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白人主导文化下是屈服还是抗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白人主导文化下是屈服还是抗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讲述了女主人公佩克拉,一个黑人小女孩的人生悲剧。同时它也向读者展示了故事的叙述者,另一个更小的黑人小女孩的健康人生。这篇文章着眼于在白人文化主导下佩克拉和克罗迪亚的不同选择。从两个方面对比这两个黑人小女孩,文章讨论这两个小女孩面临的困境和这个两个黑人小女孩所处的家庭及家庭成员在白人主导文化下对于白人审美标准的不同态度。如果黑人民族想要继续生存下去,那么他们应该接受自己的黑人性,紧密地保持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并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

关键词:白人主导文化;佩克拉;克劳迪亚;对比

Abstract:The Bluest Eye is written by the American black writer,Toni Morrison.It tells the tragic fate of the heroine,Pecola,a black little girl,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shows readers the healthy life of the narrator,Claudia.In the journal,it focuses on two girls’ different choices under white culture dominance and makes the contrast of two girls’ different reactions from two aspects.The journal makes a conclusion that if the black want to continue to exist,they should embrace their blackness,make tight knits to their families,community,and promote their specific values and beliefs.

Keywords:white cultural dominance;Pecola;Claudia;contrastv

托妮・莫瑞森是当今美国最负盛名的黑人女作家,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确立了她在美国黑人文坛上的地位。之后她的一系列作品《秀拉》、《宠儿》等生动展现了黑人在种族歧视下的生存和心灵困境,更使她成为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最蓝的眼睛》是托尼・莫里森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里,历史凸现在其思考和创作的视域中,在澄清、认识历史的过程里,再现了具体的个体体验和生动记忆,肯定了黑人的种族身份。托尼・莫里森旨在引导黑人,尤其是黑人妇女儿童坚持自我,认同她们自己的黑人性。

《最蓝的眼睛》叙述了主人公佩科拉・布里德洛瓦所受到的虐待和遭遇。小说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40年,小说的第一人称是克劳迪娅她比佩科拉小两岁,是佩科拉惟一的朋友。这篇小说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两个来自于不同家庭的黑人女孩成长的故事。克劳迪娅长大后向我们讲述了这个故事,而佩克拉却疯了。本文通过对这个两个小女孩及其家庭对白人文化霸权的不用回应,可以得出黑人必须保持他们的黑人性身份。

《最蓝的眼睛》中,佩克拉是白人主导的文化里的失败者。佩克拉是小说的女主角。她虽然是小说的主人公却很少正面出现,始终蒙着一层难以捉摸的色彩。莫里森在小说后记里写到,她有意从他人的视角侧面讲述这个故事以维护佩克拉的尊严,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她身份的神秘性。她不希望人们找寻佩克拉的原型,也不希望人们草率地认为能够完全理解这个孩子。柔弱的佩克拉在小说的结束时几乎被暴力损毁殆尽。故事中,佩克拉全部的情感生活就只有两个愿望:一是去学会如何得到他人的关爱;二是当她不得不去面对父母的厮打时能够立刻消失。面对这两个显然都无法实现的愿望,佩克拉只能在她自己的幻想世界中越陷越深,幻想成了她逃避痛苦生活的唯一方式。她深信如果自己能够期待中那样被赋予一双蓝色的眼睛,别人眼中的她和她眼中的世界就都会变得不同。佩克拉象征着黑人社区中的自我憎恶和自认为的相貌丑陋的观点,同时佩克拉自己也走向了自我毁灭。她屈服了白人文化。

纵观佩科拉的人生悲剧,多种因素的交织促成了她的自我困惑与迷失。首先是来自她的家庭。她的母亲布里德洛夫太太所给予女儿的是:语言上除了责骂,就别无它言;行为上除了殴打,就无可赘述;视觉上除了丑陋,就不可言表。在她女儿的心里她敲打出对长大成人、对世人、对生活的恐惧。时刻处于如此的家庭生活状态,佩克拉面对来自外界的鄙视更是无以应对,有的只是沉默和忍受。她的父亲乔利,因生活的困苦而一味沉溺于酒中自我麻痹,从没有给过女儿应有的父爱。任何人,任何事,都无法引起他的兴趣,包括他本人,包括其他人。只有饮酒能让他忘却这一切,给予他一线希望。其次,对于佩科拉的困惑乃至发疯,黑人社区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社区里大多数黑人都看不起佩科拉一家,先是看不起布里德洛夫太太,觉得她土气,取笑她的外貌和打扮,后来又看不上她的孩子,嫌佩科拉太黑太丑。他们用白人的审美标准来审视自己的黑人同胞,从而孤立这一家人,最终致使小女孩佩科拉成了最大的受害者。第三,佩科拉的不幸遭遇,也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以白人主流文化为审美标准的潮流,吞噬了黑人民族文化,无论是黑人所能看到的电影,还是黑人儿童的可爱玩具都是以白皮肤、蓝眼睛为最佳,人们崇拜的是雪莉。佩科拉甚至因为/喜欢印有雪莉头像的杯子,一有机会就用它喝牛奶,好摆弄和欣赏雪莉的甜脸蛋,一下就喝掉三夸脱牛奶。佩科拉有三分钱就跑到小杂货店买玛丽糖纸上有一个玛丽的头像。

在《最蓝的眼睛》中,作者还着重塑造了另一位黑人小女孩克劳迪娅的形象,她虽然比佩科拉小一岁,但她的身上却散发着黑人民族的自尊和自豪感的勃勃生机。克劳迪娅生长在一个黑人文化传统保持完整的四口之家中,她和父母及姐姐生活在一起。克劳迪娅从一开始就敏感地觉察出周围的人对像她这样的黑人女孩的忽略,她对此表示出了疑问和愤怒。她不能理解为什么大人们不由分说地把金发碧眼的布娃娃看作她最想要的圣诞礼物,/是什么魔力让大家看到她们时就会说”哇”,而对我却不会这么说?她敏感地意识到正是那些白人女孩夺走了大人们的目光和关爱。她最终把困惑转化成了愤怒,克劳迪娅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不动声色地用斧子砍她们。但当她懂得这些冷酷的残暴是多么可憎时,她开始了从原始的残暴到后天的仇恨到虚假仁爱的转变。克劳迪娅自己说这是她向雪莉靠拢的小小一步。显然,她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分辨是非能力。她这种靠拢和佩科拉的靠拢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