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重庆市高职学生慈善行为调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庆市高职学生慈善行为调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慈善行为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尺。而作为大学生,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将是未来慈善行为的主体。他们对于现阶段社会的慈善的认知、认同度是多少?他们对于现阶段的慈善是做如何评价的?什么影响了他们对于进行慈善活动?他们又参与了什么样的慈善活动?为此,笔者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同学为问卷对象,分析现阶段大学生的慈善观念和行为现状,并提出建议,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感具有较大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慈善 观念 行为

社会的慈善事业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社会的发展水平。由民政部颁布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就明确指出:“提高公众慈善意识,培养公众慈善观念”。这突显出我国对慈善事业的重视。本研究选择从高职学生这一群体入手,通过调查了解该群体慈善行为具体状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而寻找增进高职学生慈善行为的途径和方法,以提高高职学生慈善行为频率,最终达到推动我国慈善事业整体发展的目的。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生为样本,分别从该校2013级、2012级、2011级三个年级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对回收问卷进行分析,最后获得有效问卷共1764份,其中男生1012人,女生752人;大一学生527人,大二学生840人,大三学生397人。

(二)测试工具

由于未能查找到关于慈善行为的标准化量表,本研究只能在充分借鉴以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自编了大学生慈善意识与行为问卷。该问卷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人口统计学信息,以了解被试基本状况;二是慈善意识与慈善行为信息,以了解被试慈善意识与慈善行为水平;三是影响因素信息,以了解基本状况的会影响到被试慈善意识的一些因素。

(三)研究过程

开学后同时对三个年级学生组织了调查。调查过程中由通过正规施测指导训练的老师负责,测试前以统一指导语说明,并强调测试的意义及测试结果的保密性,测试完成后当场回收量表。对量表进行有效性分析后,将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终得出研究结论。

(四)统计方法

用SPSS14.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二、结果和分析

(一)人口统计学信息对慈善行为的影响

在人口统计学信息中,对性别、年级、年龄、是否学生干部、、家庭所在地、平均月支出等信息进行了调查。其中男生1012人,女生752人;学生干部468人,非学生干部1296人;无1522人,有242人;家庭所在地为城市938人,农村826人。

用被试年龄及月平均收入与其慈善行为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慈善行为与年龄成负相关(r=-0.096,p

(二)其他因素对高职学生慈善行为的影响

影响高职学生慈善行为的其他因素主要考察了:慈善过程中的因素、慈善活动受助对象、慈善机构性质、慈善活动形式等四个方面。对数据分析发现:慈善过程中的因素对高职学生慈善行为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

(三)讨论与建议

调查不仅反映了当代高职学生慈善行为现状,通过分析还找到了影响这一群体慈善行为的多种因素,同时也展现出了这个群体在慈善行为上的群体特点。大学阶段虽然是踏入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但高职学生仍然是学生,他们还无法脱离服务独自生活,他们深受学校教育的影响,他们关注社会事实,自身状况决定了慈善方式。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加强学校的引导作用,着重在他们的意识培养上。

三、大学生慈善意识培养的路径选择

(一)推动由传统慈善观念向现代慈善意识的转化

现代的慈善意识是具有社会化、开放性、广泛性、公正性等特征,而我国传统的慈善观念中恩赐与怜悯这类的传统思想,已不符合现代慈善事业的要求。对于传统慈善观念,应该进行重新审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国传统慈善观念中以“仁”为核心同时兼有“慈、爱、和、善”的思想应该保留,再而兼以现代慈善意识中的 “平等、互助、友爱、共享”,要让社会全体公民认识到慈善是个人应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同时要建立政府倡导、舆论引导的合理慈善捐赠格局,加强社会服务,引导全民走向社会服务行为。

(二)以学校为主导,为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培养搭建平台,构建立体慈善意识培养体系

我们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参与慈善的平台,给予他们充分的参与慈善事业的渠道,调动他们参与慈善的积极性,如应在全校倡导人道主义精神,鼓励党员及学生干部带头参加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组织的公益慈善活动,促进慈善事业在校园中的发展生根发芽。同时充分发挥学校传媒,网络、报刊、广播等载体的功能和作用,来弘扬慈善精神、传播慈善文化、普及慈善知识、增强慈善意识、扩大慈善事业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提高大学生群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校园成为慈善意识养成的健康土壤。

(三)吸取西方先进教育理念,将无形财产捐赠作为教育重点

在西方国家,他们觉得除了重视培养大学生传统的“有形财产捐赠”意识以外,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无形财产捐赠”意识更为重要的,对于那些想做慈善但又不想涉及金钱交易的人而言,可以捐赠自己的“体力”和“才力”,比如在美国,13岁以上的公民中有一半以上平均每周志愿服务4小时;加拿大的教育部门规定:学生必须利用一定的时间参与社会义务服务。同样,在中国,在校大学生的经济能力有限,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多余的经济物资援助他人,但他们的慈善意识需要提高,可以选择较为实际的参与慈善的方式:如义演义卖,加入社会志愿者团体等志愿服务,这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励和培育每个人的从善之心,去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去为社会做一些公益之事。

加强大学生的慈善意识培养已是迫在眉睫,他们将步入社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主导者,他们的慈善意识预示着未来几十年国家的意识趋势。当我们感慨慈善事业缺乏支持时,要正视大学生之一群体,他们才是未来慈善事业的重要主体之一。当大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慈善活动,这对于他们个人或者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和氛围,让他们向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让慈善去温暖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06

-2010年)[R].北京:民政部,2005,(1).

[2]张曼 大学生参与慈善救助的行为、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广州部分高校大学生为例[d]广东:暨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