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薄弱精神文化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薄弱精神文化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支撑苏北农村薄弱

初中走出办学困境的学校精神文化路径之思考一所学校没有了精神的存在,那就是死水一潭,毫无生机可言。可以说,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水平决定着它的发展高度,决定着它能否走得更远。这一点对于苏北农村薄弱初中而言更是如此。

1.学校精神文化指导下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支撑

苏北农村薄弱初中走出困境的重要载体2014年06月14日的《山西晚报》全文刊发了国务院总理给山西晋城市泽州县李寨中学师生的回信。李寨中学全体师生:很高兴收到你们的来信。字里行间,三十年前到李寨中学时的场景历历在目,很是亲切!办学兴教,立德树人,贵在坚守。得知多年来学校始终注重开展实践教育,坚持走文化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培养并重的办学路子,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让人感到由衷欣慰。教育是民生之基,更是强国之本。广育英才,励志报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召唤。希望你们秉承优良传统,继续探索山区办学新路,科学实施课程改革,求实创新,持之以恒,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人才,为中西部和农村教育发展积累宝贵经验。祝学校的明天更美好!2014年6月12日1984年5月21日,时任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的同志,率领全国十二个省市共青团的工作人员,来到李寨中学视察调研,观看了学校的农机、农技、医疗、林果等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过程。听取了介绍后,对李寨中学的第二课堂活动表示肯定,将其命名为“实践教育活动”,并提出“应在全国推广”。总理在回信中对学校“坚持走文化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培养并重的办学路子”表示欣慰。近年来,学校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在创新综合实践活动的载体、内容以及教师队伍上做文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整合多种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实践教育活动体系,使实践教育活动真正成为立德、增智、强体、溢美、创新的载体,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校精神文化,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山区学校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在我省苏北广大的农村地区,初中学校却始终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笔者一直在研究陶行知先生关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论述。尤其是对于陶先生开办晓庄师范学校的事情感触颇深,一所没有围墙的、边上课边劳动的、不要分数的学校居然拯救了当时的国民教育。而今天的学校呢,大门越来越高,围墙越来越坚固,但它又不是隔断学生和社会的元凶,真正的“元凶”是我们这些“掌握”着学生命运和前途的人!最近读到四川大学苏州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主席聂圣哲关于美国教育基本特征的论述,颇受启发。他认为美国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平民教育,教育人们做一个寻常人,即读平民的书,说平民的话,长大做一个遵纪守法、勤劳、诚实、有爱心、有正义感的合格公民。而与之相对应的,学校课程设置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社区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我们许多学校也正在往课程多元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注重形式的多,真正落实的少;注重迎接验收检查的多,真正收到实效的少。而学生作为将来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正是在这些综合实践活动中慢慢累积起来的。所以,主导一所学校精神文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不是学校文化课程的设置,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和落实。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方针。而我们时下的学校教育又有多少内容与教育方针相符合呢?社会价值观物质化和片面化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大众的视线,升学率成为衡量部分地区,尤其是苏北农村地区办学质量高低的最重要标准,这无疑又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新课程改革历时12年,它给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是肯定的。这主要表现在广大的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方法的调整。但是认真审视新课程改革之后苏北农村初中学校的变化,却又让人有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口头上的课程改革,行动上的传统教学,绝大部分教师依旧没有走出“满堂灌”的束缚,依然是用教师的“权威”压抑着学生的成长。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以教师本位为主体的学校精神文化依旧是学校发展的主旋律。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急需进一步的深入而非“蜻蜓点水”式的形式上位。

2.怎样的精神文化让学校的长远发展成为可能

大多数苏北农村初中学校管理者都会简单地把学校文化简化为校园物质文化的改善、制度文化的细化和精神文化的表面化上,他们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改善校园的物质条件,把作为学校文化主要内容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美其名曰“管理精细化”,把《论语》《二十四孝》等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贴在墙上就是精神文化建设了。而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精神文化是渗透到学校里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的,可以不必动辄即称“之乎者也”,也不必把唐诗宋词挂在嘴边,相反,生活于此的每个教师、学生和服务人员都能自觉地把学校发展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连,他们能做到凝神聚力,围绕学校发展的目标努力奋斗,做到“校荣我荣,校耻我耻”;他们能在走出校门时进行言语、行为和思想的自我约束,决不允许有损于学校集体荣誉的事情发生;他们会对学校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和信心;他们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学会宽容和理解,学会接纳和奉献;他们能在自己的家庭生活里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社会生活里的是是非非。这些都是学校里的教职工和学生在学校精神文化润泽后的表现。最近,新闻媒体和网络上关于安徽毛坦厂中学的话题较多。稍微懂一点教育的人都能够认识到这一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当学生不再留恋学校里的人和物,而是以近乎“仇视”的态度面对学校里的一切;当学生在学校里得不到自己所需的精神“养分”,而是被培养成追名逐利的工具;当教师不再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而只是养家糊口的手段。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已经走进了死胡同。作为学校管理者,务必清醒地认识到与时俱进的时念会让学校发展具有新的动力,因地制宜的办学思想会使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个性化的办学指向则能够让学校发展呈现出教育的本质属性。英国一位教育家曾经有过这样的论述:英国的学生认为英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法国学生认为法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有人反驳道“:那学生到底信谁呢?”这位教育家回答道:“当学生不信谁时,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这种“不信谁”的教育即教育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教会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精神文化生长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它隐含在教师和学生的灵魂深处,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一言一行之中,伴随着教师和学生的一生。

3.学校精神文化在学校走出困境过程中的作用

何在文化不是写在墙壁上或者挂在教室里就能发挥作用的,它内含于师生的思想、理念、心灵、情感以及灵魂深处,外显于师生的一言一行之中。时下,不少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学校创建自己的品牌特色,于是,各种各样的学校特色如雨后春笋般地上报到各级主管部门,这种停留在纸面上的所谓“特色与品牌”无疑只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存在形式,而没有真正的精神文化内涵,更谈不上其引领作用了。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应具有独特性,它基于该学校自身的文化积淀、周围社区的文化状况以及当地政治、经济发展状况;还具有历史性,它基于该学校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精神文化基础;还具有人文性,它基于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而不是所谓名校的“舶来品”。发挥精神文化的引领作用,才是支撑学校健康发展的渠道。一个人没有了灵魂,就成了人们所说的“行尸走肉”;而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了精神文化的支撑,它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加工厂和生产车间。人可以没有充足的物质,但不能没有精神的寄托和追求。生活在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受益者,也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者。生活在精神文化丰富的学校的教师是幸福的,因为在这种特有的精神文化的引领下的教师感知职业幸福的能力会不断增强,他们心中常存的是善良和向上,是爱和奉献;生活于此的学生是愉悦的,因为他们感受到的是来自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呵护与爱,是正面的影响和积极的熏陶,他们从小就懂得感恩与信任以及爱与被爱。所以,学校管理者一定要注重学校精神文化底蕴的沉淀和积累,只有这样才可能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原动力。

4.支撑学校走得更远更高的是人、物还是精神文化

一位苏北农村初中校长在九年级学生毕业典礼上说了这样一句话“:亲爱的同学,谢谢你们。因为你们的存在,学校才有了生机和活力,学校才有了明天和希望。”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支撑学校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近年,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苏北农村初中学校物质条件落后的面貌已经彻底改观,高标准的实验功能室、运动场地、食宿工程和教学设备;国家、省、市各级教育培训部门全覆盖式的学科教学、班主任、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等各种类型的培训等。但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于:苏北农村初中的教育状况是否也已经理所当然地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呢?答案是否定的。几乎所有的苏北农村初中依旧深陷在应试主义的“泥潭”中,分数依然是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学校管理者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社会和家长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最高标准。在这些“标准”的制约下,教师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呢?笔者曾经发表过一篇题目为《厚积“待”发,还我“春天”———农村初中教师教学生态现状剖析及其调整策略》的文章,重点分析了实施新课程改革12年后苏北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生态状况。文章指出,农村初中教师普遍存在着“生活无趣,无追求,心理盲目“”职业倦怠,无精神,状态低迷”“愿景迷茫,思想匮乏”等特点。并认识到“学校文化层次比较肤浅”和“教育信仰的缺失导致教师发展失去原动力”是导致他们呈现这种特点的重要原因。当分析了影响苏北农村初中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人和物的因素之后,我们发现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离开了必备的精神内涵,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而对学校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师资因素没有了精神文化的支撑,就会成为教育发展的悲哀和学生成长的噩梦。当我们走进一所学校,我们目睹的是颇具特色的建筑、随手可触的宣传栏、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窗明几净的实验室以及办学者滔滔不绝的经验介绍。但心里的感觉有时是触动,为学校管理者的“大兴土木”;有时是感动,为学校管理者的默默奉献;而有时却是震撼,为学校管理者的“匠心独具”;可有时候却是灵魂的滋润和思想的涤荡,文化的气息让我们流连忘返,精神的力量让我们心潮澎湃,人文的底蕴让我们心灵愉悦。当一所学校有了自己的“精、气、神”,它便拥有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辉煌的前景。

二总结

总之,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所在,苏北农村初中的发展过程中,瞬间的高升学率并不能让学校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学校精神文化的缺失又成为加剧学校追求“分数”而制约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设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学校精神文化已成为学校建设的当务之急。

作者:郭红心单位:江苏沛县河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