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高效运作机制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高效运作机制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以德阳市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为例,分析了其建设模式、运行成效、管理经验和存在问题,对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高效运行机制进行探索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高效运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4.3文献标识码:A

“十一五”以来,四川省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科技支撑行动,加快建设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1]。从2012年开始,四川省着力推动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旨在探索一种面向产业、面向企业、面向全产业链的综合性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德阳市结合自身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经反复调研讨论,历时半年时间,在德阳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推动下,注册成立德阳市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探索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高效运作的思路与方法。

1建设模式

按照“立足产业、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上下联动”的建设要求,由行业协会牵头,经地方民政部门批准,注册成立了德阳市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性质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主管单位为德阳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中心设主任1名,内设技术咨询与成果转化服务部、技术交易与信息服务部,各设立部长1名,同时,向部分有需求的县(市、区)授权设立分中心。中心面向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和全产业链技术需求,通过整合科研机构、科技部门、中介机构的科技资源,以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为特色产业技术服务站,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孵化载体,通过强化产学研深度结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产业技术综合能力,实现中心技术转移、综合服务、要素集聚、协同创新和创业转化的功能,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撑作用。

2运行成效及经验

德阳市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是面向全产业链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建立至今1a多以来,在自身建设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对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供了经验。

2.1搭建科研桥梁,推动产学研推的有机结合

中心作为科技部门主管的独立法人机构,充分发挥其在政策、信息和人才渠道上的优势,依托管理部门的项目支持、政府补贴等政策,积极推进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为全市产业服务,重点针对企业、农民需求,建立特色产业技术服务站,整合农业专家大院资源,搭建企业与科研院所、专家与农民的桥梁,促进科研院所和专家把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难题与自己的科研课题、成果结合起来,促进科技进步,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中心在全市范围累计联系指导企业100多户,联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大院40多个,联系和指导服务机构92个,成果供需信息214条,挖掘市场需求成果156条,组织成果对接活动49次,促成成果转化项目49项,累计实施科技项目161项,获得各级资金支持3522万元。通过中心的服务保证产业链中技术创新的高成功率、成果的高转化率和产业化的高增长率,使所服务产业迅速发展。

2.2抓好教育培训工作,大力培养农村科技人才和新型农民

农村科技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农民通过科技的手段改善生产方式、改进生产技能,进而提高农业产生的效率。中心充分发挥各产业技术服务站的培训教育功能,把农业实用技术、农村卫生、综合素质教育、生态环境等问题纳入服务范畴,将专题讲座、现场观摩、一对一服务和考察参观等多种培训手段相结合,对广大农技人员、农业大户和普通农民开展技术培训,让农民对新技术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培养一大批懂技术、有文化的新型农民,让科技助农增收,促农发展。中心先后组织蔬菜专家大院、水果专家大院、油菜专家大院和核桃专家大院的科技特派员深入绵竹九龙镇、广汉市松林镇、旌阳区和新镇等地开展科技服务及培训活动,累计举办培训班30余期,通过专题讲座、现场观摩和考察参观等形式,培训农民1.58万人次,有效提高了农民科学种养的意识和能力。

2.3强化自身建设,大力提升科技服务综合能力

德阳市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虽然是一个独立机构,但是在实际运行当中不是一个单一组织,而是中心、科研机构、企业、协会(合作社)的复合组织机构。在这一模式下,中心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办非企业机构,主要负责发现、筛选、撮合、转化科技成果;科研机构作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主要负责农业新技术推广、新产品研发;企业是成果转化的营利性组织,主要负责产业经营;协会(合作社)则是以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民为主体的自我服务组织,其发展主要是通过利益联结实现互助发展。为了不同层面机构的顺利运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就成为了一个关键性问题。针对不同层面人才的需求,由举办协会和科技部门抽调5人专门负责中心管理工作。而针对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企业和农民的科技服务工作,则由“科技特派员”这一队伍抓落实。截止2013年,德阳市从省农科院、川农大等科研院所和市涉农部门科技人员中聘请农村科技特派员248名,建成农业专家大院15个,组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25个,中心成立以后,充分利用德阳市科技特派员队伍的庞大优势,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培训工作。德阳市蔬菜产业技术服务站通过“专家大院(服务站)+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运行模式,会同德阳市蔬菜联合会、东升农场等有关单位,培育引进各季节蔬菜新品种上百个,推广面积3333hm2,逐步形成了蔬菜产业的“技术――产品――产业”开发,成为我国西北地区蔬菜主要供应地。通过不同层面人才的合理配置,壮大稳定人才队伍,为中心的管理和业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为面向全产业链的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提供了强力支撑。

2.4搭建金融桥梁,促进农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针对农业企业规模小、融资渠道单一等实际问题,加强银企对接,筛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涉及食品安全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强银行沟通和联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把农业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作为工作的重要课题,积极推进农村科技与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行业的对接,拓宽农业科技的融资渠道,2013年,会同农发行德阳分行联合推荐了6个具有自主科研成果的农业科技贷款项目,其中有3个项目受到农业发展银行的关注,推进了农业科技同金融资本的结合,为农业企业突破融资难的瓶颈提供了参考。

3问题与建议

3.1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真正能够高效运转的一定是一种以利益为驱动、市场化运作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机制。德阳市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虽然是民办的社团组织,但是行政部门在其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并没有完全实现市场运作。中心建立的发起部门是科技部门的下属机构,运行受到科技部门的管理和制约,中心的发展必须依赖科技部门的协调,在很多工作上无法开展创新性探索;中心的建立实现了社会化,既不属于公立的事业单位,也不属于市场运作的企业主体,但是经费来源并没有实现社会化,主要运作经费来源于承担各级科技项目,而项目经费只能用于项目实施,不能作为工作经费,致使中心运作经费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建议设立农村科技服务专项建设资金,制定相应的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通过专项资金的安排,严格规范化管理,为农村产业技术服务机构“充血”,扶持培育其发展,同时,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购买公益、补贴服务环境等措施,促进中心的自身“造血”能力,在运行中逐渐建立起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建设形成体系完善、功能完备、充满活力、机制灵活、与农村科技创新体系相对应、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服务于农业产业链全产业链。

3.2面向全产业链,构建综合服务能力

农业科技工作可以分为创新、转化和推广3个主要部分,科技服务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因此,科技服务平台是创新工作得以开展、创新成果得以转化、转化经验得以推广的核心,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必须具备服务着3个环节的综合功能[3]。德阳市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虽然将自身定位为综合服务机构,但是在目前运行中,主要还是开展解决产业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技术咨询、争取项目支持和组织技术培训等传统科技服务工作,而针对政府部门开展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决策调研,针对企业开展的技术需求普查、构建商业模式、打造知名品牌等全方位技术服务探索较少,中心面向产业、面向企业、面向全产业链的综合性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定位并未完全实现。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心建设,不能单独面向单一产业或产业链的单一环节,服务方式也不能限于传统的科技服务项目,必须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链条各个环节,通过合理分工、协作,实行全程化、专业化、全覆盖、全方位的农村科技综合服务能力。

3.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

德阳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是一种面向全产业链、服务全技术链的综合机构,既非官办机构,亦非民营企业,而是在政府科技部门的推动下,围绕政府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发展目标,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技术需求,广泛联合各类农村科技组织和机构组成的农村科技服务联盟,与传统事业单位和企业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定位。目前负责中心管理工作的5名工作人员全部为兼职,都是从属于其他事业单位的兼职人员,服务工作中的科技特派员、中介机构人员和农村科技推广人员也多是兼职人员,根据各自职能设定,要在承担自身工作需要的同时完全满足中心的工作需求难度很大,导致其服务水平极其有限,甚至缺失。另一方面,由于中心尚处于发展阶段,更多地注重业务工作,未完善人事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使农业科技服务队伍积极性较低。要突破这一“先天不足”,一方面,应尽快完善中心内部人事管理制度,将工作落实到人,并制定绩效考核制度。另一方面,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才带职带薪、带项目或以资金、技术、管理等形式入股从事种养殖、农产品加工业、销售业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开发项目,或直接创办、领办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参与利益分配。鼓励涉农单位和个人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入股、参股形式与农村科技服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调动服务队伍积极性,稳定队伍。同时加强教育和业务培训,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四川省科技厅.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Z].川科农.2012.25号.

[2]吴浪,王立志.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1(02):82-84.

[3]冯文帅,王敬东,周华强.社会化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体系构建模式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02):326-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