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只盛满现世光华的漂流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只盛满现世光华的漂流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盛世收藏热是任何一个经济繁荣时期不可避免的现象,曾有人把中国历史上的收藏热划分为六个时间段。一是中古时期以士大夫为主体的观赏石收藏热,二是两宋以皇族为先锋的书画收藏热,三是明代末期收藏主体逐渐向民间转移的文玩杂项收藏热,四是清代中期皇族和民间共同介入的收藏热,五是清末民国古玩市场形成时期以投资买卖为核心的收藏热。而今是属第六个时期,藏品门类更丰富,收藏主体更多元,交易平台引入网络化。尽管用盛世来形容当下未必妥当,但在国内外形势相对稳定,国民日益富足的当下,收藏之风的确大有蔓延之势。寻宝、鉴宝等收藏类节目受到大众的热切追捧,“打眼”“捡漏”等“一夜贫一夜富”的段子在坊间广为流传,收藏界独具慧眼的人才辈出,与收藏相关的书籍层出不穷,玩收藏、话收藏、写收藏正成为当下的热潮之一,《买书记历》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与中国收藏庞大的系统相比,《买书记历》所呈现的古旧书收藏仅仅是其中之一隅,任何一个古旧书收藏者更是渺小得如沧海之一粟。话虽如此,无论是哪一门类的收藏者,无论是对别人手中藏品的心心念念,还是心仪藏品的意外收获,抑或是与珍奇藏品失之交臂,其辗转反侧、欣喜或懊恼的心境总归是相通的。收藏是一种雅疾,能融入人的生活,沁入人的生命。正如书中傅月庵所描述的,“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我疯狂地念想一本书,无日无夜,几如心里有一只老鼠在啮咬着。”更有甚者如谭宗远,将藏书的质量作为衡量自己人生的参照,只因“买书三十年,净是教训――深刻的教训”,竟感叹“自己连买书这么简单的事都干不好,不是无能是什么?!”其痴其狂,可见一斑。

说到藏书的质量,必定与版本脱不了干系。实际上,古旧书买卖、品鉴与收藏的历史在中国由来已久,古代文人读书素来重视书籍的版本问题,讲究流传有序。《汉书・河间献王传》中曾提及“(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间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也就是说河间献王刘德如果得到民间的好书,就认真抄写,将抄本送还,原书留下。民间如果有祖上流传下来的古旧书,也往往乐于奉献给他。可见,最晚从汉代起,中国的文人便有了古旧书的版本意识。本书所列39位爱书人的买书故事,如王洪刚配齐明版《四书金丹》、艾俊川从海外购得插增甲本《水浒传》残叶等,无一不围绕古旧书的版本展开。这些故事不仅是对个人购书经历的纪念,更重要的是用切身经验与天下爱书人分享古旧书收藏的一条铁律:并非所有的古旧书都值得购买和收藏,只有懂得了版本,才能从浩如烟海的古旧书市场中披沙拣金,在人弃我取、人有我精的博弈中胜出。

再者,收藏本身就有皇家收藏、文人收藏和民间收藏之分,只因对版本的重视,使得文人在古旧书收藏方面占尽了优势,因而古往今来大多数时候文人都是古旧书收藏的主力。过去没有拍卖场,也没有网络,文人买书都是逛摊儿,或者脚踏实地用访书的方式完成的。尽管现在的古旧书交易大多集中于北、上、广的旧书市,这种脚踏实地的买书方式仍旧有用武之地,譬如陈逸华就曾于2009年沿着中国大陆东半部的大型城市,进行了为期九十一天的访书之旅。但是近20年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已经对古旧书市场的主体、交易内容和形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因而,对古旧书收藏的一个时代进行总结势在必行。

如今的古旧书交易,正如谢其章所说,“在拍卖会上使蛮力争书,于网络上隔山买牛,到底没有了天地人交融的平静与自然。”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收藏本身就有喜好和投资之分。自清末民国开始,以投资为目的的收藏市场逐步成形,90年代以来随着艺术品市场拍卖的普及,以投资甚至投机为特征的古旧书收藏一度成为主流,不少新兴企业家、暴发户甚至国外职业拍手在古旧书拍卖市场频频举牌屡创拍卖成交价记录,在这种形势下,小型古旧书交易市场的价格也开始水涨船高,真正爱书、懂书的工薪阶层文人在现场拍卖和网络拍卖等场合中出手更加谨慎,甚至一度呈现隐退的趋势,实属无奈。这也是为什么本书的作者们在说到错失的某一本书时,往往归结为“当时穷得厉害,无力出价”。同时,也造成了有书人不读书,读书人没有书的古旧书收藏界之怪现象。

笔者也是好书之人,虽然早前对本书的部分作者已有一定认知,但是在合上书页的那一瞬,他们的形象才逐渐丰满起来。这些圈内公认的收藏大咖,或者隐山匿水的坊间高人,别人眼中的学者、艺术家,或者个体老板、公职人员,被称作书痴也好,书虫也罢,只因都患了同一种雅疾,从各个方向纷至沓来,举篙持桨,乘风破浪,在书海中掏拣觅求,交流心得,结集成册。也许个别言论未必如业内专家学者来得权威,但是他们用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买书经历绘制的这幅淘书地图,不仅是对过去的一个古旧书收藏时代进行的全景式展示,也是向未来抛出的“一只盛满现世光华漂流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