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巴洛克与洛可可的联系与区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巴洛克与洛可可的联系与区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艺复兴运动衰落,欧洲设计进入了浪漫时期。而这一时期的设计风格主要是巴洛克洛可可。巴洛克暗示了古典正统观念的破产,体现了新崛起的异说与社会审美新尺度。洛可可风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最初是为了反对宫廷的繁文缛节艺术而兴起的。巧、精美、浮它是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洛可可风格是巴洛克的延续,同时也是中国清式设计风格严重浸染的结果。

关键词: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起源;中国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38-01

一、巴洛克

巴洛克产生于16 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它的鼎盛期是在17世纪。“巴洛克”( Baroque) 一词本义是指畸形的珍珠, 专指珠宝表面的不平整感, 用于贬义泛指各种稀奇古怪、离经叛道的事物以及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当时人们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 它一反文艺复兴优美而静雅的艺术风格, 强调夸张、浪漫的戏剧感, 这种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 直到后来人们才意识到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巴洛克具有很强的宗教气息, 它的风格形成恰逢天主教复兴的需求。16 世纪的意大利, 社会骚乱动荡, 新教徒与天主教徒彼此结党攻诘, 天主教皇极力捍卫自己的权威, 吸引异教徒重返天主怀抱。此时的教廷选择了巴洛克风格的艺术来为宗教改革服务, 他们不惜重金把教堂和祭坛进行精心装点, 教堂中体现出华丽的巴洛克样式风卷残云般的动摇了文艺复兴的美学根基,以此来宣扬天主教至高无上的权力, 激发信徒的畏惧敬仰之情。在天主教会的推波助澜之下, 巴洛克艺术风格日渐成熟。其特点是追求韵律感、运动感、空间感、和豪华感, 追求标新立异、华丽绚烂的装饰性, 有时还带有宗教的热情和神秘。作品强调形式的变化, 不求细腻的深入刻画, 具有自由奔放、大气磅礴、豪放不羁的气质特征, 同时洋溢着雄伟浑厚、豪华高贵的气韵, 这种风格在16、17 世纪的建筑、绘画、雕塑等各个艺术门类中都有所体现, 其丰富变化的视觉效果充满了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二、洛可可

当历史进入18 世纪以后, 法国引领欧洲的绝大多数国家进行着艺术形式的改革。1715 年伴随着专制君主“太阳王”路易十四的离世, 巴洛克艺术也随之暮色降临, 继承王位的路易十五引领着洛可可的艺术风潮登上了历史舞台, 随之取代了巴洛克风格。“洛可可”( Rococo) 一词来源于法文, 它的原意是指“贝壳”,后来演绎成为用小石头和贝壳作装饰图案的一种装饰样式。18 世纪的欧洲自然科学兴盛起来, 自由平等的思想风起云涌, 人们的生活变得轻松、愉快, 舒适和豪华, 思想上压抑、威严的东西遭到了排斥, 小巧的、风雅的、富有生气的东西体现在了服装、语言、礼仪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洛可可艺术就反映出了此时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它的风格特点是1、曲线趣味,常用C形、S形、漩涡形等曲线为造形的装饰效果。2、构图非对称法则,而是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3、色泽柔和、艳丽。4、崇尚经过人工修饰的“自然”。5、人物意匠上的谐谑性、飘逸性,表现各种不同的爱,如浪漫的爱、、母爱等。由于它是在宫廷和贵族阶层产生发展起来的, 因此带有宫廷的享乐主义色彩, 呈现阴柔和矫揉造作之气, 它的艺术工艺及其精湛, 热衷于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同巴洛克艺术一样, 它绚丽的色彩,细腻的装饰工艺, 很快遍布到欧洲大陆的每一个角落。

三、巴洛克与洛可可的联系区别

(一)联系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就像西方艺术史当中的一对姊妹花,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相似之处, 两种风格都追求奢华、虚而不实的装饰, 讲究极度形式的完美,二者都属于贵族艺术。

(二)区别

巴洛克风格又分多种,主要是文艺复兴后为教皇建筑形成的一种风格!洛可可是在巴洛克之后,比巴洛克线条更轻快更纤细!更偏重一点欧洲宫廷风格,多运用贝壳的曲线!

巴洛克风格的主要特色是强调力度、变化和动感,强调建筑绘画与雕塑以及室内环境等的综合性,突出夸张、浪漫、激情和非理性、幻觉、幻想的特点。

洛可可风格的总体特征是轻盈、华丽、精致、细腻。室内装饰造型高耸纤细,不对称,频繁地使用形态方向多变的如“C”“S”或涡券形曲线、弧线,并常用大镜面作装饰,大量运用花环、花束、弓箭及贝壳图案纹样。

四、结语

不管是代表张力和运动的巴洛克也好还是体现甜美、细腻的洛可可也罢, 两者不存在好与坏、是与非, 他们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艺术风格, 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象征, 并对后来产生的各种艺术流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袁宣萍.十七至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M].文物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