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VV式动词重叠研究的几个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VV式动词重叠研究的几个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现代汉语中,动词重叠是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动词自身的性质特点对动词重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动词能否重叠,重叠后表现出什么样的语法意义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动词;重叠;vv式;范畴;机制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115-02

现代汉语中,动词重叠是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五六十年代就引起了语言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人们对动词重叠现象研究的逐渐深入,一系列的专题文章不断涌现。学者们除从共时层面进行研究以外,还从历时层面对动词重叠现象进行考察,也有一些学者进行专书研究,且成绩斐然。回顾近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对动词重叠的性质,范围,意义,条件等进行了详细论述。但是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分歧。

本文就单音节动词重叠的基本形式――VV式,以语言学界各家的观点为基础,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对VV式动词的范畴、动词重叠的机制等进行比较分析。

一、VV式动词的范畴

刘月华认为一个动词可否重叠,主要取决于动词本身的性质。可见动词自身的性质特点对动词重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对动词的分类和性质进行深入了解。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动词常做谓语和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动词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有些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暂、轻微(动作的动量少或时量少),限于表示可持续的动作动词。单音动词重叠为AA式,双音动词重叠为ABAB式。”

黄伯荣先生将动词分为六类:动作行为动词、心理活动动词、表示存在、消失、变化的动词、能愿动词和趋向动词。从黄先生对动词的定义和分类来看,他是按照动词的意义进行的分类。何融指出非动作动词、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有使令意义的动词等都不能重叠。

刘月华指出能进入AA式的动作动词必须是可持续或可反复的,主观上必须是可控制的。此观点已在语法学界得到了广泛认可,很多学者在研究动词重叠时都参考了他的这种分类标准。为此我们可以对VV式单音动词进行语义特征分析,如下:

V――[±动作][±可控][±延续或反复]

进入VV式结构的动词首先是动作动词,“动作动词一般具有完整的时间性,表示动作的起点、续段和终点。”动作动词才能重叠,非动作动词不能重叠。同时,该动词还必须是可控制的,动作的主体可以自己控制支配,学术界把这类动词称为自主动词,相对的是非自主动词。此外,动词表示的意义还必须是可持续或可重复的,李人鉴认为动作行为的可持续重复性决定了动词的重叠。这类表示动作持续或反复的动词叫做持续性动词。

综上所述,一个单音节动词能否重叠,与它自身的性质是分不开的。动词只有具有上述三种语义特征才能重叠,(我们姑且将其称为三元语义动词。)这是单音节动词进入VV式重叠的最基本条件。此外,动词重叠还受句法结构和语言环境的约束限制。

二、VV式探源分析

对于VV式的起源问题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不少学者对这个问题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例如刘烨在《现代汉语VV式的来源及其流变》中以语义为基础,以时间为轴线,追溯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徐正考《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探源》指出“VV式作为一种固定的语言形式先秦就已经存在了”。潘国英指出,现代汉语的VV 式是由V一V式省略“一”而来,而V一V是由“一V”演变而来。同时李文浩在《动词重叠式的源流》中指出“现代汉语表示量减的动词重叠来源于表示量增的动词重叠,其根本动因是汉语的双音化趋势。”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VV式的起源进行考察:

(一)语言内部机制

现代汉语中VV式的基本语法意义是动作次数少,持续时间短,动作程度轻等。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个格式来源于V一V式,由其脱落中间的“一”而来。如果再深入考察,我们可以认为V一V式是从先秦“一V”式发展来的。“我们认为现代汉语的VV 式是由V一V式省略“一”而来,而是V一V由“一V”演变而来。”

范芳莲指出VV式是由V-V形式脱落“一”字而来。并指出动词重叠只是动量组合的一种形式,不是另一种语法格式。日本学者太田辰夫认为在元代时表示短时态意义的AA式从A一A式省略而来。中古时期常常用数词加动词来表达动作行为持续时间短和动量小的意义,例如:

一发不中者,百发尽息。《史记・周本纪》

潘国英指出,“一V” 是一种最典型的动、量组合,且“一”是实指,而“V 一V“已是一种典型的语法形态。从“一V”到“V一V”,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刘世儒(1965) 把“V一V ”看成是动、量组合。唐五代时期时“V 一V”(动量)形式并没出现,只存在VV式,且表示动量大、时量长之意。

研究资料表明到宋代这种V一V式才大范围出现,表示时间短、程度轻的意义。它的这种意义来源于数词“一”的虚化,即数词“一V”不再表示实际的次数,而表示一个抽象的量。并随着双音节化趋势的发展,“一V”中的“一”逐渐省略,最后逐渐形成了“VV”式,并用它来表示时间短、程度轻、次数少的意义。

依据上述观点,我们认为VV式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语言本身就一直存在这种形式,且表示动量大、时量长的意义;一个是由V一V发展而来,表示时间短、程度轻的意义。具体表现为

VV(表示动作的反复、多量、长时)

一V V一V(动量)V一VVV (时间短、程度低、次数少)

第一种意义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消失,至此VV式表示时量小、动量少的意义才初步形成。

徐正考持有相反的观点。他认为VV式并不是来自V一V式,他还指出,VV式出现在唐代,表示尝试、短时之意,不表示动作和动量。“而V一V式既可以表示短时、尝试意义,又可表示动作与动量,而在唐代只表示动作和动量。”他由此推出V一V式的尝试、短时之意来源于VV式。

(二)语言外部机制

除了语言内部因素影响以外,VV式的产生和发展,与语言整体的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白话在唐代开始兴起,它是一种有别于文言的语文体式。白话一方面继承了文言的一些句法结构和句法形式,表现出继承性,这从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句法比较中可见一斑,如主谓结构、动补结构等;另一方面白话作为一种新的体式,需要有新的语法结构和形式来与之相适应,从而满足表达语义的需要这主要表现为变异性。

在白话产生初期,语法发展并不完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并不是完全对应的。语义是对人们进行交流的信息内容,要借助语法形式表现出来,当人们在表达遇到障碍时便需要寻找新的语法形式,或借助已有的形式来表达新的语法意义。基于后一种情况,便会发生语义的变化,包括语义的扩大、缩小及转移。

大量资料表明,VV式在唐代表示时量长、动量大的意义。我们可以想象,在白话产生初期,缺少表示短时、尝试意义的白话文语法形式。人们为了表达的需要借助VV式来表示短时、尝试意义。从而VV式的语法意义进一步扩大,除能表示时量、动作意义外,还能表示短时、尝试的意义,并在以后的语言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如祈使、意愿等。

参考文献:

[1]徐正考.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探源[J].吉林大学学报 1990,3.

[2]于江.动词重叠研究概述[J].汉语学习 2001,1.

[3]徐黎敬.语境中单音节动词的重叠考察[J].语言应用研究.2002.

[4]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