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迁徙沙窝的部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迁徙沙窝的部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早上,我从敦煌出发,决定去瓜州南面的吴家沙窝。几年前,吴家沙窝的一段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到十工路口时,直接向南进入截山。我和正在榆林窟考察的常金生、田野和赵卫国约定,在锁阳镇会合。只在锁阳镇中心的亭子旁等候了几分钟,大家就会合了。

受祁连山雪峰的影响,锁阳城一带的春天来得很晚。张掖、酒泉绿洲深处已经桃红柳绿,这里的林梢才刚刚发绿,白色的盐碱地里还没有泛绿,一丛丛芨芨草仍披着冬日的黄装,只有红柳微微吐出几丝粉红。

吴家沙窝在镇子东北原桥子乡的北桥子村,是村子下的一个社,过去是北桥子大队下面的第六小队。

原来这里荒无人烟,是一片山窝。乾隆末年,静寂的沙窝里突然浩浩荡荡地来了一队人马和牲畜。带队的是在新疆巴里坤任巴里坤镇左营把总的吴大用。在这个部族里有吴大用的父母、妻儿以及弟弟吴大成等随行人员,足有百余口。吴大用原籍在陕西省三原县吴家台,是一门望族。幼年时,他随父亲吴正到巴里坤驻守边镇。乾隆年间,他升任为巴里坤左营把总。由于严守朝纲,屯垦戍边,驻守边疆,功绩斐然。乾隆五十年(1785)正月初一,正在过年的乾隆皇帝敕封远在边陲的吴大用为“武信骑尉”。为表示朝廷对吴氏家族的恩泽,同时追封他的父亲吴正为“武信骑尉”,为弘扬吴大用母亲和吴大用妻子温良贤惠,勤俭持家的美德,也敕封她们为“孺人”。

转眼间,吴大用任期届满,即将告老还乡。他看到新疆的牲口比内地便宜,便购牛、骡、马一群,率领全家族风尘仆仆地走上归途。由于沿途是荒漠戈壁,气候燥热,旅途艰险,加上水土不服,途经安西时,牲畜已经死亡过半。吴氏父子不禁担忧后面的回程。还有2000多里路程,家眷中老小已经疲惫不堪,一路上经常有土匪出没。与其半路被劫,丢失性命,还不如就地安家。经过和当时的安西州府衙门商定,吴家花了1500两银子,选择现在桥子乡东北20里的沙窝里一处有湖泊、草滩的地方安家落户。据说他们的领地东起长沙岭,西至印油泉,南起刺窝泉,北至乱泉湖,方圆10平方公里。从1786年定居起,他们构建住房和祠堂,开垦荒地,从事农业生产,日子日渐起色。经过200多年的繁衍生息,此处成为孤居沙漠深处的一处世外桃源。因其北面傍依坝上苇塘,东、西、南三面为红柳沙丘环抱,加之他们迁入后,与周边没有任何亲戚朋友来往,基本与外界隔绝,因此显得格外神秘。外面的人通常就把这神秘的村子叫“吴家沙窝”。

“这里的春天到处汪着水,有些路过不去。当地人很少有人来过,我都10多年没有来了,路很难走。”有“瓜州通”之称的欧阳感叹地说。过原来的桥子乡政府后,相继过南坝村、堡子村,又过了架在一片河滩沼泽地上的北桥子,进入北桥子村。“该怎么走呢?还得问问路。”桥头站着一位农民。“老乡,你知道吴家沙窝怎么个走法?”“往前不远有一条路,要下到草滩上。一直沿土路走,就不知道现在坝上堵不堵?”“他也和我们一样,一听口音就是迁移来的移民,他说的可能不准。”我们两辆车下到一人高的芨芨草滩里,碱地浮土,行进艰难。又过了一片枯树林子。只见几个工人正在架线,一道渠道挡住了去路。想平整一下渠道,车上没有带铁锨。“那就原路返回吧!再找路。”又是两三公里冤枉路,到了公路上。

欧阳从北桥子下到二队,沿着河滩旁边的一条小路插了进去。过一小村庄,眼前出现了一片碧绿的湖泊。 “这里人叫坝,就是人工聚起来的湖,用来浇地。这个坝就叫桥子坝。”坝边的路很宽,向南行一段后是一片树林,接着就进入了一个村子。“到了!”“这就是吴家沙窝?不会弄错吧?和我想象得相去甚远。”两侧断断续续的夯土庄子掩映在两道老树后面。几辆破旧的拖拉机斜躺在路边。我们从村西头走到百十米外的东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再细看两侧的院落,门都紧闭着,上了锁子。墙倾门歪,房倒屋塌。垃圾散落,塑料飞扬。怎会这样冷落和破败?活像一座原始古朴的古代农耕村落的废墟遗址。倒是村北坝上的湖水在芨芨墩的环抱中,出奇地静谧、散淡,空气极为清新,是个休养生息、闭目静思的好地方。

我们四处寻觅人迹,忽然,东头湖边的篱笆墙边闪过一个人影,是一位中年妇女。和其他妇女一样,她把脸和头用头巾包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眼睛,根本看不出她的表情。常金生上前询问,我们随她走进小院。房屋非常破旧,这在近10来年里已经很少看到,门外却很扎眼地停着一辆黑色桥车。经询问,得知她叫吴雪梅,说是随敦煌做生意的丈夫来帮父亲种地的。 “就你爸爸一个人住在这里?”“全搬出去了,我爸爸也不住在这里,在几公里外的桥子镇上买了房子。平时不来,种地、放羊和收庄稼时才来。”难怪房子这么破旧,原来是他们一家的临时住所。“你们都种些什么?”“瓜、包谷,还有孜然。”“你姓吴,肯定是从新疆迁徙来的吴家的后代了?”“我大概听说过,具体的等我爸来了给你们说,他知道的多。”一会儿功夫,小吴的爸爸和女婿、儿子、小女儿都回来了。

交谈中我们得知,吴家沙窝最多时有13户人家,80多人。老人的名字叫吴泉,今年56岁。“我们的先人就是你们说的吴大用、吴大成兄弟俩。听说他们在巴里坤做了官,叫什么‘铁骑将军’?这不,到我的丫头、娃子已是第十一代,孙子们是第十二代了。”“你们有家谱吗?听说还有乾隆皇帝颁的圣旨,能不能看一眼?”“诶,家谱不知道弄到哪里去了。有圣旨,原来在安西文化馆放着。后来我的哥哥说,这是我们家族的东西,非给要了回来。结果他拿到兰州时给丢掉了。”“你看过圣旨吗?”“见了,上面有乾隆皇帝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印。”后来听人说,其实这个圣旨是拿到兰州给卖掉了。据记载,两道圣旨用黄色织锦精制,绣织有二龙暗纹图案,宽近40厘米,长近2米,内书汉文和满文。

说到吴家的由盛到衰,吴泉的话多了一些。“吴家本来人多,后来有些人又回到新疆定居。解放前,马家军来扰,土匪来抢,渐渐就穷了。到解放时,家族彻底穷掉了。”现在,吴泉全家人都住在城里。大女儿嫁到敦煌,住在城里,小女儿在敦煌打工,儿子在新疆库尔勒上石油技校。吴泉种20多亩地,再养些羊,一年收入三四万元。

现在,全村只有吴泉的侄儿吴伟林、吴伟生兄弟一家子驻守在沙窝里。吴伟林疾病缠身,没有在外生存的能力,出不去。我们找到吴伟林家,院落很是衰败,家境极为困难。他说:“我们是西安吴家台的人。”“你会说陕西话吗?”“陕西话不会说。”“你们和陕西老家联系过吗?”“我的一个叔叔去找过,七八年前去找过家谱,也没有找到。听说,吴家台还有10万人。”

现在,吴家祠堂早就没有了,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17座墓葬也没有了,只有疯长的野草和遗弃的垃圾。年轻人离开了,老人也没有办法留下,整个村子空了。城乡的巨大反差和现代城镇的无比诱惑,把吴家家族的后代纷纷吸纳入现代文明的行列中。其实,今天中国农村的不少村落都和这里差不多。城市人厌倦了高楼、人流和车流,纷纷跑到像吴家沙窝这样的绿树湖泊间来缓冲。而拥有城里人渴望的资源的农民却又厌倦了这里的清淡和寂寞,纷纷涌入城镇,住进鸽子笼式的楼房。

相信会有一天,这种趋势会发生逆转,破败的吴家沙窝也会重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