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青纱帐里的童年岁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青纱帐里的童年岁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鸟飞兔走,转眼间,72年飞逝而过,可谓人生苦短。

我生长在冀中平原。抗日战争爆发,我不满10岁。整天头上盘旋着机翼涂着药膏旗的鬼子的飞机,不时投下炸弹。我们村里的老年人愁眉苦脸,痛骂“蒋该死”不抗日。热血青年商议着去找八路军,拿起武器,消灭鬼子。

我们这群小学生怎么办?

1938 年,我们村里来了八路军,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区长和村长把全村几十个儿童组织起来,建立了“游击小学”。同时,成立了儿童团,小伙伴们选我当了团长。

夏天,我们每人背个小草筐,上面放上青草,底层藏着抗日课本。没有敌人,就聚在一起学习。课本是油印的,只有《国文》。 数学是老师自编教材。我们学过“鸡兔同笼”。第三门课是读《晋察冀日报》。也学歌、练操、扭秧歌。我们经常化整为零,三两人一组,出没在路边田头,监视汉奸、特务,手握红缨枪,轮流在村口站岗、查路条(人们外出要由村政府开事由证明),有时为区干部送“鸡毛信”。

当时,十几岁的孩子都那么勇敢,接受送信的任务以后,连夜往返十几里也不怕;也很聪明,老师教的课文很快就能背诵下来,作文也不费力,有许多话要说,一写就是四五百字;又那么“成熟”:整天关心抗日形势,主动要求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大家都把自己当成八路军战士,认为自己就是“王小二式”的小英雄。现在回忆起来,仍心旌摇曳,热血沸腾!

没有敌人,便集中起来上课。我们村边的一间教室被鬼子烧了,所以,只好在青纱帐里。当时不用黑板、粉笔,只用铅笔,或者在地上用小木棍练字。

有一堂课印象最深。

夏日的一天,一位年轻的女区长,兼我们的音乐教师,在村头的青纱帐里,低声教我们十几名儿童团员学唱《延安颂》。她讲歌词,并介绍作者:莫邪(笔名),青年女诗人。她讲了“莫邪”的故事:传说春秋时,吴王阖闾令干将在匠门铸剑,铁汁不下,其妻莫邪自投炉中,铁汁乃出,遂成二剑:雄剑名干将,雌剑名莫邪……

听了这“传说”,我们对女诗人“莫邪”肃然起敬。她要化作一把利剑,刺进鬼子的胸膛。

七十多年过去了,每每忆起,当时的情景宛若昨日。这位“老师”魅力无穷,她给了我们儿童团员为抗战胜利而努力学习并完成各项任务的动力。

我们的教师多为区政府文教干部(都带短枪),每遇敌情,教师总是先把学生隐蔽到安全地带,然后才考虑自己的安全。一次敌人“扫荡”,教我们“鸡兔同笼”的老师,为了学生的安全,故意暴露目标,边跑边射击,不幸壮烈牺牲。我们被老师可歌可泣的精神所感动,纷纷宣誓:一定完成老师教给我们的各项任务,为老师报仇!

为县、区干部往青纱帐里送饭的任务非常艰巨。干部们白天在青纱帐里开会、学习,由我们儿童团员送饭。青纱帐那么密,那么高,怎么找到干部叔叔、姑姑呢?

由村干部告诉我们路线(轮到哪组去送,才临时告诉哪组,是绝对保密的)。到了地头,看到用高粱叶子编的“门”,就往里走,边走边喊几句“暗号”,大约十几分钟就找到了。饭,是“黄金塔”(玉米面窝窝头)和咸菜,可叔叔、姑姑吃起来那么香。

我们的“游击小学”按年龄分年级,施行“小先生”制,老师先给他讲学习内容,然后,他再教其他小伙伴。当时,环境残酷,经常有敌情,鬼子常下乡“扫荡”。八路军反“扫荡”,经常打仗。我们仍然坚持学习,也经常遇险,现在回忆起来,还“后怕”呢。

我是个“小先生”。一次,老师正在我家布置学习内容,突然,听到村里有枪声,鬼子进村了。老师把我举上墙头(我家住在村边),他随即翻过墙,拉着我跑了一百多米,仰卧在一米多高的“麦浪”里。约半小时后,听到鬼子哇啦哇啦乱吼着走远了,我俩才站起来。我说:“好险啊!”老师说:“没关系,鬼子如果发现我们,我至少也要倒他们8个!”(老师带短枪)

啊!青纱帐里的童年岁月,我怎么能忘怀!

今天,每当看到少先队员胸前飘扬的红领巾,我就像看到了当年的红缨枪――她们一样的红!

儿童少年朋友,我羡慕你们!让我们高唱“六月里,花儿香,六月里,好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