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撒马尔罕城市历史与古城保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撒马尔罕城市历史与古城保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撒马尔罕是中亚地区最重要的历史古城,有着近3000年的建城史,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简要回顾撒马尔罕古城的发展历史,并对其遗产保护中的理念、策略和实践均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撒马尔罕;历史古城;Afrosiab古城;帖木儿古城;保护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10-61-(7)

1 前言

位于亚欧大陆中心的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撒马尔罕(Samarkand)市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图1)。近三千年的建城史记录了中亚地区从索格底安那(Sogdiana)人早期活动、波斯阿契门尼德(Achaemenid)王朝、马其顿亚历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东征、贵霜王朝、阿拉伯帝国统治、花剌子模王国、成吉思汗征服战争、帖木儿帝国到沙皇俄国侵占和建设的漫长曲折历程。其中公元14至15世纪,帖木儿大帝(Amur Timur或Tamerlane)及其子孙以撒马尔罕为首都,建立起了疆域广阔的庞大帝国,这也是撒马尔罕的城市建设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撒马尔罕一直是连接中国、欧洲、印度、伊朗和诸游牧民族不同文化的重要驿站,也是早期佛教、伊斯兰教、拜火教、基督教等各大宗教相互交汇的熔炉,被称为“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1-3]。2000年,撒马尔罕古城整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在评定意见书中,突出评价了撒马尔罕古城的三大价值[4]:(1)撒马尔罕的建筑和城市风貌体现了伊斯兰文化的伟大创造力。(2)以Bibi Khanum清真寺和Registan广场为代表的建筑群显示了在从地中海到印度次大陆整个区域内,伊斯兰建筑的强大生命力。(3)古城撒马尔罕以它的文化、建筑和城市结构展示了从13世纪到现今的中亚文化和政治历史最重要的阶段(图2)。①

2 撒马尔罕的城市历史演变

撒马尔罕市(北纬39度40分,东经67度)坐落在距离卡拉库姆沙漠不远的Zarafshan河谷绿洲上,最早的定居人类的活动痕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位于今撒马尔罕市东北角的Afrosiab古城是撒马尔罕城的前身,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左右。作为连通各大早期文明的重要驿站,Afrosiab先后成为索格底安那(Sogdiana)王国的首都,以及波斯阿契门尼德王国(Achaemenid Empire,6th—4th Century BC)和马其顿亚历山大统治时期(4th Century BC)的重要城市,并因频繁的贸易交往而得以极快的发展。公元6世纪以后,突厥人在这里建立了政权。公元712年后,这里成为阿拉伯帝国的统治地区,伊斯兰教从此成为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宗教。公元751年,在塔拉斯(Talas)爆发了中国的唐王朝与阿拉伯哈里发王朝之间的战争,唐王朝的节度使高仙芝的部队被击败,随后中国内部发生了安史之乱,唐王朝再也无力收复失地,中国的势力也自此以后永远地退出了中亚细亚草原。

在短暂成为花剌子模(Khwarezm)王国首都后,成吉思汗(Genghis Khan)率军于1220年攻陷并焚毁了Afrosiab古城。100多年后,中亚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帖木儿大帝(Amur Timur,1369—1404)再次建立了庞大帝国,并以撒马尔罕为首都,重新建设了宏伟壮丽的城市,其中又以其孙子兀鲁伯(Ulugh Bek,1409—1449)在位期间最为辉煌,撒马尔罕现存最重要的古建筑群都建造于这一时期。尽管自此以后,由于中亚地区政权反复更迭和连接欧亚的海上航路的开辟,撒马尔罕渐渐失去了在世界文明交往中的重要地位,城市经济大幅衰退,但帖木儿时期留下的宏伟建筑群和整体城市建成区,其原始风貌和形态却都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

1868年起,俄国人开始统治撒马尔罕并促进了其近代化的发展,城市经济不仅得到复苏,而且铁路、学校、工厂、医院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了整个城市的重新快速发展。新的城区建设在古城的西侧,遵循统一的总体规划,以放射格网式的道路体系为骨架。同时,这一时期的建设也对撒马尔罕古城造成了部分破坏,例如拆毁了帖木儿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以及一些纪念碑等。从20世纪初开始,撒马尔罕城市便明确地分为三个形态完全不同的区域:已经成为废墟的Afrosiab遗址、中世纪建设的帖木儿古城以及19世纪70年代以后快速建设扩张的现代城区(图3)。

撒马尔罕几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从Afrosiab到帖木儿建城,再到19世纪和20世纪的城市发展,都是以新的城市中心替代旧有的城市中心,而不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改造和重建,因此,现存的几个历史城区中,各个时代的特征均十分明显,所保存的历史信息极为丰富,这是保护规划的编制中需要特别关注之处。

3 撒马尔罕历史建筑与城市的价值和意义

UNESCO专家认为,撒马尔罕古城应该被认为是古代东方文化的代表,尽管这里的大量建筑已经消失了,但现存的遗迹仍然能使人回想起这个地方辉煌的过去。帖木儿时期建造的mosques(清真寺)、madrassahs(经书院)和mausolea(陵墓)是穆斯林艺术史和建筑史的重要基础,对波斯的Safavids时期、印度的Moghuls(莫卧儿)时期和土耳其的奥斯曼时期都有巨大的影响。即使在现在,撒马尔罕现存的历史建筑仍体现了近几个世纪发展的重要历史信息,例如Afrosiab地区的古文明和Ulugh Bek(兀鲁伯)天文台的科学成就。

撒马尔罕历史城镇的主要意义在于其位于多种不同文化的交汇点,以及在帖木儿建筑形式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因此,撒马尔罕历史城镇应该被视作一个整体,而不仅仅是众多遗迹的集中地。即使不少居住区显然是在帖木儿时代后发展起来的,但其中也包含了邻里结构、清真寺和社区形态等传统元素。很多住宅仍保留了室内的漆画和装饰、环绕的庭院和花园,以及建筑组群结构。与已经成为废墟的Afrosiab遗址和19世纪中叶后才兴建的新城相比,尽管它们所蕴涵的历史信息各有不同,但毫无疑问,中世纪的帖木儿城市应该作为整体保护的重点。

乌兹别克斯坦国内共拥有四处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其内容有相互重叠但也互有不同。在希瓦(Khiva)古城遗址——Itchan-kala的Historic Centre(1990年成为世界遗产)里,保留有一个长方形的中古城堡;布哈拉(Bukhara)古城(1993年成为世界遗产)在帖木儿时期是第二大城市,但现有部分主要建成于16-17世纪,那时它是Sheibanid王朝的首府;沙赫里撒布兹市(Shakhrisyabz)是帖木儿的出生地,它的Historic Centre(2000年成为世界遗产)在15世纪帖木儿时代还很小。以上的三个古城都有较为久远的历史起源,都在伊斯兰时代得到发展,随后被蒙古人破坏,而后又得到重建。在这样的背景下,撒马尔罕的意义在于它是帖木儿时期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它不仅吸收了之前的传统,而且还使其更为丰富,并具有更为巨大的影响力(图4、5)。

4 古城管理保护的历史和现状

撒马尔罕自从18世纪衰落以后,古城开始遭受一些损失,其中包括19世纪末防御工事和王宫城寨的消失,以及最近以来传统住宅区的破坏。古代的清真寺等宗教性遗迹饱受岁月的侵蚀,亟待维修。从19世纪起,依照不同准则的修复工作逐渐展开,一些力图做到最小干涉,遵从最初的文脉;其他的则包括不同程度的恢复和重建。其中帖木儿遗迹的重建应被视为一个特例,因为对这些遗迹的修复,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对于乌兹别克斯坦作为独立国家的特殊政治意义。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保护政策的模糊,Historic Centre周围的建设与破坏是持续不断的。Afrosiab和帖木儿古城两个区域的状况,客观地讲,均有值得欣慰和令人遗憾之处。

4.1 Afrosiab古城

在帖木儿时期之前,Afrosiab城镇从公元前7世纪直到13世纪初一直存在,古城占地约为289公顷。考古挖掘显示,这里有古城寨、防御工事、统治者的宫殿、住宅和手工工厂。统治者的宫殿(7世纪)中有重要的壁画,还有巨大的远古清真寺遗迹。现在的遗址区已被快速发展的城市建成区完全包围,并已经被部分开挖了,东南部一角还被Shakhi-Zinda墓园所侵占,但整个区域除遗址博物馆外没有其他建设活动,原始地貌被绿草覆盖。1962年,通往机场等的几条道路经过这里,将遗址区分割为三个部分(图6、7)。

4.2 帖木儿古城

帖木儿时期的撒马尔罕城位于Afrosiab古城遗址西南,1371-1372年间建造的位于全城西侧的Khala城堡行使内城(宫城)的职能,同时11-12世纪花剌子模时期的老城墙得以恢复,这一区域被称为Khisar。14世纪时,古城共有6个城门、6条主街,以一组宗教建筑组成的Registan广场建筑群为城市中心,北门附近形成了巨大的集市(Bazaar),其余区域为匀质的、有地方传统的围合式低层传统居住区。这一基本格局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其城市尺度、肌理均与之后建成的区域形成了显著的差别(图8、9)。

帖木儿古城内尚存一些重要的完整遗迹和超过300个零星古迹。自从19世纪以来,许多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损毁,很多中世纪的遗迹不复存在,例如城墙和位于城西侧高地上的Khala城堡、东北部的Bibi Khanum清真寺的周边以及Registan广场的周围区域。此外,一些现代的道路穿过了古代的传统都市路网,也严重地破坏了古城的格局。然而,这里仍保存有适应当地气候特征和传统伊斯兰文化特征的城市肌理,还有很多保存良好的传统房屋。更为重要的是,这里的原住民和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并未有明显的变化,古城区仍可作为活的历史城区进行全面的保护。

5 保护的原则与目标

历史城镇往往是不同元素混杂的复合体。②由于撒马尔罕的历史区域与世界文化的综合和交流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古城的整体保护中,仅仅考虑遗迹部分是不够的,还要考虑到此历史区域的整体性。不幸的是,主要遗址周围的几个区域,包括Registan广场、Bibi-Khanum清真寺和Gur-Emir(帖木儿墓)周边的传统风貌区,很大程度上已经消失。但是,对于帖木儿古城中大部分传统肌理完整的区域,大量细致的保护工作依然是有意义和亟待进行的。

考虑到撒马尔罕的历史文化价值,ICOMOS希望能够将Afrosiab的遗址区域,中古的帖木儿城市和19世纪时发展的相关部分包括在一个整体的保护区内,在这一保护区内所有的保护对象的详细保护规划都应该包括其相关环境的控制,同时,也应建立与整个保护区相应的缓冲区。

因此,古城保护的总体规划除了要关注建筑遗产外,还应该致力于现存居住区的整体保护,以及整合和复兴已经被破坏的周围区域。今后任何大规模的城市规划方案,应该用以上原则进行重新考虑,以避免任何对传统居住区的进一步破坏,并且实施鼓励其可持续发展和复兴的政策。此外,ICOMOS希望在今后的保护规划项目中,历史建筑和城市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应予以着重考虑。例如兀鲁伯家族陵墓群Shakhi-Zinda的整体已经受到破坏,其中的一些必须得到修缮,但这样的修缮工作必须是基于最小干预原则的,因为现存的结构和材料仍然保持了历史的原真性。

6 1995-1997年帖木儿古城的保护规划

帖木儿古城是撒马尔罕古城最为精华的部分,对这一区域进行详细测绘和保护总体规划是其申报成为世界遗产的重要基础工作。整个项目于1995-1997年间展开,在UNESCO的大力支持和援助下逐步完成。大范围的详细测绘、调研是撒马尔罕古城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保护规划主要由多位来自意大利的规划设计师主持,较多地借鉴了欧洲中世纪古城的保护规划策略,强调城市形态的整体保护与严格控制。规划中各项原则的制订均较为务实,充分地利用了详细测绘的结果,并紧密结合了现状,对于历史原真性的保持尤为强调。

6.1 交通体系的调整

通过几个步骤,逐步完善古城的交通体系。由于较好地结合了新城区的建设,相关的计划已经在较短时间内得以实施,或即将得以实施(图10)。

(1)拓宽或新建了连接Afrosiab东、北侧城区的部分道路,并与原有半环状道路相连接。

(2)修缮和新建了从撒马尔罕现主城区通往城市东北郊及首都塔什干市的主要道路,并有效地缓解了穿过Afrosiab遗址区通往机场的道路的压力。同时增加了新城放射性道路之间的连接道路。

(3)修建绕过帖木儿古城、由城市东北郊通往东南郊的道路,从而基本完成了古城外侧的环状交通体系。

通过上述调整,帖木儿古城内的过境交通有望减小甚至趋近于无,将逐步恢复为步行空间为主的传统城市风貌。

6.2 不同类别保护区与缓冲区

考虑到历史变迁和现代建筑吞噬的现实情况,本次规划所划定的保护区比历史上的帖木儿古城范围有所缩小,并根据对历史和现状的综合考虑,划分为以下区域(图11):

(1)以Bibi Khanum清真寺、Registan广场和Gur-i Emir(帖木儿墓)等标志性建筑为核心的区域为特殊保护区。由于所处位置和建筑性质的特殊性,应允许对这一区域内的建筑物与城市环境进行整治和改造,但一切新的建设活动必须基于有利于保护的原则审慎地进行。

(2)现状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居住区予以重点保护。在注重保持整体城市形态的同时,应允许居民根据需要,在规划指导下自发地进行有机更新。保护区内生活基础设施的改善也是与保护同等重要的任务。

(3)长期以来沿Pendjikent Street等几条重要道路发展起来的商业街区,是撒马尔罕长期作为丝绸之路贸易大邑所形成的特色城市街区。这一区域数百年来经历了多次自我更新的阶段,在规划中拟继续保留作为商业区,但应注意商业建筑中地方特色的保持。

(4)原有城墙周边的传统风貌改变较大、建筑物较为破败的区域划定为缓冲区,在这一区域内新的建设不仅要注意尺度、色彩上的控制,还应注重与传统居住区的肌理形成良好融合。

(5)由于19世纪末以来新的城市建设扩张而形成的非传统居住区主要集中在帖木儿古城西侧,与传统街区在城市形态、风貌上均相差甚远。这一区域内的主要规划措施是力图实现对新建筑物高度、体量的较严格控制。

除此之外,穿过古城的灌溉渠及其两侧的绿化带应得到保护和修缮。

Afrosiab城市旧址作为考古遗址区,禁止一切新的建设活动。

6.3 四个重点控制区域

本次规划的进一步工作是确定了四个主要控制区域,这一做法的现实意义是使当地政府能够将有限人力财力投入到最为关键地段的详细规划设计中(图12)。

6.3.1 Gur-i Emir(帖木儿墓)周边地块

作为具有特殊意义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Gur-i Emir周边是酒厂、板式公寓和缺乏精心设计的空旷广场,空间秩序极为凌乱,与美轮美奂的建筑本身极不协调,且地段中传统的居住区在各个时代不断遭受破坏。该地段详细规划设计的任务应为整合Gur-i Emir周边建筑群,形成能体现传统风貌的纪念性空间,并对遭受破坏的传统居住区空间肌理进行修补。

6.3.2 Registan广场建筑群

Registan广场建筑群曾经是帖木尔古城的宗教中心。在20世纪初,围绕它曾经形成巨大的巴扎(Bazaar),现在这里是撒马尔罕旅游者聚集最多的场所,同时也是从帖木儿古城内居住区和商业区通往新城的必经场所。巨大的交通压力和繁荣的商业活动使这一地段的功能大大复杂化,未来的规划设计任务应主要致力于在保证文物建筑得以妥善保护的前提下,保持这一地段的城市活力,实现空间秩序的优化,以及对过境交通的有效疏散。

6.3.3 Bibi Khanum清真寺和塔什干街周边地块

这一地块中高大宏伟的Bibi Khanum清真寺及其北侧的Bazaar与塔什干街两侧的小尺度商业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旅游活动的发展带来的日益繁盛的商业活动促进了该地块商业建筑不断进行快速更新,因此对新的建设活动的尺度和界面控制应是未来详细规划中的主要内容。

6.3.4 Pedjikent街沿线地块

连接Registan广场和Firouza城门的Pedjikent街是另一条重要的商业街道,现状中良好的传统商业氛围已经被较为繁忙的机动车交通大大影响。重赋这一街区的商业活力、恢复部分步行活动空间将是未来详细规划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7 结语

作为与罗马、巴黎、北京有着同样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城,撒马尔罕由于近代以来较长时间的衰落,并未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但其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在东西方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其尘封已久的历史文化价值得以更多的凸现。笔者有幸参加了于2005年春在撒马尔罕举行、为期半月的“第二届东中亚历史城市保护与规划国际研讨会”,及其相关保护规划设计国际合作项目,与来自日本、韩国、阿塞拜疆及乌兹别克斯坦本国的专业人士一道,对撒马尔罕古城的保护状况进行了了解和探讨。客观而论,由于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撒马尔罕古城的保护与规划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当地建筑师、规划师所做的部分工作看来,历史保护规划中的一些观念、意识和技术手段也不免显得较为片面和追求急功近利。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在UNESCO的支持和帮助下,撒马尔罕古城的保护工作从一开始就吸取了来自意大利、法国等的先进经验,有着较高的起点。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国际合作组织应和当地专业人士密切配合,更为深入地发掘撒马尔罕历史城市的特色,建立起一套源于当地、适应当地情况的保护理论体系和技术措施体系。撒马尔罕理应成为中亚地区历史文化古城保护的杰出典范。

(特别感谢日本庆应大学三宅理一教授提供本文图片资料和对整个国际合作项目的组织工作)

注释:

① UNESCO的评定报告中原文如下:

i) The architecture and townscape of Samarkand, situated at the crossroads of ancient cultures, are masterpieces of Islamic cultural creativity.

ii) Ensembles in Samarkand such as the Bibi Khanum Mosque and Registan Square played a semin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Islamic architecture over the entire region, from the Mediterranean to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iii) The historic town of Samarkand illustrates in its art, architecture, and urban structure the most important stages of Central Asian cultur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from the 13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day.

② 1976年UNESCO关于历史性的区域(第3段)中的陈述:“每一历史区域和其周围的环境应该被看做是一个密切的整体,对于这个整体的平衡来说,人类行为、建筑、空间组织和环境的融合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威尼斯]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游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 [法]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 钱云,张敏.撒马尔罕古城保护系列规划[J].国外城市规划,2005,(4):94-97.

[4] UNESCO. Samarkand—Crossroad of Cultures [EB/OL].[2005-07-12]. http:///en/list/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