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慢慢走,欣赏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慢慢走,欣赏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这种旅行不是“闲逛”,而是有目的的抵达。根据阅读内容的不同,这种“抵达”也应有所侧重。有的书籍偏重于让孩子获取更多的知识,有的则侧重于对孩子的精神成长进行引领,还有些更有助于语言的积累与提升。《草房子》为我县课外阅读六级的必读书目,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更是一部优雅的语言宝典。徜徉书中,诗一般优雅的语言从眼前流淌过,让人忍不住多涵咏两遍,仔细玩味。有时甚至产生一种冲动:如果让学生把这整本书的语言都积累下来,那会胜过几年的课本学习!

因此,在首遍阅读把握小说情节的基础上,我引领孩子进行了细致的“复读”之旅,咀嚼纯美的语言艺术,揣摩高超的写作技巧。

一、让作品成为“语言增值”的教科书

(一)在摘录中鉴赏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都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感悟能力,或批注赏析,或置换比较,或朗读体悟,然而,在课外阅读中我们却很少看到这种“言语自觉关注”的姿态。我们只有将课内的得法与课外的阅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升课外阅读的质量。为了能有效地促使孩子对语言进行理解和鉴赏,“复读”初始,我要求每生配备一本摘录本,按照章节摘录精彩段落,并写上自己的赏析,赏析字数不限,底线是不能写“太优美了”“太精彩了”之类空洞的话。为了激发兴趣,增加个性元素,可以在文字旁配上一些简笔画,呈现文字情景。每章节阅读结束后,在小组内交流,择优“集锦”,请电脑兴趣组的同学精心设计成图文并茂的“《草房子》阅读赏析报”,打印“发表”。有了底线的保证,有了精品的引领,自觉关注语言、赏析语言的良好阅读风尚便悄然形成。以下是几段学生的赏析:

受着海风的吹拂与毫无遮挡的阳光的暴晒,一根一根地都长得很有韧性。阳光一照,闪闪发亮如铜丝,海风一吹,竟能发出金属般的响声。

赏析:这段话是作者对茅草的描写。在作者的笔下,这似乎已经不是茅草了,而是铜丝,是金属。这样的草房子比瓦房更坚固,比金属更纯美。这样华贵的草房子下就上演着一幕幕纯美的故事。(作者:赵宇辉)

一个孤孤单单的影子。来了一阵风,桑桑眼见着自己的影子被扭曲了,到了后来,干脆被揉皱了。

赏析:桑桑本来想让杜小康尝尝被别人冷落的滋味,可最终伙伴们却将他抛弃了,深夜滞留在一副空棺里。而伙伴们却聚于“红门”热热闹闹地吃着柿饼。而桑桑的失落、愤恨、委屈都融进了这个被扭曲、揉碎的影子里。(作者:繆小雨)

(二)在交流中提升

如果说摘片段、写赏析是一种草根式赏析,而组织孩子进行专题讨论,则将对作品语言的揣摩引向纵深。

1.在描写细腻处揣摩

我们常会用“美不可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来传达对生活的感受。而在曹文轩的笔下似乎没有他描写不出的声音、形象,他的文字总是那样富有张力,把生活的质感“穷尽”无遗,这应该归功于他长期的文字锤炼和敏感多思。扣住这些描写细腻、精当之处,细细体味,对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生:“他往教室走来了,热气透过口罩,来到寒冷的空气里,就变成清淡的蓝雾,在他眼前飘忽不定。而当蓝雾飘到他的睫毛与眉毛上,凝起一颗颗清凉的细小的水珠时,她觉得格外的舒服。”读到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我感觉这样的情景太熟悉了。冬天的早晨,我们讲话或者呼吸的时候,总会看到升腾的热气,尤其是在阳光下,就更加明显。这些情景我们看到了,却又把它给忽略了。但是曹文轩叔叔却能敏锐地抓住这些生活小细节,并且准确地描述出来,可见他的感受能力很强。

……

师者言说:一部好的作品不在于它有多深刻的主题,而是在于它对生活逼真、细致的反映。好的语言具有复印功能,能把生活的状态复印出来,散发给每一位读者。正如曹文轩所说,细微之处深藏大义。

2.在表述含蓄处揣摩

与科学语言的直接、明快不同的是,文学语言常常较为迂回曲折,使文学作品具有一种含蓄、深邃之美,令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破译语言密码,揣测作者创作诉求的过程,亦不失为一种探寻美、体会美、回味美的过程。

生:“它飞的样子很奇特:往前一蹿一蹿,每一蹿都有力而迅捷,并且是不住地往高空蹿,像多枚火箭,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个几乎看不见的黑点。”桑桑是蒋一轮和白雀的信使,这里明是写鸟,实际上是在写桑桑的心理。“往前一蹿一蹿”就像是桑桑想看信的念头在不断地生长,已经超出他的理智。“多枚火箭”可见他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已经是无法自我抑制了。

……

师者言说: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讲究“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美,文学作品常常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同学们能读出其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说明能力已经在阅读中提升了。

(三)在诵读中内化

很多时候,学生在进行摘抄后便“大功告成”,束之高阁。缺失了“内化”这一环节,语言就不能真正纳入学生的语言系统。语言是一种艺术,而语言的内化也同样是一门艺术,它是一种熏染的艺术。我认为“熏染”的最佳途径就是诵读,因此,我在早读课上开辟出专门时段,让孩子朗读书中的精彩段落,并且要求熟读成诵,孩子们一遍遍地抚摸语言的节奏、质地,久而久之,小说中弥散出的唯美、典雅的气质就会浸润到孩子们的言语生命之中。

当孩子们满载着唯美的语言观看《草房子》电影时,有些失望了,原著借助文字构筑了美轮美奂的诗意世界,但影片直观的画面远没有文字的表现力丰富,大大限制了人的想象。也正是这一体悟,更提升了孩子们诵读作品语言的兴趣,他们在文字的表述中尽情地挥洒想象力。

二、让作品成为“写作提升”的练兵场

“提高写作水平”是小学课外阅读的一项目标和追求,对于像《草房子》这样精致的作品来说,更应该发挥这种功能,将阅读与写作“联姻”,让作品成为孩子提升写作能力的练兵场。

(一)人物描写个性化

对于人物描写,学生习作中常常存在“脸谱化”的倾向,写儿童必是“樱桃小嘴苹果脸”,写老人则是“花白头发皱纹脸”,如何走出这种套路,写出个性,《草房子》中对秃鹤的描写就是很好的范例。“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这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亮,让同学们无端地想起,也会亮的。”作者舍弃其他的体貌特征,紧紧扣住“秃头”浓墨重彩勾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我引领孩子认识写外貌不能面面俱到,要扣住特点,写出个性。我要求孩子们迁移这种写法,描写班上的“鼻涕大王”,有学生这样写道:曹祖德的鼻孔下方永远挂着两条“白龙”,一到冬天,就会形成“二龙戏珠”的景象,日积月累,鼻子下方形成了两道明显的皴红的凹槽。他总是恰到好处地控制着这两条“白龙”的位置,绝不会让它们轻易越过嘴巴。说话的时候,那浑浊的粘液会随着嘴唇的运动轻轻晃动,仿佛两条蠕动的小虫子。写完之后,我给孩子们读曹文轩的另一部作品《细米》中对“三鼻涕”的描写,在鉴别比较中,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对“一点突破”的人物描写方法有了更深刻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