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碑拓艺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碑拓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碑拓是将碑上的文字,用宣纸紧覆在碑上,用墨打拓其文字,再将纸揭下,纸上留下碑上的文字。乌黑墨色有光泽的谓“乌金拓”,墨色淡而匀净的谓“蝉翼拓”,用朱色打拓的叫“朱拓”。有关拓印方法的变化,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文字正体与反体方面的变化;最早的石刻上的文字是正写的凹下的文字,后来发展的石刻是反写凹下去的文字;另一个变化是石刻上下的拓印转向木刻上的拓印。

【关键词】拓印;方法;碑拓;技法

中图分类号:J2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1-0126-01

一、拓印的来源

在印刷术没有诞生之前,古代遗存下来的文字有不少是在石头上记下来的。据记载,大约在春秋的时候,就有33人想出来把文字刻在石头上了。战国初年的古书《墨子》中讲怎样保存文字记录的时候,就提到要刻在金石上面。“金”指的是青铜器,“石”指的就是石头。唐朝贞观初,人们在陕西宝鸡附近的陈仓发现了10个石鼓,上面的刻字记载着公元前8世纪时秦文公的事情。这是迄今为止,年代最久的“石头记”了。石鼓较小,刻不了多少字,看起来也比较麻烦,后来人们就把字刻到大石碑上去了。

东汉末年,虽然已经发明了纸,但印刷术还没发明。为了避免手抄书错误频发,汉灵帝熹平四年,即公元175年,蔡邕向汉灵帝建议:把一些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作为校正经书文字的标准本。灵帝同意后,蔡邕亲自书写,刻好后的石碑一块块立在首都洛阳的太学门外。这些石碑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现在还有一些残块保存在西安的碑林里。

而所谓的碑帖,即对着石碑上拓印的方法。就是用事先浸湿了的坚韧薄纸铺在石碑上面,然后用丝棉包扎成拳头大小的软槌在纸上轻轻拍打,使纸透入石碑上刻字处凹下的地方。待纸干后,再用软槌在纸上拍上墨汁。然后揭下来,就成了黑地白字的拓本。这是一种从阴文正字取得正文字的复制方法,与以后的雕版印刷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并对近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古法借鉴和革新提高。

二、拓印方法的变化

拓碑是一门高级技术,也是一件体力活。首先把石刻上的灰尘泥土洗干净。其次铺上拓碑专用的宣纸,用适合面积的纸张(纸和纸之间有5厘米的搭接)。因为有时有风,所以用干净的小石头把四边压住。第三,用喷壶把纸均匀湿润,用滚子把纸与石面密贴。为了加快进度,用报纸把宣纸上的多余的水分吸干。等到纸面干湿适中时(这是关键,纸干了会脱离石面,不易操作,纸湿了会湮墨),开始用扑子拓字。

拓碑这门技术,在秦始皇泰山勒石、蔡伦造纸后就诞生了。在没有照相、影印技术的一百多年前,拓碑技术一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许多珍贵的书法作品都是通过拓碑保存下来的。两千多年来,拓碑技术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只不过是把拓碑的材料换成现代化的材料了,如古代用棕刷,现在用合成纤维刷;古代用棉花扑子,现在用泡沫塑料扑子;古代要现场磨墨,现在用一得阁墨汁等等。

1.拓印与雕版印刷

拓印这种方法,与雕版印刷相比,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即它们都需要原版、纸、墨等条件,其目的也是大批量复制文字和图像。

就印刷复制术而论,它的出现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在纸上刷印的复制方法,已经具备了印刷术定义中的基本要素,是有一套完整的、有刷有印的工艺技术,把它视作雕版印刷的雏形,是比较适宜的。

2.拓碑必备工具

必备一:白芨水:中药店有售,其性黏若胶水,使用开水泡白及半小时以上,增加其粘度。(也可使用白芨粉但效果不佳);必备二:刷子:打刷(棕刷):敲打宣纸,使文字凹入用(软毛刷:上白芨水及裱宣纸用);必备三、拓包:用棉布包海绵或者锯末,沾墨汁,拓印碑面用 (拓包必须绷紧);必备四:墨汁:着色用,可使用一得阁墨汁或研磨之墨汁;必备五:宣纸、清洁用之刷子、装墨汁及白芨水之盆子,喷枪、卫生纸、抹布等。

3.拓碑的方法

第一阶段:准备工具。拓碑前必须先清洁碑上的灰尘;纸的准备必须比碑大,上下左右稍大约2~3公分。白芨水必须于当天或前一天准备,切勿提早储存,以免失去黏性。拓包二个,一个沾墨汁,一个均匀墨色。(可交替使用);刷子、盆子、墨汁、喷枪。

第二阶段:上纸。先在碑上刷一层白芨水,必须涂均匀;上纸由上而下对其四角之后用软毛刷由上而下由中而左右由内而外刷平,同时赶走空气使纸与碑面密合。

第三阶段:敲打。用棕刷敲打,使文字凹入均匀,但不能太大力敲打,以免拓纸破裂;敲打时力量需均匀,不轻不重,每个字凹入约0.5公分左右即可,由上而下先纵或先横敲打皆可,俟字全部均匀凹入籍告完成。

第四阶段:上墨色。上墨时左右手各执一拓包,左手沾墨汁,右手柔搓,左手拓包引色至右手拓包,使之平面均匀,并先行试打在预备纸,查看色泽是否均匀;使用拓包必须上下正打,不可左右斜打或过分用力,亦不可专打一处,也不可东打一下、西打一下;必须由上而下或由左而右,渐次密集相连,连续地不轻不重地先纵后横或先横后纵地上色,直至全碑皆上色完毕即可。

第五阶段:取下。取下拓本的最好时机是拓本八至九分干时最为恰当,因此时拓本较不易破损且易于取下,若尚湿即急于取下,则易破裂;大型碑文取下前必须二至三人协助,由上而下与碑面成垂直,平均提起拉开,并事先预备好报纸,平面放置报纸上面,让它自然干,若让拓本晒太阳则拓本将形成凹凸不平及僵硬的现象。

三、碑拓的保存与运用

辛苦拓印而得的碑拓,如果没有妥善保存、运用,殊为可惜,建议如下:

一是编号与纪录:碑拓需详加纪录,编号、地点、时间、文字或图样、样式、内容、字数、大小等均需详细纪录,不但便于整理、寻找,亦可整理出版后学。

二是装裱:可将碑拓请良善之裱功师父,加以精裱。再好的碑拓如无经装裱,则不显其价值,因此精选良善之师父是很重要的。

三是作为展示或为欣赏或临摹学习、教学均可,例如乡土教学课程野外参观时,如能将该处之碑拓图案拓印,彼此交流或作研究社会历史,欣赏其书法之美均是很好的运用。

参考文献:

[1]王小蓉.道教与我国早期雕版印刷术关系浅探[J].宗教学研究,2005,02:53-54.

作者简介:赵兰,(1973―),女,河南郑州人,本科,研究方向:文物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