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垃圾焚烧发电的绿色发展之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许多城市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据统计,全国668个城市有2/3处于垃圾包围之中,其中1/4垃圾填埋堆放地形势严峻。垃圾处理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的现实问题。
垃圾焚烧项目为何屡屡引发邻避风潮
在堆肥、填埋和焚烧处理这三种目前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中,焚烧因具有用地省、处理快、减容多、污染影响小等优点,还能发上网或提供热水,尤其对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稀缺的城市更显优势。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经过了从设备引进到逐步自主运营,规模和技术水平、排放控制标准大幅度提高的过程。过去10年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量逐年增加,焚烧处理率已占30%。但与此同时,围绕垃圾焚烧发生的邻避事件层出不穷,自2006年居民反对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厂以来,全国30多个城市相继发生了居民反对修建垃圾焚烧厂事件,“主烧”和“反烧”两派针锋相对、争执不下,一些城市垃圾焚烧项目甚至陷入“抗议-中止-重启-再次抗议”的窘境,垃圾焚烧项目落地成难题。
垃圾焚烧造成邻避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核心是两条:一是信息公开程度不够,周围百姓对垃圾焚烧导致的环境影响存有恐惧心理,知情权和监督权没有得到保障;二是利益诉求回应和分配的不尽合理,百姓在垃圾焚烧厂建设运营过程中不能得到相应的补偿和实惠。这其中还躲不开“二英”这个词。二英是致癌物质,垃圾焚烧过程的二英控制一直是技术攻关重点。而我国颁布的新国标《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已将二英的排放标准定为0.1ngTEQ/m3,仅为原有标准的1/10。
在垃圾焚烧问题上,深层次是要解决好城市经济发展与垃圾科学安全处理,城市公共事业发展与居民环境安全之间关系协调的问题。缓解公众“邻避心理”,化解“邻避运动”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和负责垃圾处理的企业。
我们看到,在垃圾焚烧引发多地邻避运动的同时,也不乏较好地解决了垃圾焚烧厂与居民和谐的案例。前不久,笔者有机会来到位于京郊门头沟的鲁家山垃圾焚烧处理厂进行考察,发现他们的相关做法值得思考和分析。
鲁家山垃圾焚烧发电厂做对六件事实现零投诉
鲁家山垃圾焚烧厂即北京首钢生物质能源项目,由北京市政府和北京首钢生物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各出资50% 共同投资建设,总投资为21.49 亿元,经营期为30年。这是目前世界上单体一次投运规模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之一,也是被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基地。
该厂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寺镇。2010 年10 月奠基,2014 年11 月正式运营。日处理生活垃圾3000吨,日最高接收4280吨,占北京市日产生活垃圾约1/6,处理城六区部分和石景山、门头沟全部生活垃圾。
鲁家山垃圾焚烧厂运行3年多来,实现了零投诉和较为和谐的社区关系。这些都得益于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做对了几件事。
一、规范运营管理,支持城市公共事业发展。鲁家山垃圾焚烧厂坚持了“紧凑、节能、环保、先进”的布局原则,项目设计的各项环保指标全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厂内中控室大屏幕上清楚地显示着卸料平台、垃圾坑、料斗、炉内燃烧等操作环节。可以看到炉内实时燃烧温度为983℃,只要温度达到850℃以上,就没有二英排放。工厂还通过活性炭吸附二英和重金属。在厂区的LED显示屏上,显示着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氯化氢、一氧化碳、氟化氢、粉尘等7项污染物排放数据。这些排放数据已经和北京市环保局联网,实施实时在线监测。由于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对二英的实时监测技术,北京市环保局委托中科院二英实验室进行监测。加工处理环节的规范管理与过程监测的严密,使该项目连续多年平稳运行,极大地缓解了城市垃圾处理的压力,成为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有力支撑。
二、采用先进技术设备,确保达到排放标准。鲁家山垃圾处理厂在工艺设计上首次采用负压除臭工艺、烟气防白烟技术,彻底消除民众疑虑。厂区无臭味,大气、水和固体废弃物排放均达到北京2008 和欧盟2000的最严格标准。通过保持炉膛内温度大于850℃,并控制烟气在炉膛内停留2秒以上,辅以活性炭脱除的烟气处理工艺,将二英排放浓度控制在0.1纳克以内,实现达标排放。
同时,鲁家山垃圾焚烧厂在节能上做了很多细活儿,例如首次使用机械式蒸汽再压缩蒸发器技术,实现“全厂废水零排放”;首次使用空冷技术,与传统水冷相比节水80%;厂区内设有综合水处理系统,包括市政再生水深度处理、除盐水处理、渗沥液处理等7 个系统,使废水经过处理后再利用;还首次使用抽汽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实现热电联产。这些都使其成为运用先进理念和技术,提高生活垃圾处理水平的一项重点工程。项目设计的各项环保指标全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三、采纳循环经济模式设计,实现绿色发展。鲁家山垃圾焚烧发电厂将循环经济的理念植入加工运行全过程,在项目设计与实施中充分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里不仅可以大规模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还采用循环经济原理最大限度实现“废物利用”。
据该厂工作人员介绍,焚烧1 吨垃圾可以产生340 度电能,除了部分自用以外,其余280 度电全部输送到华北电网,为居民供电。按照年处理量100 万吨计算,每年可以产生3.4亿度电,输出2.8 亿度。焚烧垃圾转化的电能价格比烧煤电价稍高,每度电约为0.65 元,但是居民用电时每度电价格仍为0.488元,高出部分由政府补贴。焚烧垃圾的余热可以在厂内加热供暖管道,转换成110℃热水,通过4 公里长的管道送往门头沟区潭柘寺镇的居民楼。年供热量为34.9 万吉焦,可以满足100 万平方米的民宅供暖需求。该厂日处理污泥100吨,避免了门头沟污水水处理厂污泥外运河北产生的二次污染。燃烧后的炉渣用于制造建材,实现价值回收。
由于整体设计理念的先进,该厂作为循环经济产业基地,搭建起“政、产、学、研、商”合作平台,建成集“城市服务、产业集聚、技术集成、科教宣传、示范辐射”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根据规划,“十三五”末鲁家山将建成首钢循环经济产业园,利用高科技创建资源高效利用新模式。
四、多方联动,并主动与社区沟通解惑释疑。如前所述,垃圾焚烧处理由于在公众心中还存在不少疑虑,垃圾处理厂在项目设计、建设过程和运行后都会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容易导致责任界定不清和相互推诿,并长期与周边社区共生,环境影响长期存在,因此需要做周密的统筹安排和综合评估与严格的运营管控。鲁家山垃圾处理厂项目首先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个项目一度被称为“折子工程”,可见政府对该项目的重视程度。该项目与北京市发改委、市政市容委、市规划委、市环保局和门头沟区政府等多部门联动,规划方案经过国家发改委、北京市级相关领域专家8次论证,被评价为基地规划起点高、标准高,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项目在启动前还面向社会进行了公告和征询意见,并在建设过程中先后13次召集了由当地政府和社区代表等共同参加的协调会,请周围居民进厂参观,发放《致鲁家滩村民们的一封信》,对有关问题进行及时沟通。
五、设立环保宣教中心,提升公民环保意识。鲁家山循环经济宣教中心与垃圾处理厂同期建成,是园区的组成部分。宣教中心为三层展厅,总面积3100平米,目前一层已经投用,展厅内容包括图片图解、立体沙盘、科普视频、儿童体验区和炉渣回收物展示等。该中心常年对外开放,发放科普手册,并配有专门讲解。截至2017年3月,已累计接待参观者589批次,总计13188人。应该说该中心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环保的公共教育职能和企业责任,成为面向社会,让社会公众和青少年学习了解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提高环保意识的教育基地。目前这里也是授权挂牌的北京市环境教育基地。
六、响应社区关切,促进当地福利事业发展。据工作人员介绍,鲁家山循环经济产业园12个新项目将有效加速门头沟区产业升级。鲁家山项目非常注重项目收益共享和社区关系融合,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兼顾促进当地社区发展。鲁家山项目吸纳了鲁家滩村40多人就业,每年因垃圾车运输道路遗洒,给村里支付清扫费120万元。在当地进行了道路建设完善,建成一期4.2公里的垃圾运输入厂专用道路“鲁坨路”,二期道路在建,方便群众出行。在住房条件改善方面,鲁家滩村2300多户居民,4000多人将搬迁政府集中建设的新楼房,人均住房面积45平方米。迁居后的当地人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楼房用上自来水和天然气,实现了集中供热。搬迁后更靠近城镇,就业机会增加。企业税收三免三半优惠期过后,每年可为门头沟区贡献税收约1亿元,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此外,鲁家山垃圾焚烧发电厂地处北京西南,周围四面环山,原址为首钢石灰石矿区。厂区周边有6个自然村,约11000居民。选址在这里避开了中心城区的人口密集,而且地此处下风口,可以说也是发挥了地理优势,在选址上考虑了尽可能减小环境负面影响。
我国垃圾焚烧企业应如何防控邻避风险
不久前,媒体报道了光大国际在南京垃圾焚烧发电二期工程竣工的消息。可以看到,垃圾焚烧发电在规范的管理、先进的技术以及有效的社区沟通和科学知识普及下,是能够免于“扰邻”的,并有助于促M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
事实上,对于民众最为关心的二英排放问题,科学家认为是可知、可控、可防,关键是做好处理过程的规范管理、实施严格的排放标准和采取有效监督。
垃圾焚烧发电在国外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发展,技术已非常成熟,是很多发达国家垃圾处置的主要方式。据国际统计数据,目前全世界生活垃圾焚烧厂已超过2100座,这些焚烧设施绝大部分分布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截至2015年8月底,我国建成投产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共207座,处理规模约为19.9万吨/日,垃圾焚烧处理将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之一。
有鉴于此,对于更多的城市垃圾焚烧处理企业而言,一定要担负起以项目实施促进经济、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责任,通过早做沟通、主动沟通,消除邻避心理;多方协调各利益相关方,做到信息公开透明;推广垃圾焚烧相关的科普知识,减少公众误解和疑虑;积极回应并兼顾周边社区的合理利益诉求,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废物利用和价值回收,在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产业化和社会化,将“邻避”转化为“邻喜”,为城市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