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煤炭企业物流管理的困境及对策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煤炭企业物流管理的困境及对策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放缓,煤炭企业也进入了一个调整时期。煤炭物流体系的建设也呈现出了缓慢的趋势,突出表现在煤炭企业与发电企业及其用电市场的矛盾上。但是高额的信息成本、超高的空驶率、陈旧的设施设备、繁琐低效的程序等等问题也显露着煤炭行业的物流体系存在着巨大的管理漏洞与惊人的浪费。同时也说明煤炭物流体系的现代化再造有着广阔的空间和丰厚的利润。文章分析了煤炭企业物流管理发展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煤炭物流业的措施。

关键词:煤炭;物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the slowdow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coal enterprises have entered a period of adjust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al logistics system also presents a slow trend,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oal enterprise and the power generation enterprise and the electricity market. But the high cost of information, the high rate of empty driving, outdated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cumbersome and inefficient procedures and so on, also revealed that the logistics system of the coal industry there is a huge management loopholes and amazing waste.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shows that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al logistics system has broad space and huge profi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coal enterprises, and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oal logistics industry.

Key words: coal; logistics; problem; counterm

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当前企业“最重要的竞争领域”。物流贯穿于煤炭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物流环节的任何改善都会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起促进作用。煤炭企业只有不断加强物流管理,才能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1 煤炭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及分析

我国煤炭企业所属物流公司大多属于在进行煤炭贸易的同时,提供煤炭运输服务和配煤等加工服务,主要盈利点依赖于煤炭贸易,采用的是服务层次较低的运营模式。近几年来,随着煤价的不断走低,煤炭流通环节利润空间缩减,大量煤炭流通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局面。一方面,数量众多的小企业业务重心仅集中在煤炭贸易和落实铁路计划层面,主要通过传统的煤炭贸易价差来获取利润;业务经营和管理粗放,技术简单落后,造成整个流通环节信息滞后、浪费严重、煤炭流通效率低下,并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另一方面,也有少数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创新供应链模式,运用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优化煤炭供应链各环节的专业服务能力,对上下游企业进行物流一体化整合,为客户提供集约、高效、环保的煤炭供应链管理服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众多中小企业缺乏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目前,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将竞争的焦点主要放在生产领域的资源扩张、降低成本及提高劳动生产率上,普遍缺乏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理念。煤炭产品多年来也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再加上铁路运输体制改革的滞后,因此,煤炭运销所涉及的两大物流领域―物资流通和交通系统,都缺乏基本的现代物流理念。不论是物流战略规划还是物流经营实践,都是从本部门固有的立场和视角出发,片而地强调某个局部的功能要素,缺乏综合性和现代大物流概念。因此往往把非生产领域的煤炭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将采购、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售后服务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到煤炭物流统一运作与管理的框架内,所以尽管在物流方面的投入较大,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2)煤炭产供需企业均缺乏“第三利润源”的理念。企业竟争的焦点依然放在生产领域,或千方百计地降低物质消耗,挖掘“第一利润源泉”,或千方百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更高的利润。对非生产领域,如包括煤炭采购、运输、储存卸、流通加工、分销、售后服务等物资流通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却重视不够。企业普遍缺乏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理念,受“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影响,很多煤炭生产、消费或流通企业既怕失去对采购和销售的控制权,又怕额外利润被别人赚取,因此,都自建物流系统,不愿向外寻求专业物流服务。没有将煤炭物流看成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煤炭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对煤炭物流进行统一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的框架内。

(3)大多数企业物流管理方式粗放,物流M用居高不下。目前,我国煤炭物流配送体系总体上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煤炭企业物流配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临时计划多、急用料多,由于物流管理方式粗放,诸如对配送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路线规划不尽科学、车辆配载不够合理、配送车辆实行台班制管理等,加上煤炭物流市场较为混乱,不仅造成了管理上的漏洞,如多次物流、颠倒物流、重复物流等,还导致了煤炭物流费用居高不下。

(4)企业物流装备水平较低,煤炭物流技术手段落后。煤炭物流企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很多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和网络,但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滞后或建而不用,在库存管理、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方案设计和全程物流服务等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基本还没有展开,无法实现装卸、搬运、换装、承接等物流信息的即时传递与处理。

(5)物流环保观念淡薄,污染和耗损问题较为突出。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目前仍采用高污染、高损耗、低效率的传统物流运营方式,使煤炭在运输、中转和送配过程中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煤质下降等问题,不仅影响着生产、运输及消费环节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对社会资源和自然环境也产生严重的影响。

2 煤炭企业物流管理现实的困境与问题分析

2.1 内部物流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缺乏原动力

虽然有些煤炭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煤业集团,建立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建立了“集中采购、统一结算、直达配送”的物流运作模式,但是,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煤炭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物流活动还没有成为企业管理者关注的重点,企业缺乏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内在动力和手段。近年来,全国煤炭发送总量增长很快,但由于物流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壁垒,再加上缺乏全国性的交通运输、仓储管理、信息网络等总体规划,这使得国家未能有效地对煤炭物流产业进行宏观布局,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状态依然存在。煤炭物流业管理权限被分成若干个部门,对物流业的管理体制实行多元化的分散管理方式。其中涉及到国家发改委、商务部、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等。由于体制没有理顺,各具体行业主管部门之间分工又有交叉,造成煤炭物流行业管理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2.2 物流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性

由于新老体制的更替,很多煤炭企业供应计划与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脱节,可靠性降低;物资采购手段、方法落后,缺乏规范化;库存管理方面仍采用传统的储备资金管理办法,无法及时、准确地反映实际库存动态等。从煤炭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和处理技术来看,相对于物流系统合理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制约了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此外,采购行为不规范、层层设库,使材料积压现象大量存在。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材料及产品多次中转运输,使许多煤炭企业额外支出了大量的运费。

2.3 物流体系不配套,整体效益不佳

绝大多数煤炭企业在品质要素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如在物资保管保养、回收复用方面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效果,但在仓库布局、物资存放、装卸搬运环节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合理、不配套的现象。同时,传统仓储管理的落后方式短时间内不易撼动,为现代物流管理手段的引进设置了障碍。企业内部的采购、仓储和配送职能未能进行充分整合。无法实行一体化的内部供应链管理,最终导致煤炭企业内部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不佳。

2.4 物流信息化程度偏低,手段还很落后

虽然极少数大型煤业集团通过ERP系统的上线,实现了集团内部计划上报、审批、采购、供应的计算机管理,并实现了内部信息、库存资源共享。但是,大多数煤炭企业物流缺乏相应的信息交换平台,信息技术管理水平和手段还比较落后。一方面,一些企业主要考虑到对原有的管理模式的转换,对设备、人员培训的再投入较高,产生被动应用计算机管理物资的状况;另一方面,在解决库存管理问题的过程中,许多煤炭企业尽管已开发了不少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而由于对内部物流管理结构掌握不准确,业务流程不够优化,项目成功的不多。

2.5 成本核算欠标准,物流效益难体现

“物流冰山说”指明企业财务统计数据中。只能看到支付给企业外部运输的委托物流费用,而实际上这些委托物流费用在整个物流费用中犹如冰山一角,真正的大头是潜藏在海水中的冰山主体,即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比如物流基础设施的折旧费、企业利用自己的车辆运输与配送、利用自己的库房保管货物、由自己的人进行装卸等费用都计入了原材料、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科目。目前,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体系中,没有把物流成本明确地列出来,也没有正规的专门负责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人员和机构,计算方法不标准,因而物流管理效益难以体现。

2.6 物流管理人才匮乏,发展缺后劲

企业物流人才缺乏,愿意到煤炭企业来工作的物流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培养的物流人才不仅数量不够,而且结构单一,缺乏面向社会物流煤炭企业物流领域、熟悉煤炭行业的通晓企业管理、物流管理、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

3 煤炭企业强化物流管理的对策思路

3.1 引入现代物流理念,树立服务质量思想

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高效的物流管理不仅是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增强企业及产品竞争力的需要,而且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渠道。煤炭企业应当树立现代物流管理思想,把物流运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研究,改变过去重生产营销、轻物流管理的倾向,从供应链的视角构建现代煤炭物流体系,增强客户服务和市场竞争能力。现代物流管理理论指出,物流服务是企业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因此,煤炭物流企业必须把握客户需求的内容和特征,将物流服务融入到企业的物流系统当中去,无论是在服务能力上,还是在服务质量上都要以客户满意为目的。

3.2 加快物流体制改革,加强产业资源整合

推M煤炭产运销体制改革,加快煤炭企业横向重组,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部门分割、地区分割以及物流市场的不统一,减少市场进入的壁垒;完善铁路煤运管理体制,组成铁路部门集路、站、运、港统筹一体的协调格局,实现各运输环节的高效衔接;鼓励煤炭物流企业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重组,展开竞争,提高整个物流系统效率。

鼓励以现有大型煤炭企业为核心,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资源、资产为纽带,通过强强联合和兼并、重组中小型煤矿,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实现规模经济。除了整合矿产资源、人力资源等外,还需要从供应链层面整合物流资源,积极推动物流向社会化和物流一体化发展。

3.3 强化供应链管理,提供组织化程度

做为煤炭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在整个经营活动中非常重要,全球统筹的管理理念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晰。做为煤炭这种大宗的原材料产品,其物流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是相当惊人的,怎样节约物流成本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润问题。煤炭的运输一直以来就是瓶颈问题,无论市场情况是畅销还是滞销,能不能保持合理、畅通的运输渠道都至关重要。汽车运输费用高且运输量较小,铁路运输较迅捷、经济,但受大环境影响较大,单个企业没有较强的主动性,不易掌控。煤炭的下游企业主要是电厂、钢厂等,产品主要用于炼钢和发电供暖等,所以,能否建立自己的坑口电厂,自己消化部分煤炭,直接向外输送电能、热能,这样既省去了中间的运输环节,大大节约了物流成本,也实现了增值;还有就是建立洗煤厂把原煤洗成精煤,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单位产品价值,同样的运输费用但运送的产品价值却不一样,变相地降低了单位产品的物流成本。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这应该是一种销售上的延迟,通过这种经营策略给企业注入了活力,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地位。与上游材料供应商之间建立互惠协作关系,实行物资代储,供应商把其产品按通常消耗量放到煤炭企业仓库,免费保管,使用后结帐并按时向供应商反馈缺货资讯,及时补货。

提高物流管理的组织化程度,在物流活动优化重组中,煤炭企业应成立专门的物流管理机构,在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的支撑下,将采购供应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的物流职能集成,对企业内部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实施具体的规划设计、组织、控制和管理,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传统物流运作模式,缩短整体供应链中的物流沉淀,加速物流周转,减少不必要的存货风险。在企业外部,按照市场细化的要求,采取强强联合、求同存异、优势互补等多种方式,加快区域化物流配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设,形成供应链联盟,提高物流管理的组织化程度。

3.4 组建物流经营公司,独立运营物流业务

鉴于我国物流市场还很不成熟、很不规范的现状,煤炭企业特别是大型煤业集团可以采取介于自营和外包之间的办法。将企业现有物流服务资产和人员分离出去,成立独立核算的“物流中心”或“物流事业部”,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独立的物流经营公司。新公司为企业自己的物流业务提供服务的同时在市场上揽业务,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利用率。

将弱势业务外包出去,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核心业务。据统计,煤炭企业有80%以上的原材料和成品的物流服务是由企业自我服务系统和供应商承担的。随着社会生产分工细化,许多企业开始注重物流业务外包,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煤炭企业应改变原来“企业办社会”的经营模式,将所有与运输有关的业务剥离出来,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而把精力集中到自己的核心业务上。

3.5 加快信息系统网络化建设,实现物流信息化

物流的管理效率体现在对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加工过程中。煤炭企业要依托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建立与现代物流发展相配套的物流信息系统与网上交易系统,并与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采购网和客户服务网对接,建立功能齐全、资源共享、服毡憬莸奈锪鞣务网络,以客户定单信息流带动配送物流的实现。借助于准确的信息传递,将传统的、粗放式的物流配送形式,上升为“门到门”、“库到库”甚至“线到线”的精细物流,实现物流信息化。

3.6 建立和完善物流成本指标考核体系,科学合理地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是进行物流管理、使物流合理化的基础,在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时,压缩煤炭生产过程中成本的空间越来越小,而降低材料成本、采购成本以及运输、仓储、装卸、库房管理费用等物流成本的潜力巨大。因此,煤炭企业应建立相应的物流费用会计核算机构,选择正确的核算方法,了解煤炭企业物流成本结构,制定物流活动计划进行调控,正确计算反映物流成本,并评估物流部门对煤炭企业效益的贡献程度,注重物流成本效益,科学合理地降低物流成本。

3.7 进行科学的采购分析,加强库存控制

采购分析需要考虑的基本信息包括所采购物料的成本分析、交货时间和地点、交易的付款期限等。在采购分析时,首先根据企业生产需要,通过参考过去“一定时间内”物料使用量的平均值和变化幅度,确定未来的需求计划。其次需要考查供应商的历史供货情况,即“一定时间内”供货数量的平均值和变化幅度,制定合理的储备量。物流部门要结合以上两个方面,计算出比较合理的交货周期和经济订购批量。

3.8 加快物流配送网络建设,形成高效配送体系

加快区域化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设,建立与形成快速、准确、高效的物流配送机制,充分利用和盘活已有的运力和仓储资源,选点设立配送、分拨中心,搞好煤炭集团内部物资的直达配送。

3.9 加快物流人才的培训和培养,保证发展动力可持续

现代物流管理使人们对物料管理的职能发生了变化,这就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和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及技能水平培训提出了较高要求。煤炭企业物流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领导要在掌握物流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明确煤炭企业各物流环节基本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地确定煤炭企业内部的物流模式。为此,要加快物流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如开展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等,做好煤炭企业现代物流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的同时,国家各项经济活动也有序的进行展开,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和利用也将越来越大。而且随着煤炭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物流运输也必将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并且煤炭资源作为我国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战略矿产资源,必将为我国的各项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动力和能源支撑。

参考文献:

[1] 卓伟林. 浅谈煤炭物流发展现状与趋势[J]. 经济研究导刊,2013(8):45-47.

[2] 樊贵香. 山西煤炭物流发展对策[J]. 科学之友,2009(10):129-130.

[3] 郭菲. 山西煤炭物流运输网络[J]. 物流科技,2010(12):105-108.

[4] 刘谦. 浅析中国煤炭物流系统网络结构及仓库选址优化[J]. 江苏商论,2009(5):115.

[5] 张文军,谢建林. 浅谈我国煤炭物流[J]. 中国储运,2008(4):96-97.

[6] 武云亮,黄少鹏. 我国煤炭物流网络体系优化及其政策建议[J]. 中国煤炭,2008(10):27-28.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in Malaysian SMEs: A Preliminary Findings[J]. Procedia CIRP, 2015,26:658-663.

[7] Thanki S, Govindan K, Thakkar J. An investigation on lean-green implementation practices in Indian SMEs using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approach[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6,135:284-298.

[8] Rehman M A, Seth D, Shrivastava R L. Impact of green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on organisational performance in Indian context: An empirical stud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6,137:427-448.

[9] Zhu Q, Geng Y. Drivers and barriers of extended supply chain practices for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among Chinese manufacturer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3,40:6-12.

[10] Zhang B, Wang Z. Inter-firm collaborations on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within industrial chains in China: practices, drivers and effects on firms' performances[J]. Energy Economics, 2014,42:115-131.

[11] Zhu Q, Sarkis J, Lai K. Confirmation of a measurement model for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 implement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8,111(2):261-273.

[12] Diabat A, Govindan K. An analysis of the drivers affec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11,55(6):659-667.

[13] Wu G C, Ding J H, Chen P S. The effects of GSCM drivers and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on GSCM practices in Taiwan's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2,135(2):618-636.

[14] Hsu C C, Choon Tan K, Hanim Mohamad Zailani S, et al. Supply chain drivers that foster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initiatives in an emerging econom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13,33(6):656-688.

[15] Luthra S, Garg D, Haleem A. The impacts of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implementing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owards sustainability: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Indian automobile industr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6,121:142-158.

[16] Scur G, Barbosa M E.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actices: Multiple case studies in the Brazilian home appliance industr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7,141:1293-1302.

[17] 史ィ崔源声,武夷山. 国外水泥工业低碳发展技术现状及前景展望[J]. 水泥,2011(3):13-16.

[18] Bagozzi R P, Yi Y.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88,16(1):74-94.

[19] Fornell C, Larcker D F.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81,18(2):3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