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回归生活世界: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回归生活世界: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已引起教育理论界和教学实践者的密切关注。但是,对于“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真正意蕴及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路径选择却存在着极大的争议。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意蕴及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路径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中图分类号】G42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也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已然成为教育理论者和教学实践者共同密切关注的话题,也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取向。然而“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真正意蕴及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路径选择一直困扰着笔者并指引笔者思考至深。

一、“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意蕴

(一)“生活世界”的现象学意义

“生活世界”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由德国现象学大师埃德蒙德·胡塞尔最先提出来的。胡塞尔所说的“回到生活世界”是指直接地回到日常生活世界,间接地、最终地回到原始生活世界[1]。他认为:科学世界是建立在这样的生活世界之上的,属于生活世界的一部分;科学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能寻找到其生活的意义,才能使人类走出危机。

笔者认为,尽管继胡塞尔之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哈贝马斯和舒茨等学者对“生活世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但都没有逃脱哲学视域。当我们在借鉴西方哲学中的“生活世界”理论在教学的视野下来探讨生活世界时,必须考虑西方社会话语体系的“生活世界”有一个本土化过程。

(二)“生活世界”的教育学意义

在教育研究领域,学者们在使用这一术语时,往往会依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赋予其不同的内涵。概而言之,当前我国教育领域中对“生活世界”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把“生活世界”理解为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2]。二是把“生活世界”理解为“是在主观视界中主客体相互建构的一个世界”[3]P29。三是把“生活世界”理解为“马克思意义上的生活世界”,即马克思所言的由人类实践活动所形成的世界[4]。

笔者认为,尽管学者们对“生活世界”的内涵分析得不尽相同,但我们从微观上寻求其共性的地方在于:第一,其渊源都可回归到胡塞尔的现象学;第二,其聚焦的对象都是现实中的人;因此,只有始终围绕着人这一中心,从不同的视角着眼去阐释它的丰富内涵,才能真正理解“生活世界”的意蕴。

(三)“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真正意蕴

郭元祥认为,“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是一种教学理念,是指突显教学过程的生成性,重视教学过程的发展性,崇尚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民主、崇尚主体性、崇尚整合方法论[5]P32。对于“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真正意蕴,笔者认为,教学应该成为一种生活,一种健康的、纯真的、充满智慧与诗意的生活。只有成为这种生活,教学才能回归它“自然”的本位。教学回归生活,就是要回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回到学生自己的、当下的生活中,最终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

二、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路径选择

生活世界是教育发生的场所,是教育意义得以建构的场所,教育只有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6]P49。所以,教学要回归生活世界首先课堂要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是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

(一)充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构建源于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内容

我国以往的课堂教学大多强调学生的学习应以间接经验为主,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并把此看做是学生认识世界的捷径。显然,以往的课堂教学把学生限制和束缚在书本世界中,以此割裂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从而致使课堂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所以,要使课堂教学真正回归到生活世界中来,教师要构建源于生活世界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熟悉的内容、感兴趣的问题构建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充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重视“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文化建设

现实生活世界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课堂教学既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学生的生活。课堂教学必须高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7]。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保持对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适当超越,净化、指导和提升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

回归生活世界的课堂文化应该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芳香中进行,首先要解放个体天性,让学生自由探索并体验学习的快乐;其次,要让学生融入群体生活,使其在自然的生活世界中自由地成长。

(三)开展“爱的教育”及意义式生成的对话教学,创设融通生活世界的和谐课堂

爱的教育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来源于教师对人的价值的清晰认识和高度的工作热情。意义式对话旨在以爱的教育为前提,沟通师生的双向互动,从而在爱的生活情境中获得认知提高和情感升华。教师要坚持民主性原则,创设一个平等对话、沟通和互动的民主氛围,提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伍正翔,柳海民.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谬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0).

[2]王鉴.教育学研究的新领域: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N].光明日报,2006—07—10(12).

[3]石中英.教育信仰与教育生活[J].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

[4]潘斌.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J].高等教育研究,2006,(5).

[5]郭元祥“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05,(9).

[6]康钊.新课程理念及其对教师角色的影响[J].新课程研究,2007,(3).

[7]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2.269-270.

作者简介:刘菊霞(1980-),女,河南焦作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

详细地址:河南大学(金明校区)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邮编:475004

联系电话:18739982193

邮箱:

QQ:1455920731

李方瑞(1986-),女,河南驻马店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为教育技术学。

详细地址:河南大学(金明校区)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邮编:475004

联系电话:13723285716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