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脸谱双――访京城泥人双起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脸谱双――访京城泥人双起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走进百工坊,在大厅的东侧墙壁上,挂着一幅大型照片。在数百位大师级的工艺美术家中,你很容易找到一位身材魁伟,蓄着白须的老人,这就是双起翔。

双起翔,1983年退休后就住在北京豆各庄的一个四合院里。5间大北房,迎门就见一大大的兔儿爷,墙上挂着大大小小的脸谱,桌子上,柜子里摆满了泥活儿。院子很宽绰,除了一些工具,素坯就是中间搭的一藤架。夏天,绿叶花果可以遮荫,老人在这里品茶、喝酒、会客。这处房子多是他一个人住,吃、睡、创作,一切随意。没有羁绊,纵情恣意,与他谈事聊天,很容易感觉到他反应敏捷,思路清晰,想不出他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更看不到他有半点孤寂之意。

细细的看过双老的一些资料,闭上眼睛慢慢咀嚼与双老接触的感受,时光一下子倒回了50年。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啊,大人们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奔吃喝,孩子们拿着铁环、骨拐、布包等简单一些玩具,无忧无虑地在胡同里玩耍。只有在年节,才能看到风车、大糖葫芦、玻璃做的小喇叭、泥捏的小玩意儿、花花绿绿的风筝,还有空竹、面人什么的。尽管如此,那个时代的人,仍然觉得他们的童年是五光十色的,偶尔见到个捏面人的、卖风车的,他们仍然会久久驻足……或许,这些看似简单的玩具,承载的东西太多了吧。或许,现在喜欢这些泥捏的,竹木做的,纸糊的玩具的孩子太少了,少到做这些玩意儿的艺人们没了生路……总之,目前这些老艺人已是寥若晨星,留下来的已成了国之瑰宝,是幸事还是遗憾?随您去想吧。

从磕泥模子一路走来

双起翔,人称脸谱双,1931年生于北京,满族。小时候住在北京崇文门外下头条,下头条离蟠桃宫不远,每逢农历三月初一到初五这里就有盛大的庙会,戏棚连成片,小摊从广渠门沿着护城河一直摆到羊市口。伴着悠远的古庙钟声,叫卖声此起彼伏,花花绿绿的旗幡下人头攒动……在人群中,刚到上学年龄的双起翔站在一个卖泥人的摊前已经很久了,他要买几个陶模子,他的手放在兜里,紧紧地攥着大人过年时给的压岁钱……

那之后的一段日子,双起翔兴奋极了,他到护城河里挖胶泥,学着二舅的样子把泥摔熟,他做小鸟、小戏人、小房子,他把一块泥一次次压在模子里,磕出来的泥饽饽,捏出来的小玩意儿摆满了窗台。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像舅舅那样做一位“泥人圣手”。母亲看出了他的心思,就对他说:“干什么不好非干这行,一天挣不出二斤棒子面,连媳妇都娶不上!”娶不上媳妇当然是大事,似懂非懂的双起翔当然也要听母亲的。那以后,他9岁做童工,21岁父亲去世,他去卖报纸,暗地里还是学着做泥活儿。归结母亲没有拧过他,14岁他正式拜他的舅舅“泥人圣手”李荣山为师,开始了他漫长的从艺生涯。

李荣山在上世纪30年代就是有名的民间彩塑艺人,他做的玩意儿形象生动、色彩艳丽,他也做脸谱,并得到过“花脸桂子”的指点。他以高超的技艺和独到的艺术风格被旧《北京实报》赞为“泥人圣手”。那时,双起翔除了学艺外,还要卖报纸,卖师傅的玩意儿,捎带手的也试着卖自己捏的泥活儿。也别说,自己捏的也卖的不错。这么着到了出师后,他从花市卖到天桥,解放前后在东安市场的德顺祥干了3年,他做的脸谱,也得到了当时最具权威的工艺品商店―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包销。1960年前后作品多次被选为出口商品,1963年,他创作的白脸红胡子钟馗获得行业一等奖,再以后他当过车间主任,搞过设计,干过的活也大多与工艺品有关,直到1983年退休。

退休后,闲不住的双起翔和子女们做泥娃娃、兔儿爷、大脸谱供应市场。越来越多的名人、外国人来访,不断的有人来求教,诸多的奖项荣誉更是接踵而至,2003年他被行业协会评为“民间工艺美术一级大师”。对这样一个行业的最高荣誉,双起翔看得不是很重,他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从大脸谱看双起翔的艺术追求

双起翔介绍说:老北京的泥活儿分三种,头等是精品,二等叫二细,三等叫锣活儿,就是挑担子敲锣卖糖的卖的粗陋的泥玩意儿。我要做的是一等的精品。双起翔从得到“泥人圣手”李荣生的亲传,到今天的“民间工艺美术一级大师”的称号,从艺60年一路走来,一是他的缘分,更是他的天分。单从脸谱这一项,就能理出个脉络。

双起翔从解放前后把脸谱送到德顺祥出售,到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包销,再到1961年在彩塑厂当脸谱车间主任,至今,被国内外收藏他近千件的作品中,有90G以上是各种脸谱,如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400件作品,有360件是脸谱。可以说,脸谱是他作品的重头戏,也是他艺术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门类。

早在他跟李荣山学徒的时候,他就把师傅做的鸟腿给改了。虽然只是木棍改成了铁丝,当时可也是大不敬,他小小的年纪,敢这么做,也正是他在艺术上不安分的心态。1963年,他做了一个钟馗,舞台上的钟馗是紫红脸,金蝙蝠,黑胡子。别人卖的脸谱也是照葫芦画瓢,到了双起翔这儿,他给改了:白脸,红蝙蝠,红胡子。东西往外一摆,顿时炸了窝,但双起翔没往心里去,谁爱说什么说什么,后来,这个白脸的钟馗竟在行业评比中得了个一等奖。

改革,创新,唤起人们的新视觉。双起翔在脸谱上新鲜玩意儿还不止这些。他认为,照着真人画脸谱,立体感有了,但是装饰性不强。他看了郝寿臣、袁世海的脸型:上额大,脸面宽,好看。于是,他在泥塑脸谱中,加宽两腮,展开文饰,一个神气十足的装饰画就这么形成了。

上色开脸,是做泥塑的关键工序。俗话说:“三分塑,七分彩”,各种神情姿容,全靠这道工序展现。画脸谱,看似几个简单色块的拼接,其实,他折射的是作者对自然色彩、人物性格、历史知识以及价值观念深层次的解读能力。比如:他淡化了窦尔敦的大绿;简化了张飞的眉心;减少了包公的黑气……目的就是让那些在舞台上火爆的艺术形象,赏心悦目地展现在你的面前。看双起翔的作品,你能感到,他是在用心和你交流。

在这个圈子中,你会时常听到地域特点,京味文化。可又有哪一位高人能利利索索地把这些说清楚。其实,很好办,把双起翔的作品和他人的作品往那儿一放,你自然会品出双老玩意儿的妙处。双起翔文化水平不高,但这块土地养育了他,他的大天分,也许在这里才有施展的空间,你从他画的曹操的凤眼中,在与脸谱钟馗眼神的对视中,在高约二尺的大脸谱和掺了草的各色髯口中,你会看到双起翔对世间万物的理解和作品中非凡的艺术张力。

北京福娃 北京人的孩子

豆各庄乡文化办的周小姐,在双起翔那儿买了两个福娃送给母亲。没想到,母亲高兴得不得了,摆在桌子上,怕摔了、碰了,更怕来了串门的张嘴要……于是包裹好了,放到衣柜里,桌子上似乎一下子又少了些什么,干脆又摆出来。那一刻,母亲的眼睛明亮了许多,是童心,是记起了以往,是唤醒了埋在深处的情感?说不清楚。

北京福娃是北京人的孩子。现在,50岁以上的人还能记起北京福娃的模样。在1986年6月的燕都杂志上,封面就是双起翔的福娃作品:圆脸大耳,虎鞋、虎帽、虎袖口,厚厚的棉衣裤,把一个胖娃娃裹得圆墩墩的,红红的菱形兜肚,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福字,两条腿并得很齐,大眼睛明亮亮的睁着,小嘴巴含着笑意闭着,胳臂自然的垂在两边,静静地听你在说什么。乖巧、规矩、安静,你的心思他都懂,他在对你说:不用急,真的不用急。这就是北京福娃。

在双起翔的工作间里,我看到了他不同年份做的福娃。除了带虎帽的,还有牛帽、猪帽、狗帽等。在色彩搭配上,他讲究的是绘红不绘绿,绘黄不绘蓝。无论绘画还是造型,绝无半点张扬媚俗之气。当我问起双老的福娃和其他地方福娃区别的时候,双老说:区别很大,还是自己品吧。

看到福娃,当然会说到2008年奥运吉祥物,双老只是笑笑佯做不清楚。也许韩美林先生根本就没见过双老的北京福娃,双老也没觉得两者间有什么关系艺术创意,不过是相似而已。福娃全国都有,姓双的玩姓双的,姓林的玩姓林的,中国的传统玩意儿,谁拼装好了,谁就是创造,就那么回事。

从“兔爷儿”想到的

第一次见到双起翔的时候,他正在屋里,收拾刚获得的奖杯和证书。其中一张证书,是北京传统工艺美术评比委员会,评双起翔设计制作的泥塑《兔爷儿》获得了大奖。《兔爷儿》三个毛笔字写的很漂亮,间架运笔颇见功力,但是,《兔爷儿》是怎么回事?北京人供兔儿爷多少辈子了,到您这儿给改了,而且,还是什么北京传统的什么机构,笑大了。

说归说,真的什么大的机构,该下功夫的还是得下功夫,不然,用不了多久,您再提兔儿爷,不见得有人知道呢。豆各庄乡搞的就不错,文化办为双起翔专门搞了一展厅,那里摆满了双起翔的作品和相关资料。他们认为,双起翔住在豆各庄就是豆各庄的名人和骄傲。民间传统艺术,也许因为有了这些有识之士,前景会越来越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