现了郑的信息,写了题跋,并草草装裱为经折装。因为1975年那段时间专业装裱师基本都歇了业,所以此册装裱粗糙,仅仅只是托了命纸,连成经折装而已,连绫边都没有。我估计是藏者自己动手装裱的。

《郑法书真迹六种》包括:

1、临写《孔和碑》12行89字,行书款识:“汉孔和置守庙百石卒史碑在孔子庙书楼前庑,东汉书法此刻最为全备。有志斯道非由此不能入胜。谷口郑识。”后为“郑印”和“痴汉”白文印两方;

2、临写《曹全碑》11行104字,楷书款识:“汉合阳令曹全碑,前朝隆万间始见与渭水沙碛中,未经藓蚀,字画完好。东南人士欲摩挲汉法者,咸以此刻为最。谷口老农郑笔识于金台馆舍,时丙辰小春朔日。”后为“郑印”和“放情丘壑”白文印两方;

3、临写《礼器碑》7行61字,楷书款识:“韩敕礼器碑锋颖透露,严峭逼人,在汉碣中自成一家,故学者鲜能宗之。书癖老人郑临识。”后为“郑之印”和“良常山人”白文印两方;

4、临写大篆“吉日癸巳”4字,上首有“古心堂”朱文印鉴,楷书款识:“周穆王吉日癸巳在坛山,宋郊寻而摹之,令刘庄取归,州权郡事李中佑龛置厅壁。政和五年,取入内府。靖康之变,遂不可问。此政和以前拓本也,宋景濂先生翻刻浦阳书院,亡此古致矣。退谷老人跋。丙辰秋杪客游长安,访孙茂叔昆季,出令先君北海先生藏碑把玩竟日,此盖其一也。是夜篝灯摹仿。”后为“臣”白文印和“谷口”朱文印;

5、临写《史晨前碑》14行120字,楷书款识:“汉相河南史晨祀孔子庙奏铭。”后为“立义行事”和“郑私印”白文印两方;

6、临写《史晨后碑》15行132字,楷书款识:“鲁相史晨孔子庙碑有前后二通,前碑叙奏请之章,后碑陈典礼之盛。俾鲁之学者获观前修之美也。丙辰秋仲偶客长安,道经宣圣林庙,摩挲汉碣,手拓数种。时旅中多暇,漫临似盛斯社先生。谷口郑。”后为“臣”白文印和“谷口”朱文印。

整册书法起首有“万孚鉴赏”朱文大篆收藏印章,末尾后缀“香雪主人”朱文竖印,当为原藏者的印记。

二、郑书法风格的分期与评价

郑(1622――1693年)字汝器,号谷口,江苏上元(今南京)人,是活跃于康熙年间的著名书法家。郑行医为生,以布衣终其一生,因此有关他的生平史料非常稀见,甚至有的研究者感叹:“很难通过他的生平史迹对其艺术历程加以阐释。”郑集数十年之功摩挲汉碣,最终创立了别具一格的“草隶”书体,这种书体除了流美以外,还有拙、涩的成分在,并参用行书法,使笔画线条流畅、自然。清人梁t《论书帖》说“郑八分书汉人,间参草法,为一时名手”正是指此。这种秀中见拙的书法在清初的书坛享有很高的声誉,使郑与金农、郑燮都成为融合碑学与帖学的早期成功典范。由于郑探索碑学较早,他的艺术实践给后人的启迪就具有尤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因此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谷口始学汉碑,再从朱竹辈讨论之,而汉隶之学复兴。”

对于郑书法的分期,研究者马季戈先生在《郑的隶书艺术及其影响》(见《书法丛刊》2002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顺治17年(1660)至康熙30年(1691)年的大致30年间,也就是郑38岁到69岁的这一时期,他的隶书风格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从郑存世作品来分析,大部分作品集中在康熙20年(1681)到康熙30年之间,这10年是他晚年创作的鼎盛时期。自顺治17年至康熙9年的10年属于他创作早期,再后的10年是为中期,由于这两个时期存世作品罕见,因此可以将这两个时期合并为一个时期,将郑的艺术创作粗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存世郑的前期作品中较可靠的,仅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创作于顺治17年的《隶书五言诗扇》,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创作于康熙8年的《临曹全碑等卷》和康熙18年的《隶书诗扇》等数件而已。《隶书五言诗扇》录五言诗一首,末署款:“庚子八月上瀚书似伯翁先生,谷口郑。”此书法清劲拘谨,尚缺乏飘逸之态。《临曹全碑等卷》书写规整谨严,全系临写而非创作,虽沉贯有力,但依然没有飞动之感。郑晚期书法存世较多。

三、《郑法书真迹六种》的价值浅析

《郑法书真迹六种》作于丙辰,即康熙15年(1676),属于郑创作中期的作品,许多地方都能够反映出其书法前期和后期的一些特证。如此册第六种《临史晨后碑》款识中曰“漫临似盛斯社先生”,与《隶书五言诗扇》的款识“庚子八月上瀚书似伯翁先生”形式极其一致,“临似”、“书似”大概是郑早期常用语,此字样后高抬一格为上款,空格后落下款。第四种临大篆“吉日癸巳”后款识“丙辰秋杪客游长安”一语其中“杪”为郑书法题款时的常用语,如作于康熙27年(1688)今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的《临郭有道碑》就落款识为:“汉蔡中郎书郭有道先生碑文。戊辰秋杪漫笔。谷口郑。”同时,《郑法书真迹六种》的款识还符合郑的另一个习惯,那就是喜欢用“漫笔”(见《临郭用道碑》)、“漫书”(见上海博物馆藏隶书《浣溪沙词》轴、《灵宝谣》轴)、“漫为书此”(见安徽省博物馆藏隶书《陶诗》轴)等字眼,此册第六种款识所谓“漫临”,正是这种习惯的反映。

《郑法书真迹六种》是衔接郑书法早期和晚期的重要物证,虽为临写而非创作,但与《隶书五言诗扇》相比,已经明显生动活泼,具有“草隶”的独特用笔方法在里面了。因此可以说此册作品是郑书体逐步成熟的代表作,对研究其书风流变具有很高价值。除此之外,《郑法书真迹六种》的更可贵之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钩沉了郑前期使用的别号和书馆号。此册款识行书楷书俱全,可以看出郑的书法最初是取法帖学,而且写得一笔文征明一路的好字。由此可以更明确地看透,郑晚期书法是隶书中柔和行书笔意,而行书中又融合进了篆隶笔意。更主要的是,此册款识纪录了郑前期使用过“书痴老人”、“良常山人”(《临礼器碑》)、“退谷老人”(临大篆“吉日癸巳”)、“痴汉”(《临孔和碑》,双关)等别号,并使用过“古心堂”书馆号(临大篆“吉日癸巳”)。

第二,左证了郑书法取法的来源。有研究者认为郑为研习书法,搜罗天下汉碑,不遗余力,终于在隶书创作上取得了很高成就。近人马宗霍《书林纪事》载其“家藏古碑,积有四厨,摩似殆遍”。从此册书法来看,郑的确对汉碑涉猎甚广,而且对篆书也有研究,这在清初时期是极少见的。一般人们都认为郑的书法主要取法于《史晨碑》和《曹全碑》而尤得力于《曹全碑》,在此册书法中也有很好说明。

第三,弥补了郑交游情况和行踪无据的不足。此册书法的款识内容丰富,忠实纪录了丙辰(康熙15年)他北游的纪历:小春朔日作客于金台(河北易县东南);仲秋时节道经山东曲阜游览孔庙,“摩挲汉碣,手拓数种”,临写汉碑赠送给盛斯社先生;秋末客游北京,访问孙茂叔兄弟,孙氏将家藏碑拓供他“把玩”。值得一提的是,款识中提到的孙氏兄弟的“令先君北海先生”,就是明末清初鼎鼎大名的收藏家孙承泽(1592-1676),原籍山东益都,世隶上林苑籍,实际上是个北京人,崇祯四年进士,官至刑科都给事中。1644年春李自成攻进北京,他自杀不成,即任大顺政府的防御使,又改任谏议。清兵入关,顺治元年他又当上了吏科给事中,后来历任大理寺卿、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务。仕明、投李、降清,他的经历和清初三大文人之一的龚鼎孳一样,都受到社会舆论的非议,清政府一度也不太相信他们,于是后来孙就“老病告休”近20年,主要著书立说和收集典籍。孙承泽在北京有好几个住处,如金鱼池、樱桃沟等都是人们熟悉的名胜。但他主要住在前门外臧家桥西,通常叫做“孙公园”。他在这里藏书很多,建有“万卷楼”,上下共14间,存放他费心收集来的书籍。丙辰年郑到北京的时候,孙承泽刚去世,孙氏兄弟取出藏碑让郑研习,所临写的这大篆“吉日癸巳”还是北宋以前拓本。可以确定,郑当时在曲阜和北京是见识了许多汉碑和名拓的,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实属难能可贵。可以判断,这次北游对郑的书体形成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郑法书真迹六种》以其内涵丰富、形式罕见、创作时期早而极具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