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顾久:树立生态信仰培育生态道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顾久:树立生态信仰培育生态道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如何统筹兼顾?怎样才能实现“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生态道德”如何才不会沦为空谈?在贵州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的战略导向中,可以寻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你对生态道德是如何理解的?

顾 久:我觉得“生态道德”这个概念特别有意思,也特别富于挑战。由此想到了三点:道德和生态道德指什么?怎样才算有道德?人凭什么样的心态来支撑生态道德?

道德本来就是指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道德就是关系。设想有这样三幅图景:第一幅,你正在吃饭,这肯定没有道德问题;第二幅,来了个饥饿的人在你身边,你照样吃,从道义上就显得有点别扭;第三张,你旁边站着一个长期饥饿、濒临饿死的瘦弱孩子,你依然照样吃,这就有了很大的道德问题。可见,道德是指明人与人的关系,生态道德就指向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怎样才算有道德?就人与人而言,抑制自我,成全他人,达成人我和谐,就是有道德。再类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抑制人欲,保全自然,达成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就是有生态道德。

那么,凭什么来支撑人与自然的生态道德呢?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人们往往视自然如人类,形成“f物有灵”基础上的原初的“天人合一”理念。比如贵州从江县岜沙山寨的苗族同胞有这样一个传统:生一个孩子要种一棵树,而且用孩子的名字命名这棵树。到这个寨子去旅游,导游会给你介绍,寨头那棵大树的名字就是寨老的名字。当孩子成年再成老人至终了,就用这棵树为他下葬。深埋后再种一棵树,还叫亡者的名字以示纪念。于是,这里的每棵树就不再是我们心目中那棵与我无关的、纯粹的植物,或是可以任意处置的客体,而是有了“灵魂”。这就叫万物有灵基础上的天人合一。这里绿色森森的自然生态是靠神圣的内心来涵养的。

在西方文化中,天与人是相分离的。西方率先进入发达的工业社会,于是洛克说“对自然界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认识并驾驭自然而谋求人类幸福的力量。如今,我们也走进了工业社会,走上了马克斯・韦伯所称的“世俗化”和“祛魅”的现代化进程,为了物质的增加而把过去很多东西“踏在脚下”。这当然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当环境也被破坏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该回头进行理性反思,将传统社会的那些美好的东西同工业社会那些美好的东西挽一个漂亮的结,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该做的事。但反思能整饬规范人的行为,却不会增进道德感。

道德的后面是信仰,换句话,信仰才能支撑起道德。

如何让生态道德作为一种信念存在于人们内心,并能时刻指导和制约人们的行为?

顾 久:生态道德不是教出来,也不是理解出来的。情感与情感之间是一种感染,不是语言能表达完整的,所以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去大自然中体会的过程。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农耕谋生方式,必然带来家庭血缘纽带的人际秩序,无处不在的神圣礼俗,以及心安理得的精神世界。在这个集谋生、秩序、礼俗、心安为一体的生存系统里,中国人历来有一种“泛家庭”的神圣情感。“天下一家,万物一体”也好,“上对祖宗,下对儿孙”也好,相关内容依然活在民众心底。

“天下一家,万物一体”,不仅在宋明理学家的书上有,现代依然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

“上对祖宗,下对儿孙”更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记得费孝通先生说过:只有中国人是有祖宗和儿孙观念的。早先的传教士为中国人敬奉祖先、孝敬老人感到新奇。今天的西方人仍然很难理解中国父母辛辛苦苦,也要将儿孙永远放在自己肩上。

我们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完全可以创造性地转化为当下“有根”的生态信仰:亲近自然、敬惜资源;保护祖祖辈辈的绿色成果,为子孙后代提供一个更清朗、更健康的自然环境。有了这种生态信仰,才会有生态道德。

贵州走生态文明新路,坚守“两条底线”,倡导“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这其中是否也蕴含着生态道德因子?

顾 久:是的,建设生态文明,贵州有优势,贵州不光是传统保存得好,现代制度也走在前边,比如最早为生态和自然立法,最早设立了相应的法庭。

2016年中央将贵州省列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给予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支持,充分体现了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敏尔书记提出,我们的人文精神要“知行合一、天人合一”。我认为这和“两条底线”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这个底线是生态文明的底线,刚好跟天人合一理念相符。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先生在贵阳提出来的。天人合一,把人与天地万物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以人地、天人的完全和谐为最高理想,我们贵州的少数民族同胞生存的境遇,从他们规定的那些村规民约来看是他们对于大自然的一种崇敬感,有一种保护的意思,是很有智慧的一种提法,既把中央的意见贯彻下来,又跟贵州历史贵州生态保护比较好地结合在一起。

对于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更加合理的生态道德观,你有何建议?

顾 久:干部群众的生态道德,应该有尊崇自然的美德、绿色发展的政德、保护环境的功德和尚俭戒奢的品德。

尊崇自然的美德,就是要充分认识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从内心深处敬畏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发展的政德,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手中有权、肩上有责,强化宗旨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处理好眼前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保护环境的公德,就是爱护生态环境,坚持清洁生产、低碳出行、绿色生活,身体力行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尚俭戒奢的品德,就是要坚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贵州把绿色作为发展的底色,努力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体现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深邃思考和责任担当。当下的重点是更要注重知行合一,让发展理念与发展实践高度统一,如在修高速公路时,边做规划边做环保;如发展老龄产业、旅居产业,不破坏自然坏境和少数民族民俗;再如发展山地城镇化建设,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责任编辑/顾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