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影响初中历史课堂质量的因素与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影响初中历史课堂质量的因素与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有着诸多的划分维度,如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家长因素等。其中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在于教师专业成长对学生学业水平指导的影响。

从个体发展上讲,教师的教育理念与理论素养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和质量观,从而影响着教学质量。

从团队发展上讲,教师所处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左右着教师个体和集体的成长,从而影响着教学质量。一方面,县域、校际、本校、教研组、备课组等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氛围和成效,决定着教师的成长路径。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样左右着教学质量,而在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微观领域上讲,课堂教学的立意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知识立意”的课堂往往会走向灌输式,既会消减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会制约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力立意”的课堂通常会使教师、学生慢慢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逐渐找到“以学定教”的教学成长方式。

历史学科受制于“基础”,但“基础”不是主要因素。历史学科受制于“智力”,但“智力”不是主要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非智力因素可以说是历史学科的决定性因素。

一、处理好“五对关系”

1.关注“态度”,处理好“想学”与“能学”的关系。态度决定一切。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端正学风,从而促进学习质量提升。在处理好“想学”与“能学”的关系中,要重视对“学优生、中等生、后进生”三类学生的“分类管理”,重点调动起后进学生的学习潜能,在学习态度的转化上多下工夫、多磨嘴皮、多投情感,尽可能减少后进生的“占比”,尽可能不放弃任何一位后进生。

2.侧重“学法”,处理好“学会”与“会学”的关系。在端正态度、端正学风的同时,做“授人以渔”的教与学。在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解题方法上多做“渗透”,主导“能力立意”,研究“素养立意”,摒弃“知识立意”。在处理好“学会”与“会学”的关系中,尽可能“少讲多学”、“精讲精练”、“活学活练”。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化整为零”、“聚沙成塔”,有计划、分步骤、按类别进行“查漏补缺”。

3.比争“质量”,处理好“吃饱”与“吃好”的关系。几乎每一名学生都有获取好成绩的良好愿望。但现实中不少学生常常“心动”大于“行动”,对好成绩的良好愿望一般仅停留在嘴上、不能落实到心上,缺少实际行动,易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归根结底,这部分学生缺少对“好成绩”的体验,体尝不到“好成绩”的幸福感,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为此,我们要刻意制造让后进生“吃饱”、优等生“吃好”的评价机制,为“好成绩”搭建阶梯,为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与机遇,帮助他们找到获得“好成绩”的路径,制造“冲动”、形成“冲击”、完成“冲刺”。

4.立足“课堂”,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历史学科在7门中考文化科目是50分制小学科,总分占比低,易被无视、忽视或轻视。依托“课外”与语数外等“130分制重量级”学科比拼,可谓难上加难。为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辅导课时间效率显得特别重要。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占分少而“看不起”自己,教师要不断向自己、向学生“灌输”自己学科的“强大”,课堂上“四两拨千斤”,课堂外适当挤占一点时间对“重点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差异化谈心”。

二、课堂教学不妨从教育的原点出发

1.教育的本质在于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2.明晰学科的目的。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课堂教学需要教育哲学的思考。学者朱永新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教育哲学的思考,需要教育思想的引领。首先解决教育的根本问题,想清楚教育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样的根本性问题,教育才有正确的方向,投入才有真正的效率。我们似乎都知道,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不仅仅是给孩子分数,而要为孩子的生命奠基。但是,中小学教育生活中,分数恰恰成为教育至高无上的追求,成为衡量教育品质的标准。大学中,就业成为最急迫的任务,成为判断大学最关键的指标。分数与就业成为整个教育的原点,成为教育的重要追求,这是中国教育许多问题的滥觞。”

三、从学生的经验出发

课堂教学要在书本世界和学生经验世界之间搭建桥梁,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认知的准确度,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实现课程目标。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如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上出现的矛盾、纠纷,从而产生了解历史和探寻历史的愿望。

四、力争每节课带给学生惊喜

课堂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自身特点,在相应的教学条件下,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要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的板报、通讯、刊物,举办小型历史专题展览,等等。

五、重视“问题的设置”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外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如对学校周边的文物古迹、社区、村庄、企业等进行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的调查,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并加以整理和分析,进行较为完整的叙述,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问题设置上,一要有挑战性;二要尽可能自然地包含基础知识;三要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在问题设置上,可以通过“假设历史、分类讨论、正反对照、探究教科书的矛盾之处、挑战教学法”等方式组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