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离岛的青春洗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离岛的青春洗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汤祯兆:香港作家,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一直从事写作活动,兴趣亦由文学至电影,再扩展至文化研究。主要写作范围包括日本文化研究、 社会文化观察、电影解读、 文学创作及评论等。

香港的青春片,对取景离岛可谓情有独钟,甚至可说是无论类型,乐此不疲。就以惊栗片来说,由梁普智的《生死线》(1985)开始,到近年邱礼涛的《失惊无神》(2004)乃至黎妙雪的《小心眼》(1986)等,都以青春偶像、年轻演员配上离岛风情为基本元素。基本公式为先以青年人的嬉玩耍乐开始,然后才逐渐渗透出惊悚元素来。

若然打正旗号以反映青葱岁月浮波逐浪气息的正色青春片,离岛可谓或明或暗均成为创作人的核心关怀场景和意象。不善忘的观众应该都记得,2005年曾出现青春片小阳春,把离岛处理成法外之地甚或告别青春的洗礼所,几成一牢固的定见。陈荣照《17岁的夏天》的A side刻意加入女生成长的种种仪式:一起看、为男性化的同学化妆、同伴之间亲吻以及遇上似有还无的初恋等。导演刻意把离岛内外作为对照的分界线,回到市区后女主角陈甜的同学再没有出现,而与男主角何苦亦再没有碰面,一切激情浪漫跳脱只能在离岛存在。

另一种倾向是逆向思考,以离岛的原居民年轻人为对象,所呈现面貌反而就是什么都不能发生──罗守耀的《非常青春期》止于空口谈性;《17岁的夏天》的B side同样以一女两男的压抑情怀为描述焦点。镜头背后的逻辑好像在透露:由城入岛的年轻人视离岛为释放青春能量之地,反之原居民年轻人则以抑压青春动力为务(通常会渗入一重对比:即由一位不曾离开岛的,和曾由离岛入城再回离岛的加以并置)。其实两者的脉络正好相同──青春所伴随的活力,往往具有破坏作用,一旦在老家释放,搞不好的就会车毁人亡,所以城中人选择在岛内宣泄,而原居民采取深藏态度正是一体两面;一旦不顾一切放任而为,就成了邓汉强在《b420》中杨爱瑾的选择(以澳门作为离岛的延展隐喻),要以生命来作为交换代价。

当然把岛的意象,贯彻套用在青春片上的,最彻底的一定是黎妙雪的《玻璃少女》(2001)。电影中出现离岛的片段虽然不多,但每个人都是孤岛的比喻,却昭然若揭。而我认为导演安排P仔(郭善屿饰)及胡仔(罗烈饰)在岛上对答的一场,乃属点明全片主题的关键场面。胡仔表示可以由离岛游至西贡,但P仔认为既然不能游至大埔,那也算不得上是什么;然后再带出彼此均觉得对方的生活单调乏味,但镜头下却以P仔接受了胡仔递来的红塔山香烟(本来他很抗拒的),作为消解乏味的代际接轨象征。创作人从侧面提出青春本来就具备一种岛性,年轻就是从自我中心出发,去阅读这个世界,但想深一层成人世界又何尝不然,唯有大家肯走前一步,才可为岛与岛之间的联系搭构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