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才培养金融专业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东莞金融专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分析
据测算东莞市各类金融企业每年约需金融事务专业毕业生800名左右,再加上其他相关行业的需求,每年共需约1300名左右的中职毕业生。基于社会的不断进步,金融、证券市场等用人单位也对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
(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岗位基本礼仪,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2)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是培养技能的基础,为此学校的专业课程教育必须与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岗位紧密结合,注重开设课程的实用性。
(3)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取得相应的专业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营销人员资格证、理财规划师证等,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工作。
二、制约东莞中职金融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
(二)金融行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导致其用人标准及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毕业生的学历偏低,学生的实习、就业得不到保障,这对金融事务专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地冲击。
(三)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及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脱节,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构建实用、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是本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
(四)实操实训教学环节薄弱,离社会的要求相差甚远。实践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缺少相应的实训功能室及校外实训基地。
(五)专任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合理。由于金融专业和部分会计专业的师资实行共享,专任教师中具有财经、会计类专业学历者居多,而金融保险类专业的专任教师相对较少,再加上专任教师大多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与专业的教学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三、东莞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一)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增强实践技能,争取到2016年,全市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将达到80%以上;根据专业发展阶段性特点,制定教师培训内容,坚持以在职培训为主,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有计划安排教师外出交流学习,创造条件组织部分教师到外地一些学校学习,到金融机构参加实践;有计划安排教师攻读研究生;聘请有经验的行业专家担任兼职老师,充实专业课教师队伍。
(二)构建“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打破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框架,坚持以任务为引领确定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核心安排课程内容,设置有职业特色的专业课程和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的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专业课划分为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程。设置《金融基础》、《保险基础》、《证券基础知识》、《银行柜面业务处理》、《证券交易》、《证券投资分析》、《投资理财》、《点钞、翻打传票技能》等专业课程,规划银行、保险、证券三个专业方向。
1、以校企合作专班为起点,开办更多特色专班,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充分利用学校创新的“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培养模式,“送教到企业”,以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增强学校的影响力,为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实习、就业打好基础,也为学校金融事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保障。
2、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积极研发校本教材,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岗位群的联系,充分利用金融企业优质的岗位实习资源来实现学校职业教育的最优化培养过程。在专业模块教学中,根据学生在金融企业中就业岗位的需求,编写《出纳岗位技能实训》、《会计基本技能》、《投资理财》等校本教材。
(三)加快校内专业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实现实习与就业零距离,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未来几年,拟筹建金融保险综合实训室、证券交易模拟实训室等专业实训室,巩固与建行、农商行、友邦保险、平安保险、东莞证券等企业的校企合作关系,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并尝试深化合作模式,建立更多的校企合作专班,实现“订单式”培养。
(四)改革考核方法,建立创新评价机制。重视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力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认证工作。建立专业技能目标考核体系,将技能分解到各个学段,所有专业都制定了技能考核目标。逐步形成以“基本技能证+专业技能证”的“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即毕业生在完成学业获得毕业文凭的同时必须获取一张基本技能证书(英语能力(一级)证书或计算机操作能力证书)和一张或多张与其所学专业相衔接的就业准入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理财规划师证等),通过社会考证结果评价教师的教学绩效,也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知识型技能人才。
作者:姚桂云张佑青单位:广东东莞理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