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阅读运用教学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下面仅就“阅读期待”作一点探讨。
一、“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决定学生对什么阅读有兴趣
“阅读期待”源自接受美学,它是读者自己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过的课程一样,但由于经历上的差别、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心理差异,因此所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如有的想印证自己预想的结果,侧重于情节的发展;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对阅读的方方面面都有兴趣;有的则仅是猎奇,关注是否能获得新奇的信息。
学生的“阅读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是否深入。国外在有关“阅读期待”的研究中,发现有一种称之为“杰克现象”的,很能说明“阅读期待”在阅读中的作用。一个叫杰克的学生,父母抱怨他过分的迷恋阅读,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一张旧报纸、一份杂志、一张什么说明书,甚至一页广告都可以使他百看不厌,然而杰克的语文教师却反映,杰克是一个缺乏阅读兴趣的学生,杰克常抱怨课文没味道,不精彩,没意思而难以卒读。杰克对阅读,在家里和在课堂上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经研究,杰克的“阅读期待”是借以打发时光,而不是对读物或阅读活动有兴趣。是“阅读期待”的心理倾向,决定杰克在家里和校内对阅读兴趣的巨大反差。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更有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有兴趣。“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是重要原因。小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预习了课文,他们就知道了课文大概情节,“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这时,老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对进一步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要精神,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个原因。加上现在的课外读物很多是快餐式的卡通式的,形象性强,情节性强,文字浅显,很容易使学生获得阅读的愉悦,而语文课,要学的并不是这些内容,阅读要有思维的参与,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而思维是痛苦的,因此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大幅度地缩水。
二、提升“阅读期待”品位,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如前所述,“阅读期待”反映的是学生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因此,有较高品位的阅读要求和较高的欣赏水平的学生,期待的是获取知识和陶冶精神的愉悦,期待的是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和“阅读期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语文素养好的人“阅读期待”品位也高;高品位的“阅读期待”自然能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两者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促使学生提升“阅读期待”品质。
1、丰富文化积累和语言积累。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多积累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和优美的语言,文化积淀越丰厚,语言积累越丰富,越能在“阅读期待”中向往吸收文化的乐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乐趣。
2、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有几个层次,呈螺旋式提高,低层次的是能理解字面意思;较高层次是能领会字里行间含着的意思,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是能从审美层次上阅读欣赏,获得审美的愉悦。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地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不能停留在仅能初步地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上。在上述三个层次中,第二层次是最重要的阅读能力,不能够理解字里行间含着的意思,就很难向审美层次发展。而要理解词句含着的意思,就必须培养学生严谨的阅读理解习惯,既要允许学生见仁见智,而要尽力培养学生接近文本原意和作者思路的阅读能力。
3、培养刻苦的阅读精神。先生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先生是驾驭语言的大师,深谙学习语言的甘苦。学生为什么喜欢课外的阅读而不喜欢课堂上的阅读,除了教学不甚得法之外,课外阅读的轻松(消闲式的阅读)而课内阅读的辛苦(要动脑筋思考,累)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要提升学生“阅读期待”的价值,必须培养学生用功学语文的精神和把思考带进阅读的习惯。要引导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即为提升语文素养而阅读,为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而阅读,而不仅仅是为满足好奇心理或消闲而阅读。
三、调整“期待视野”,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
教学实践说明,如果学生的“期待视野”超越了教学内容的水平,即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学生对阅读就会失去兴趣,如果“期待视野”远低于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要求过高,学生也会无法接受,阅读就会遭到冷遇。课堂上出现上述两种情况,学生就会分心,课堂上就会出现骚动。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要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即“期待视野”与教学内容两者水平相当,才能相互沟通,发挥“阅读期待”的作用。
以往的阅读教学,学生对阅读没兴趣,很大原因上是过多的内容分析(或提问)所致。此类分析,或者失之过浅,就课文内容的顺序,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问或讲,而学生对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自己读懂了,“阅读期待”当然不能得到满足,当然对老师的教学失去兴趣;或者失之过深,对中心思想和篇章结构等的分析,大大超越了学生的“期待视野”,学生期待获得知识的心理也不能得到满足,因而也失去兴趣。
因此,阅读教学初读环节,老师可让学生交流初读的感受,谈谈读懂了什么,学生的交流能使他们享受“成功的满足;“精读”环节,可让学生提出想解决的问题或特别感兴趣的问题。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的,都在学生的“期待视野”里,他们自然有阅读的兴趣。如果学生提的不是课文的重点或难点,老师要加以引导,比如可以说:老师想提点更难的问题,大家有信心解决吗?当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来后,老师才提出涉及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这样的教学,学生仍然能把问题纳入“期待视野”。如果老师撇开学生的问题,又不在情绪上加以引导,当老师自己把问题提出来之时,也就是学生学习兴趣骤然下降之时。
在“阅读期待”中,满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取向。一成不变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生烦生厌,“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的陌生化,会使学生不断产生一种新的期待心理。因此,在教学中,呈现教材的方式,讲解的方法,引导讨论的方式都应该做到常中有变,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的尝试仅是开始,它能否在阅读教学中焕发巨大的生命力,还要靠广大教师的探索和实践。
(《福建教育》2003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蒋成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7第二版
2、《俾善读书,其功甚伟——阅读教学改变思路之思考》吴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