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城市大学城建设的利弊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城市大学城建设的利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快速推进,我国大城市和省会城市人口急剧增多,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变得异常拥挤。城市里的大学原先处在边沿的位置,现已经成为市中心。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各地就开始了大学外迁,建设大学城的步伐。大学城的建设,对于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大学城建设也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并且出现了很多问题。文章从当前大学城建设的现状出发,分别分析了大学城建设的优点及存在的弊端。以供相关部门和领导在做大学城建设和大学搬迁决策时参考借鉴用,而不是为了一味考虑城市化和城市利益。

关键词:大学城 城镇化 土地价值 利弊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92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上世纪末,我国吹响了城镇化的号角。大量的农村人口拥进城市,尤其是我国的特大城市和东部城市,到了21世纪,各省会城市的人口也急剧增加。到现在,城镇化进程已经过了10多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了50%,虽然离西方国家城镇化率80%,乃至90%还差得很远,但是我国的很多特大城市,如北、上、广、深,早已拥挤不堪,各省会城市的人口也大多接近四五百万,也出现了拥挤和堵车的现象。城镇化的10年,也是我国房地产高速发展的10年,我国大城市及各地省会级城市高楼林立,地价、房价连续飙升。

城镇化的10年,也同时是我国高校扩招和高速发展的10年,在90年代以前,我国万人大学,只有北大、清华、复旦等屈指可数的几所。然而,现在,万人大学早已是多如牛毛,任何一个省会城市的二本院校都达到了万人,乃至几万人。我国的大学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因此,我国各地的大学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大学的学生人数和大学的建设都得到大规模的扩张,学校的各种资源也变得很紧张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下,很多大学选择了兼并其他高校,或者低一层次的学校。为适应大学的发展和需要,有的学校干脆选择了在郊区建设分校。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参与了进来。纷纷开始规划和建设大学城。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各省会城市几乎都已经规划和建设了自己的大学城,连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贵州贵阳也规划建设了自己的大学城,尽管部分学校还未建完,但是已经开始运行。只有学校比较少的,新疆、青海等省份还没有建设大学城。

大学城的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对我国的城市发展和大学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大学城的建设具有很多优点,如有良好的规划,完善的设施,缓解了城市的交通拥挤,促进了郊区城镇化的发展等,但是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如增加了大学的债务负担,提高了大学的运营成本,带来了师生的诸多不便,使大学丧失了原有的人文意蕴等等。下面分别对大学城建设的利弊进行分析。

二、大学城建设的积极意义

我国各地建设大学城,是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在大学发展的需要下,应运而生的产物。虽然国外没有建设大学城的情况,但是,在我国目前城市运行压力加大的条件下,作为人口相对聚集的大学搬出中心城区,到郊区建立大学城是城市和大学不得已的选择,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大学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缓解了城市的压力

当前,我国的高校动辄上万人,甚至几万人,是城市人口高度密集的地方,加上高校附近的商业高度繁荣,餐饮,购物,娱乐等商业往往密集于高校附近。加上社会上进入高校学习、培训、锻炼的人士,一个高校往往集中5到10万人,一个城市高校往往是交通人流都比较拥堵的地方。同时高校附近又是房地产高度发达的地方,“学区房”的鳌头,使得开发商,投资人,居住者,租房者等都高度青睐高校附近的物业。大学城的建设,把大学搬到郊区,或把主要校区搬到郊区,有效地疏导了城市密集的人口,缓解了城市的交通拥堵和人口密集的压力。可以使城市交通变得顺畅,人口进行合理的流动。

(二)、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由于高校具有很强的聚集效应。高校搬到郊区,高校商业圈也就相应地移位到郊区,大学城周边的房地产开发也就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使围绕着高校的城市中心,移动到郊区,形成新的城市中心。多中心的城市格局是理想的城市格局。城市中心的外移,吸引了周围更多农业人口成为城镇人口,有效地调节了人口的流动,更好地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三)、改善了大学的环境

大学城的建设,往往学校规模都比老校区要大。与以前的老校区慢慢发展,慢慢建设相比,一般来说,新校区都有较为长久的和合理的规划。无论是建筑的外观,道路的分流,景观的设置,设施的布置,都是老校区无法比拟的。新校区一般有宽敞的教室,良好的绿化,现代化的图书馆,标准化的运动场,舒适的学生公寓。教师办公环境,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都得到很大的改善。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下,更有利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四)、促进了大学的发展

大学城的建设,高校的搬迁模式,一般有一下几种。一是大学城的校区是大学的一部分。大学城校区是大学的主要校区,或者分校区,原有的城市校区,仍然保留。一般用于研究生和成人教育用。二是校区完全搬离。大学城校区是新的大学校区,大学不再有其他校区。原有的校区土地置换,成为城市的其他公共设施或者土地招拍挂,进行房地产开发。三是暂时保留老校区,以后慢慢退出。不管是那种模式,大学城新校区的规划和建设,都充分考虑了大学的规划和发展,多校区并存,或者独立新校区的建设,土地预留和建设规划都将大大滴促进大学的发展,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三、大学城建设存在的问题

大学城的建设,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城市发展和大学建设都

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大学城的建设也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大学城建设也日益显现出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存在着不少严重的问题。

(一)大学债务负担日益加重

大学城的建设,目前的普遍模式是政府支持,划拨土地,集中规划,国家投资部分,大学承担部分。如果大学单独搬迁,则是大学独立承担土地和建设费用。新大学的建设标准和规模已经不可与老大学同日而语,其土地征拨和拆迁费用,建设费用,设施费用,根据其规模和标准都是老大学的几倍。动辄几亿,甚至10亿,几十亿元。光靠国家拨款和学生的学费,简直是杯水车薪。由于大学城的建设,政府在其中具有主导作用,在政府的担保下,鼓励银行为高校贷款。因此,大学城新校区的建设为大学背上了承重的债务负担。目前,很多高校的还款压力非常大。就贵州某高校为例,其由原来的市中心,自发搬到以前的城乡结合部,搬了近10年,原有校区几乎不再有。新校区规模和设置都已建设好,由于时间长,没有什么债务负担。学校的的效益在贵州是首屈一指的。近两年,在当地政府的倡导下,重新搬到大学城校区,原有的校区规下面的二级学院(三本)使用。新校区的建设费用数十亿,因此,该高校目前的债务负担很重。

(二)师生出行成本大大增加

大学城一般都规划在现在城市的郊区,不堵车的情况下,一般离市中心大约1-2小时车程,如果堵车,则需要2-3小时。一些学校是本科生在新校区,研究生在老校区,有点事全部搬到新校区。新校区离中心城市远,降低了学生的生活成本,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这是好的一面,然而,要阻止学生进程是不可能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好奇心,好玩心比哪一个年龄段都强。他们必然要进城,往往选择周末进城。进城,出城一般要花4小时,车费也大大增加。在车上华的时间多,就必然没有时间游玩和访友。因此,一般周五,或周六进城,周日下午或晚上回学校。教师则一般省是坐交通车到学校上课,然后坐交通车回到城市里的家。如果赶不上校车,上课就必须打车,一般要花100多元。这大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出行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加上新校区的公交路线不成熟,车辆少,学生还要花一定的时间,等车。因此,在大学城新校区上校的学生,为此往往苦不堪言。

(三)老校区空心化日趋严重

大部分学校都把大量的学生搬到新校区,原有的老校区,一般用来作成教,培训用。如果老校区有研究生的还好。如果只有成教和培训生,其情形往往是昔日人头蹿动早已变得门可罗雀。老校区只有星星点点的成教生和培训生,成为教师转战新校区的巴士驿站。老校区严重地空心化倾向。上海某所大学就是如此,自从新校搬到松江后,原有的校区一部分租给了三本院校,一部分作为成教和培训生,部分留学生用,学校呈现了严重的空心化。大量的教学设施严重闲置,图书馆也没有几个在哪里学习。老校区的空心化,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设施的重复建设。

(四)学校人文意蕴逐渐丧失

原有的老校区一般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有的,几十年,个别甚至上100年,在老校区形成了一所大学浓厚的人文意蕴。人文意蕴是一种只能感受,不可言语的学校长期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近来,听说北京市政府,要把中国人民大学搬到大兴。引起了很多人的热议。人民大学搬到大兴,还是人民大学吗。人民大学开放的校区,周末熙熙攘攘的英语角,集聚了学校和社会上大量学校英语的英语角,在大兴还复存在吗?还好有人说,老校还在,不会“腾笼换鸟”,搞房地产开发。学校的人文意蕴是人们留恋一个学校的重要的精神依托。对于学校的文化氛围的影响非常重要。大学城的建设标明,很多高校的老校区都已丧失原有的人文意蕴。新校区的人文意蕴的培养,则需要很长一段的时间,才能得以形成。

(五)行政意味强于学校自愿

大学城的建设,有的是大学发展需要,更多的则是政府的引导行为。有的大学其实已经能够适应本身的发展,不需要搬迁。但是任然在政府的强制下,进行搬迁。学校老师不愿意,因为,学校家属区都在老校区内,有些换房的也大多住在市内。以前8:30上课,7:30或8:00起床就可以,学校搬迁后,坐校车和开车,都必须6:30或更早起床。学校学生不愿意,因为学校学生出行不方便,特别是毕业生面临找工作。在大学城,找工作又诸多不便。因此,很多地方大学城的建设具有极强的行政意味,而不是学校根据自身情况的自愿。

(六)郊区失地农民逐渐增多

大学城及新校区的建设必然要占领更多的郊区土地,考虑到建设的需要,大学城不可能建设在山上或者荒坡上,更多地是在平地。这必然要占据大量的郊区农民耕地。这对要保住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将形成严峻的挑战。大学城建设,郊区农民土地虽然得到了补偿,房屋占领的虽然得到了安置,但政府划拨用地的赔偿肯定不如开发商的赔偿令失地农民满意。失地农民的增多,就业问题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在西部的某高校就出现了,学校侵占了农民的耕地,农民生活着落,到大学城参与建设新学校,施工单位拖欠农民工资,农民集体堵住大学校门。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造成了极其重要的社会问题。

(七)郊区地价房价提前推高

大学城的建设,带动了附近的房地产的开发,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但是大学城附近的地价和房价急剧飙升。很多城市大学城附近的房价接近了市区均价。如,贵州大学城,教师公寓的价格达到3500元/平方米。开发商的房价在4000元以上,直至5000元,而贵阳市区周边的房价均价也在5000元左右。这样,大学城的建设,导致了大学城周边房价的提前推高。城镇化是加快了,但是周围的老百姓只能望房兴叹。有拆迁和补偿的还罢,没有的,则将接受高房价和高生活成本的现实。这将加剧城市的贫富分化,造成更多的不稳定因素。

结束语

通过大学城对人才科技资源的集约和与城市经济发展的互动,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核,这才是发挥大学城功能的核心之意,而这一点往往被忽视,使得大学城仅仅变成多所高校在地理空间的聚集,至多带动周边服务业和消费经济的发展,而充分发挥大学城资源集约优势带动区域和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高校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则更具有现实意义。这一功能的形成需要地方政府、高校、企业的紧密合作与持续互动,进而形成长效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只有这样,也才能为大学城的功能完善不断注入资金和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陶建宏.大学城―高等教育新特区[J].当代教育科学,2008 , (23).

[2周伟.中国大学城空间发展模式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 2009.

[3]胡海建.创新、开放、共享:珠江三角洲大学城文化构建论 [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牌,2010, (1 l).

[4]邹建峰.大学城暗含高教危机[[EB/OL] ./house,2003一12-16.

[5邵波,等.呼唤大学城大学化[J].复旦教育论坛,200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