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心理导向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心理导向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高校大学生生员结构的不断变化。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和德育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德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兴衰、社会的稳定及其发展,德育不是可有可无的,必须把德育工作提高到战略任务的高度来常抓不懈。高校德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在高校德育建设中,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研究高校德育建设中的大学生心理教育导向,探讨德育教育工作者在实施德育教育中的心理引导作用,做好德育建设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协调工作,这是当前高校德育建设中又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 大学生

在接受德育教育中的心理特点

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材的重要阶段,对大学生的一生影响至关重要,它教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专业知识和各项实用技能,它还担负着重要的使命,那就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人格,特别是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是高校德育建设中的受教育者,他们对高校德育建设具有一些独特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渴求与逆反心理。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进取心,他们渴望能在思想政治道德方面获得进步。但是,随着自主意识的增强,他们要求独立地认识和思考问题而不愿意接受现成的结论,因此,表现出对德育内容和德育活动的不感兴趣和逆反心理。二是热情与冷漠心理。大学生有朝气、有热情,他们期望能在大学里获得友情和友谊、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和能力,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方位的提高自己。但是,当在追求这些目标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又会产生冷漠心理,对自己原来的目标产生动摇、怀疑、丧失信心。三是敏锐与偏激心理,大学生目光敏锐,善于发现新生事物、探索新问题,并执著地追求新生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不满足于问题是什么的说明,而且追寻着为什么的答案;他们重视来自社会及他人的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来认识,并确认自我存在价值;他们喜欢群体生活,却敌视共同的约束,强调个性的尽情舒展;他们对各种人生观现象、社会现象极为关注,并试图给出一个圆满的解释。但是,由于知识和阅历的不足,他们在寻求答案时又往往出现偏激情绪,如以偏概全,爱钻牛角尖,听不进反面意见等。因此,在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问题,直至难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陷入自我同一性的混乱或扩散状态。四是主动与消极心理,大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他开始主动认识和了解自己,对自己的分析评价逐渐变得比较全面和客观,而且已经能够针对自己的短处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但是由于面临新的竞争,一旦竞争失利会使一些人产生失落感,从而变得消极被动、不求进取。五是传承与挑战心理。当今大学生面对的是经济的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不仅导致了物质与精神的失衡,而且促使新的多元价值体系出现,导致传统文化体系受到挑战。有的大学生动辄“讲实惠”要价钱,急功近利,一切只为了“好工作”,丧失了理想追求,有的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扭曲。这也反映了部分大学生道德情操和文化品格的滑坡。以上这些现象的存在,充分说明高校的德育建设还需加强,要提升受教育者深层次的精神品质,还有赖于他们的情感认同,使理性与感情生命沟通,完成优秀个性品格塑造。

二、 高校德育

建设中的心理教育导向

心理健康教育以人为本,任何形式的心理教育最终必须在教育对象身上得到共鸣,产生合力作用,引发其自身内在的动力才能取得成效。因此,高校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导向必须是根据大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心理特点,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进程中对他们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沟通与导向,使大学生能发现其优点,克服不足,形成良好的接受德育教育的心理机制,并取得最佳德育教育的过程。高校德育心理导向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是认知疏导。认知是心理的基础因素,对大学生接受德育的消极心理要采取认知疏导的办法解决。认知疏导离不开讲道理,道理讲的明白,可以说服人;道理讲的深刻,可以征服人;道理讲的透彻,可以折服人。当然讲道理必须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要而进行,既要有丰富的内容,又要有引人入胜的形式;既要有教育层次性要求,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又要有针对性,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要体现大学生的主体参与原则,又要切实发挥德育工作者的作用,使疏导工作顺利展开,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去衡量自己与他人的言行。

二是情感升华。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情感不仅依赖于认识过程,它对认识过程有反作用。大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又是变化不定的,高校德育教育有责任帮助大学生理顺情绪,调整心态实现情感的升华。要引导大学生在理智上不断升华理想、信念的境界。确定为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学习志向和报负。在情感上不断升华,对祖国和民族的自豪感、责任感、对学校、集体的荣誉感、义务感,把能对社会和集体的奉献看成是人生的美好追求,在审美上不断升华对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和仪表美的追求与修养,以健康稳定、高尚的情感去塑造自己美好的人生。

三是意志形成。人的意志既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永生不变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学校教育和自我锻炼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意志是心理的控制因素,高校德育建设要通过系统而有效的教育和实践,帮助大学生增强学习动力,刻苦锻炼意志,讲道德、追求完善的自觉性,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乐于奉献,在理智和情感发生冲突时有良好的自控力,形成良好的品质,成为新时代的意志坚强的大学生。

四是人格魅力。人格是心理的综合因素,它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也是在人与环境的互动中形成的。当然,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形成来说,最重要的是社会环境,没有社会生活的历程就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高尚完美的人格是大学生追求的目标,高校德育建设要通过正确的思想德育理论指导大学生,用先进人物的事迹和模范人物的人格魅力来鼓舞大学生。用德育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人格力量来感召大学生,使大学生的人生追求更加明确,目标更加具体。

三、 高校德育建设中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调整

高校德育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德育工作者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与现代教育相一致的德育教育新观念。

在现代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既是师生关系,又是朋友关系,二者在权利与地位上是平等的,不是上下级关系,教育者要抛弃师道尊严、我说你做的陈旧观念,树立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的意识,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因此,教育者首先要站在受教育者的位置上,经常想想“如果我是一个受教育者,会要求怎样的德育教育的内容”的问题,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需要,调整自己的德育措施。找准自己德育工作的角色定位,其次教育者既要以自身良好形象赢得大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又要从受教育者的诸多优点中得到启发和动力,从而实现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德育效果。另外,教育者要经常对自身的心理进行调整,还要通过课堂、课下的诸多形式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调适,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健康,从而实现德育建设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调适,还有大学德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竞争意识、挑战意识、创新意识、协作意识和忧患意识,树立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具有过硬的与现代化德育教育相适应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摸准大学生的思想脉搏,掌握教育大学生的主动权,有效地把大学生的德育建设做好。

总之,高校的德育教育是一项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进行德育教育,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参与和支持,作为高校要把德育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使德、智、体、美、劳等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