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问题与策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我国高端经济的发展,行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但如何培养出高素质专业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培养专业人才需面临的现实问题。文章解剖了当前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培养 高素质 专业人才 策略

[作者简介]黄国标(1969- ),男,江西丰城人,江西省教育考试院普招处,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学、高职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江西 南昌 330038)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40-02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作为知识经济载体的高端经济获得了快速增长。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我国的高端经济已跨越3亿元大关,提供就业岗位两千多万个,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一个支柱产业。但不可忽视的是,在时代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专业人才的紧缺就是中国高端知识经济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阶段,知识行业之间的竞争已趋向于人才之间的竞争,专业人才的素质水平高低已成为知识企业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因素,这种现状也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专业的教学理念滞后。在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跟不上时展的要求,太过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当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综合化需求。如烹饪专业除了要求专业人才会制作不同风味菜肴和点心之外,还要求专业人才懂经营、能管理,能与团队成员进行积极的沟通与协调,而且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的综合性专业人才才能顺应时代的需要。而当前有些高职院校在大多数课程设置中,都是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训练,此举的目的和初衷当然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但在学生进入知识产业工作岗位后,面对行业竞争与职业发展瓶颈,这些按照实用主义的单一模式培养的学生,带有浓厚的以就业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色彩,由于创新能力不足,后期的可塑性不强,导致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路径变窄,甚至由于知识结构的影响遭受严重瓶颈。面对用人单位的期望和要求,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可塑性不强,后劲不足,使得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知识发展要求不符,致使用人单位必须对高职院校输送的所谓人才进行不断地培训和再塑。

2.“双师型”教师队伍“水分”过高。教师作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的重要力量,一个院校的专业师资力量如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质量。现阶段,虽然很多高职院校为了壮大师资队伍,聘请了很多“双师型”教师进行任教,这些“双师型”的教师虽然表面上具备教师资格证和实际的知识行业工作经验,但大多“双师型”教师名不副实,在实践技能和实践经验上存在过高的水分。如很多专业的教师既没接受过专业教育教学训练,同时也缺乏实际工作的经验积累,只是通过简单的培训、考证等形式来取得 “双师型”教师资格。这样的教师队伍使得“双师型”教师不能发挥真正的效用,难以保证人才培养的素质。

3.学生职业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大部分专业的学生对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据调查发现,很多专业的在读学生认为只要从职业院校毕业就可以到大企业当白领。殊不知要成为知识经济的合格高端白领,除了在校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之外,还要在知识经济里经历知识的识别、技术加工等阶段的实践技能训练才能成才。可见,很多学生对于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目标缺乏正确的认识,且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教育,使得很多学生对就业期望过高。加上很多学生本身专业基本功不扎实,操作实践经验少,缺乏吃苦、钻研的精神。即使就业,也很难适应一线岗位的工作,也就很难从一线锻炼成长为合格的高端白领。

4.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代不符。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而最初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也亟待转变。比如,原先的高职教育生源主要是由中职、中专、技校的学生组成,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对行业已有所了解,掌握了一些基础课程,有些学生甚至有顶岗实习的经验。因此,在高职阶段,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深化,而学生在毕业之后也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这就是传统的“2+1”式人才培养模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扩招,高职院校生源远远不再局限于中职、中专、技校等“三校生”,更多的是来自普通高中,这些学生由于对所就读的专业缺乏了解,同时也不具备相关的学习基础,与中职、中专、技校的生源学生相比,在专业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对于以后从所学专业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行业也不了解,难以适应具体的工作岗位,可以说,传统的“2+1”教学模式已与时代脱轨。

5.专业课程设计重叠。由于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仍采用传统的“2+1”教学模式,使得专业的课程结构与内容存在重复的现象,如从大一上学期的基础文化理论课、基础专业理论课以及下学期的基础专业课程和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理论课程;大二上学期开设人力资源衍生出的相关课程,下学期开设较多技能课程及相关选修课程;大三整个学期,学校安排学生进行知识产业实习。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存在较多内容重叠重复的现象,如大二学期上技能课程中,“成才与培训”与“人力关系学”两门课程的教材对职业素养的选择都有涉及,存在教材内容重叠的现象,教材的过多重复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教材资源和课时被浪费。

二、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策略

1.转变高职教育办学理念。针对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人才过程中遇到的人才培养与时展要求不符问题,笔者认为高职院校首先应转变原有的办学理念,从职业化、专业化的精英教育模式转向综合化的教育,树立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当前很多专业人才在职业发展中会遇到团队协作能力不强,经营管理能力薄弱的职业发展瓶颈,为此,高职院校应转化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其他能力的培养。如通过启发、引导等方式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职业技能的同时,也要引导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的能力,创新与创造能力,以及领导协作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应改变教师传统的主导型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如让学生自己进行备课、讲课,准备原料自行进行演练,通过学生的备课讲课,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这样不仅可以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潜力,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印象,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

2.打造高质素的“双师型”师资团队。所谓“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指具备扎实专业教学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对于设置各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来说,其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是具备理论和实践知识相结合的“双师型”人才。基于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对符合资格的“双师型”人才的引进,设立一定的门槛,把好招聘关,只有真正具备实践经验,又接受过专业教学培训而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才可应聘。

对于在职的教师,高职院校应设立一套健全的在职教师培训体系,做到与时俱进。如可选派表现好的教师到著名院校或者培训机构进修,通过产学研、行业兼职以及教学实践的形式来为教师的水平提高提供机会,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并且可以为教师在实践的教学中为学生带去行业发展的最新形势。另外,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一些知名知识企业的高端白领或者老总来兼职教学,为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教学,不仅能提高对口专业的师资水平,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就业形势,树立明确的就业目标。

3.明确学习目标,实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针对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存在学习目标盲目的问题,高职院校可通过与一些大型知识企业的合作来让学生了解知识企业的人才需求目标。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教学,可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学习的机会。如一些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可以与一些知识企业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为知识企业输送人才。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应对学生专业功底、思想道德品质、服务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劳动纪律等方面进行考核,实行优胜劣汰,通过学生的校外实习,留下表现好的学生,从而让学生树立竞争的意识。另外,学校应充分借用知识企业的资源,对对口专业的学生进行就业和职业发展规划的教育,通过知识企业自身的用人情况,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情况,了解企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所需具备的能力要求,以及明确人才职业发展方向,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职业发展目标。

4.转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代不符的问题,应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进行学前教育,开设一些专业基础课,介绍不同专业的职业发展规划以及行业发展现状,让学生在大一时就对以后的职业发展目标有个清晰的了解。其次,学校应积极建设自己的实训室,让学生边接受专业的理论教学边进行实践技能训练。通过实践技能的学习,亲身感受与认识行业特点,让其对行业有个清楚的认知。通过实践,也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并加以创新,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创建校外实训基地。在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后,将学生送入知识企业进行实习,让学生充分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岗位,并通过实习过程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将问题带回课堂,通过课堂的学习解决问题,促进自身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专业人才重要的一个职业能力。学生通过反复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学生将对行业有个完整的了解与认识,等到学生毕业,就可以很快适应工作岗位,成为一个“准行业工作者”。

5.推进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当今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纷呈,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在高职院校已占主体地位,对于培养专业人才的职业教育来说,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在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积极推进专业课程改革,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课程,由知识本位培养模式向能力本位培养模式转变。如树立以培养职业能力,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实际情况来设计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大学基础文化课程和基础专业课程的设置框架,从知识行业的岗位实际需求出发,按照基础模块、技能模块和潜能发展模块来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也加强课程体系的操作性。另外,对于教材的选择,高职院校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编排教材,对一些重叠的教材进行整合,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教材重叠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并节省了教学资源。

三、结论

随着我国高端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肩负着人才培养重任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培养出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难题。转变办学理念,打造高质素的“双师型”师资团队,明确学习目标,实行校企合作培养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一种有力的尝试,也是一个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卜雪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扬州大学学院为例[J].四川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

[2]许磊.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