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涉农经贸人才培养的制度创新与政策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实现高职教育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增强高职教育涉农的吸引力,出路不仅在于要实现高职涉农人才培养的不可替代性,需要从涉农人才培养的制度创新与政策支持上着手。
关键词:高职;涉农经贸人才;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6-112-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决策,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具有辐射广大农村地区的区位特征和地域优势,其与地方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涉农高职学校达到343所,占高职学校总数的27%,在服务“三农”、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涉农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三类人才,即农业科技人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传承农村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人才。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让农民真正脱贫致富的核心是农产品能否顺利通过流通领域向消费领域过渡,因此,加大培养农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是目前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涉农经贸人才培养的现状
高职涉农经贸人才:本课题是指高职经贸类专业(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商务经纪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按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要求培养的人才,指在农业与农村、农产品与农资,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等单位中从事营销、对外贸易、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经济管理等工作及独立从事农产品经纪与活动。毕业后主要在农村流通领域就业的这一群体。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基于工学结合的新农村高职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课题组于2011年就高职经贸类专业涉农人才培养的现状在全国的高职院校中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样调查347所高职院校,在这347所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中,只有31所开设了涉农经贸类专业,仅占了8.93%。而在这31所高职学院中,其专业又主要分布在农林牧渔大类。虽然开设财经大类专业的学校很多,所占比例高达77.5%,但开设涉农经贸类专业很少,所占比例不到1%。全国供销系统院校“浙江经贸职院”、“广西经贸职院”、“安徽财贸职院”等以及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这类以培养农村流通领域人才为主的院校来说,开设与农业有关知识课程的专业也就只有连锁经营管理(生鲜食品连锁方向)、商务经纪与(农产品经纪人方向)、市场营销(农产品营销方向)和物流管理(农产品物流方向)等寥寥几个专业,且年报考人数都不多。而在农林牧渔大类中开设了涉农经贸类专业的28所高职院校,每个专业通常也只开设了1-2门营销课程。涉农经贸类专业布点最多的是种子生产与经营、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和兽药生产与营销等三个专业,但也仅有4.03%、1.73%、1.15%。涉农专业大部分还是集中在农业生产技术与工艺上。
二、高职涉农经贸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教育内容缺失,认识不足
在农村,还是受传统观念影响深刻,家长和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考上好的大学,离开农村这“贫困”的地方,去城市里发展。越是农村的学生对涉农专业越敏感,对报考涉农专业越有顾虑。据了解,中国农大农村户籍学生比例一直维持在三分之一左右,而2011年下降为28.26%,比2010年减少了5.98个百分点,近十年来首次跌破三成。不仅是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等多家农业类院校中,近年来农村生源比例也持续下滑,出现农村学生生源减少现象。
因为在很多农村学生看来,考大学是为了跳出农村,所以许多农村考生对就读涉农专业并不“感冒”。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人们还只是把与农业有关的工作和低级的苦力劳动相结合,认为农业只是劳动型产业;去农村工作的待遇没有在城市的好;与农业相关的工作不能给学生提供更高的发展空间等。这使得教育内容充满了城市性和远离农村性,考上大学的学生不愿意选择涉农专业,更不会再回到农村,而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也不愿务农。
(二)涉农经贸专业办学基础薄弱、经验不足、办学影响力欠缺
首先,由于历史沿革,使某些高职院校不能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性质,仍沿袭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和思路,将高职办成本科的压缩型和中专的放大型。一些高职院校在涉农经贸类专业设置、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评价上,向本科院校看齐,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缺乏创新,地方特色不突出,与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实际相脱离。其次,高职涉农经贸类专业在专业师资、实验实训条件、设施设备数量等方面未达到一般专业建设的基本标准要求。涉农经贸专业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管理上操作粗放,服务水平低,宣传工作不到位,造成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低下,也影响了办学权威性的树立。
(三)国家资助和免学费政策有待完善
自2009年起,全国中职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资助标准是国家助学金主要资助受助学生的生活费开支,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免学费资助标准1600元。从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资助标准来看力度并不很大。但即便是这样,高职院校还没有实施涉农专业免学费政策。经过搜索了解到的最新消息是从2012年秋季开学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高职涉农专业学生也将可以免交学费。但并没有明确涉农经贸类专业的学生是否可以免交学费。
(四)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相关的配套机制尚未完善
到城乡基层一线工作,既能实现就业,又能得到锻炼,是大学生就业的大方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9]3号文件的第一条就是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国务院《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实行四项具体鼓励政策:第一,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补贴政策;第二,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第三,选聘招录优惠政策;第四,继续实施和完善面向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扩大项目范围。由此可以看出,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政策方向是很明确的,但相关的配套机制还有待完善。目前,鼓励到农村就业的岗位局限于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数量有限,且农产品流通领域没有提及。
三、高职涉农经贸人才培养的制度创新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经贸类涉农人才培养现行制度无法满足需要,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缺陷。因此,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各项制度,促进经贸类涉农人才的开发建设。
(一)创新高职经贸类专业涉农人才开发培养机制
1 培养涉农经贸人才,要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主力军作用,优化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推动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对于涉农经贸类专业来说,必须主动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采取定向就业招生、专项奖学金等方式,牢固树立依托行业办学、服务行业办学的理念,把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作为衡量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准,把教书育人和服务“三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毕业生在行业中的集聚度,为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产品流通人才。
2 政府在实施人才强农战略过程中,也必须坚持农业职业教育和涉农人才培养的公益性定位。教育培养费用应该卣政府部分或全部买单,以增强学农的吸引力。采取开放式办学,降低门槛,让更多的人有接受涉农经贸专业教育的机会。为农民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和指导,全面提高农民网络技术、商务技术、营销管理技术和现代农业知识水平,培养大量从事农产品流通的人才。不断创新涉农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加快知识更新培训,注重实践培养锻炼,促使涉农经贸人才热爱农村、业务过硬、服务农民。
(二)完善高职经贸类专业涉农人才管理使用机制
1 市、县、乡各级政府与当地高职院校可成立涉农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开展工作,对涉农经贸人才的选拔、表彰、培训教育等工作通盘考虑,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分析、研究、总结工作情况,解决问题。改进人才的选拔使用,对优秀人才坚持用当适任,把人才的素质能力与岗位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竞争择优机制,力争把每个优秀人才都放到最合适的岗位;坚持用当尽才,做到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涉农经贸人才下基层,真正让高职涉农经贸专业毕业生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前途。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宣传农村流通领域的农产品流通大户、致富能人、农产品经纪人的典型事迹、先进经验和成果,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推动作用,设立人才奖励基金,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年终进行表彰奖励。
2 健全信息管理网络,完善涉农经贸专业毕业生的建档造册、走访联系、交心座谈、领导挂点等制度,定期考核,动态管理,使涉农经贸人才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逐步走上制度化轨道。通过定期开展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活动,加强农村流通人才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促使农村流通人才自我管理机制的形成,为农村流通人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平台。
(三)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方法配套、法律约束等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保障人才培养运行高效有序的一系列措施。政府的调控作用必不可少。为了保证涉农经贸人才培养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必须从组织管理、资金投入、方法配套、法律约束等方面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1 强化涉农经贸人才的资金投入制度。政府作为我国人才开发中起主导作用的一方,需要不断强化宏观调控能力,加大政府投入。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保证资金能落到实处,真正为建设新农村流通人才队伍提供资金。把涉农经贸人才培养纳入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投人的总体规划,在保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资金的同时,保证农产品流通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
2 加大农村信息投入。涉农经贸人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要利用和开发这些人才资源,国家应制定和提供各种有利于涉农经贸人才开发的政策和信息,促使人才资源在动态中实现合理配置和发展。通过建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农产品市场的预测监测、收集和分析等信息处理能力,及时区内区外农产品需求、价格、数量、时间等市场信息,提升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引导和方便农副产品销售。
涉农经贸人才培养机制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农业职业教育体制的健全,通过加强教育立法,建立多元投人体系,注重现代化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等等,为建立涉农经贸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提供有效保障。
四、高职涉农经贸人才培养的政策思考
支持涉农经贸人才培养,还需要一系列政策配套。
(一)开展适用于农村的教育体系
1 要制定出台政策解决涉农经贸专业学生的招生和就业问题。通过政府减免学费或学校设立特别助学金等措施,鼓励和吸引优秀青年学生报考涉农经贸专业。同时采取定向委培、定点培养、定单培养等形式,帮助涉农经贸专业毕业生到为农服务岗位工作。定向委培,即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定向招用涉农经贸专业毕业生。定点培养,即根据地方政府和涉农企业单位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特定的或规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主动地走出校门,走到生产第一线上门进行教育培训或指导服务。定单培养,根据地方政府、村镇企事业单位和农村经济部门的特殊需求,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短、平、快的优势而进行的针对性和时间性较强的培养方式,及时满足用人单位对农产品流通人才的迫切需求。
2 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完善教育机制。通过搭建农产品流通服务技术平台,从专业特色、课程建设、技术服务、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就业创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对接,实现了服务“三农”工作与涉农经贸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机融合。
(二)选择适于涉农经贸人才开发培养的创业之道
创业致富是很多涉农专业毕业生的希望。据调查,涉农经贸专业的毕业生创业成功率最高。涉农经贸专业实用性强,自主创业有着更多的便利条件,涉农经贸类专业的毕业生所学专业更适合创业。创业需要投入,投入要有资金,刚毕业或毕业不久想创业的毕业生,缺乏创业资金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即使是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创业的毕业生,随着事业的发展,资金筹集仍很重要。政府虽然出台了诸多关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到基层很难兑现,因此,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要增强刚性,增强透明度。
政府应该把涉农经贸专业毕业生创业纳入当地政府发展经济的规划之中统筹安排,制定一些有利于涉农专业毕业生回乡创业致富的优惠政策。主要面向大学毕业生创办经济实体给予税收、用地等方面的支持和补贴。省级以上政府应出台鼓励金融机构发放抵押贷款的政策意见和制定支持个体私营企业融资的若干政策。
(三)为涉农经贸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
研究制定有利于涉农经贸人才成长和开发的政策,因势利导,鼓励各类农产品经纪人兴办和发展经济实体。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农产品流通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带头作用的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农产品村流通人才在促进农业开发、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中的重大成绩。营造支持涉农经贸人才干事业、支持涉农经贸人才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切实加强对农产品流通人才开发的组织领导,要采取领导与个人、单位与协会结对子的联系办法,加强县、乡两级领导、涉农部门与农产品流通人才的联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现实问题。
高职涉农经贸人才可以依托农产品行业协会、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等,充当农村致富带头人,成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因此,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就必须在管理、培养、激励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