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建筑工程中节地与环境保护施工技术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建筑工程中节地与环境保护施工技术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建筑工程中的节地与环境保护是目前工程建设中的最高标准之一。作为要合理安排城市各项功能,促进城市居住、就业等合理布局,减少交通负荷,降低城市交通的能源消耗的参照依据。因此,土木工程中节地与环境保护施工技术是建筑企业重视的问题,本文以室内建筑垃圾垂直清理通道技术、预制混凝土风送垃圾道技术、复耕土的利用技术三种施工技术为主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节地;环境保护;工程建设;施工技术

中途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4-3520(2014)-02-00194-01

1.概述

目前,国家要求建筑工程要合理安排城市各项功能,促进城市居住、就业等合理布局,减少交通负荷,降低城市交通的能源消耗。我们要以“建筑节能、建筑节地、建筑节水、建筑节材”和“保护环境”的“四节―环保” 等标准作为的参照依据。其中,节地与环境保护在建筑工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2.三种节地与环境保护施工技术

2.1室内建筑垃圾垂直清理通道技术

2.1.1主要技术内容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因专业分包较多,加之设计变更,将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堆积在各个楼层,及时有效的清理各层建筑垃圾成为要解决问题的关键。利用现场废弃的防水材料铁桶,通过搭设好的脚手架,将铁桶彼此焊接联系成一个上下贯通的通道,致使一至八层形成一个连续的垂直使用通道,再在每层设置一个和整个通道相联系的入口,用来作为各层的垃圾倒运入口,通过通道将建筑垃圾直接清倒至首层垃圾指定堆放处。

利用废旧物资,提高了工作效率。室内建筑垃圾垂直清理通道的使用,解决了楼层垃圾难以外运的问题,贯彻了文明施工条件要求,并节省了大量劳动力将各层垃圾清理至首层,封闭的垃圾通道体也进一步解决了扬尘问题。

2.1.2技术指标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146-2004)、《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等国家现行相关标准和应用技术规程的规定。

2.1.3效果分析

利用室内建筑垂直清理通道,使得各层垃圾集中堆放,快捷清理至便于外运的首层固定位置。在防水施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铁皮桶,将铁皮桶现场制作成垃圾垂直清理通道,便于垃圾的清理,降低垃圾清理的成本,节约了能源,铁皮桶反复利用率高,合理利用对固体废物的再循环利用,回收能源和资源。防水材料铁桶拼接成垃圾垂直清理通道,在焊接时严格控制铁皮桶的焊缝质量;在垃圾清理时,垃圾不下运的其他楼层垃圾入口必须做好封闭,层层把关,防止其他楼层产生扬尘。此种建筑垃圾垂直清理通道的应用,防止了垃圾垂直清运时扬尘的产生。

2.2预制混凝土风送垃圾道技术

2.2.1主要技术内容

一种预制混凝土风送垃圾道,其侧面被墙体围合,在墙面上开有垃圾投放槽口,其特征在于:预制混凝土风送垃圾道由一段一段的预制钢筋混凝土管密封连接而成,每段预制钢筋混凝土管的其中一端带有扩口状企口,相邻预制钢筋混凝土管为企口连接。垃圾投放槽口地面靠内段为斜向滑槽形状,外段的内壁四周固定一个垃圾投放门框,垃圾投放门框与垃圾投放门一侧铰接,在垃圾投放门框与垃圾投放门接触处设有一圈密封凹槽,密封凹槽中嵌有密封条。

2.2.2技术指标

预制混凝土风送垃圾道技术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和应用技术规程的规定。

2.2.3效果分析

由于采用预制混凝土管,比采用滑模进行现浇混凝土管道的施工节省人工约30%。因为应用了预制混凝土,从而保证了管道接口和垃圾投放槽口的气密性,垃圾运送过程自始至终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完成,无需任何与垃圾的直接接触,无异味、无外溢,从而有效地保护了环境。

2.3复耕土的利用技术

2.3.1主要技术内容

国家及地方对耕地的政策要求越来越严,要求临建占用耕地待工程完工后必须对原有耕地进行恢复,而在耕地原有腐植土少的地区,二次利用耕地腐植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临建工程清表施工前,先将地表约30cm厚度范围内的耕植土统一堆起,现场用袋装存储并堆码整齐,上部采用放置临建场地周边后待施工完毕统一利用耕植土恢复耕地,以免从外地调运。

2.3.2技术指标

复耕土的利用技术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和应用技术规程的规定。

2.3.1效果分析

复耕土袋装存储并堆码整齐,符合现场标准化建设要求,防止了水土流失。同时,上面覆盖上彩条布防止大风吹起,防止造成扬尘,且能避免下雨造成泥石流。

3.总结

通过对三种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掌握了一定施工中的技术内容、指标,对技术效果有了认识,希望可以为工程技术人员在建设时可以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冯艳萍.走节能节地型建筑之路,搞好环境保护[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6).

[2]张威,郭善莉,穆克华,李川川.资源环境因素对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6,6

[3]刘卫东,彭俊.我国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导报.1997,04

[4]白英.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A].中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