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治疗儿童尺桡骨干骨折的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治疗儿童尺桡骨干骨折的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儿前臂骨折多系间接暴力所致,一般摔倒时手着地,暴力首先传达到桡骨,手掌着地身体向肱骨和尺骨侧旋转,造成尺骨骨折,直接暴力有时造成双骨折,骨折通常合并软组织损伤,也可能为开放性骨折。通过人体解剖学,掌握前臂肌肉解剖关系,学习骨折手法复位术,自1997年~2014年,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小儿前臂骨折76例,治疗体会如下:

1发生机制和病理

骨折断端移位的方向和程度主要取决于骨折的平面、肌力作用和造成骨折力的方向。在复位和固定时应考虑以下因素:肱二头肌和旋后肌,短头抵止在桡骨上1/3,这些肌肉是前臂有力的旋后肌。旋前圆肌起于肘上内侧,抵止于桡骨上1/3,旋前方肌起于前臂上部前面,抵止于桡骨下1/3,肱桡肌起于肱骨外下端,抵止于桡骨远端外面,恰在桡骨茎突下方。肱桡肌有协同屈肘功能,也是前臂的一个半旋前和半旋后肌肉,能将前臂由旋前或旋后位旋至中立位。腕和指的伸肌对骨折块无明显影响。

桡骨下1/3骨折拇伸肌和拇外展肌以及肱桡肌共同作用,向近端牵拉桡骨远端,前臂屈肌牵拉骨折远端向前方,当愈合时易造成尺桡侧屈曲畸形。

前臂上1/3和位于旋前圆肌止点以上骨折时,桡骨骨折近端旋后和屈曲,因肱二头肌和旋后肌不起作用;而骨折远端由于旋前圆肌和旋前方肌的作用而旋前,所以为了获得满意复位,前臂远端以旋后位为佳。

前臂中1/3骨折,因旋后肌的作用被旋前圆肌所抵消,桡骨远端处于中立位,骨折近端由于肱二头肌的作用屈曲。由于旋前方肌作用,骨折远端则旋前向迟侧牵引,为了达到解剖对位,骨折远端应为中立位。

恢复和保持骨间膜的间距是前臂骨折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尺桡骨的任何移位将影响骨间膜,造成骨间隙变窄或消失,使前臂旋转功能严重受限或丧失,旋转功能的力量和范围将直接影响手的各种精细动作。

前臂旋转范围约有180°,是全身旋转功能最大的部位,若丧失50%的旋转功能不会引起注意,但将直接影响手部各种精细活动。有学者在尸体研究中,造成前臂骨折再用钢板固定在各种畸形位置,观察所引起的后果,骨折旋转移位10°,则旋转活动受限10°,成角畸形10°旋转活动受限20°,并列重叠移位不影响旋转。前臂近端骨折,骨间膜间距变窄,桡骨远端肱二头肌结节冲撞尺骨而限制旋转运动。前臂骨折旋转功能受限是常见的问题,骨折远端在旋前位者旋后功能丧失。

2治疗

2.1处理前臂骨折的基本要求

2.1.1石膏松动问题 为维持得位后位置,外固定是必要的,在前臂骨折治疗中尤其重要。在复位后3w左右骨折部位肿胀消退和肌肉萎缩,石膏管型相对宽大而发生松动,骨折可发生再移位。有学者主张复位后石膏管型固定7~10d予以拆除,复查骨折端情况,位置满意则再行无衬垫石膏管型固定,但"无衬垫"有发生循环障碍的可能,作者倾向于夹板固定,根据肿胀情况,随时调节布带松紧,防止再移位。

2.1.2外固定范围 尺桡骨移位骨折,复位后经常以肘上石膏管型固定,上至腋窝,下至掌骨头,屈肘90°。在桡骨下1/3移位骨折,石膏管型应包括近节指骨,以固定掌指关节,特别是保证拇指近节指骨的固定尤为重要。

2.1.3常规检查的重要性 前臂尺桡骨移位骨折,复位后4w内,即第3d、第7d,然后每周常规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是否移位,若发生再移位应立即行闭合复位。伤后10~14d复位已趋于稳定。X线片要求是真正的"正侧位",斜位像容易误导。

2.1.4复位质量 最初骨折复位达到或接近解剖对位,则再移位的倾向小,前臂远端重叠移位者在明显肿胀时,复位困难,不要急于复位,暂时用石膏托固定,卧床,抬高患肢约1~2d,待肿胀消退后再进行复位,会获满意效果。

2.1.5前臂固定位置 有学者认为前臂应固定在旋转位,该位置是最稳定的。标准是:上1/3骨折固定在完全旋后位,中1/3骨折固定在中立位,而下1/3骨折固定在完全旋前位。一旦复位达到稳定、准确的要求,维持和恢复骨间膜是重要的,有学者主张,只要复位稳定,所有骨折均应固定在旋后位,如前所述,前臂在完全旋后位,两骨相对平行,若"无衬垫"石膏管型能有效固定,一般能对抗肌肉的牵拉力,不会发生再移位。

2.1.6柳枝骨折须矫枉过正 柳枝骨折复位时必须矫枉过正,即未断裂的骨皮质在折顶伸直时一定要断裂,否则发生成角畸形。

2.1.7旋转畸形 前臂双骨折后产生的旋转畸形。若骨折近端在旋后位而远端旋前位,远端应旋后位复位,X线观察首先应注意肱二头肌结节的位置。在正常情况下,完全旋后位时肱二头肌结节位于内侧,中立位时位于后侧,完全旋前时位于外侧,在两者之间则可判断为30°。当复位时将骨折远端旋转到近端确定的旋转位置,临床丧失的旋转度近似骨折端旋转的角度,即15°旋转畸形愈合则临床有15°旋转受限。观察X线片骨折部位成角,注意成角的方向和角度。掌侧成角则视为旋后畸形,背侧成角则旋前畸形,成角畸形使骨间膜变宽或变窄,因此旋转受限。一般成角15°则引起30°旋转活动受限。最后观察桡骨直径变化,即骨皮质厚度和正常宽度的改变,若不一致则有旋转畸形。

2.2尺桡骨中1/3柳枝骨折 该部位骨折经常向掌侧成角,若单纯将成角畸形矫直,并石膏固定,是不充分的,因为一侧骨皮质未完全断裂,在石膏固定期间畸形将再出现,因此,复位时应有轻度矫枉过正。

2.3尺桡骨中1/3移位骨折 尺桡骨中1/3移位骨折需矫正成角畸形和旋转,否则前臂的旋前和旋后功能受限。行X线检查以判断成角和旋转的矫正程度。

2.4尺桡骨下1/3骨折 尺桡骨远端干骺端压缩成竹节状骨折,在幼儿是最常见的前臂下端骨折。小儿摔倒手着地传达暴力,使背侧骨皮质挤压成皱褶,而掌侧多无损伤,骨折远端向背侧成角。只需掌侧夹板或肘下石膏固定3w即可。

2.5尺桡骨远端柳枝骨折 该骨折多发生背侧成角畸形,不超过15°~30°(幼儿不超过15°,婴儿不超过30°)时不必行闭合复位。闭合复位时首先纵向牵引,成角顶点加压,使之矫枉过正,使无皮质骨折侧发生完全性骨折,否则畸形将复发,然后肘上石膏管型固定4~6w。

2.6桡骨远端骺板骨折

2.6.1 Salter-Harris I 型骨折 桡骨远端骺板损伤常发生在婴儿或幼儿,损伤机制是手掌着地摔倒,伤后患肢不敢活动,牵扶腕部肘啼哭(疼痛),局部有肿胀和压痛,X线检查在婴儿表现正常(桡骨远端骨化中心往往在1岁左右出现),但脂肪垫征可为阳性(侧位)----骨膜下血肿将旋前方肌掀起而使脂肪垫消失。2岁以上患儿X线检查可发生骨化中心细小的移位变化。

采用闭合复位,复位比较容易。复位后肘下石膏托固定3w。注意尺骨基突的骨化中心,勿误诊为骨折。

2.6.2 Salter-Harris II 型骨折 该型骨折是最多见的骺板损伤,多发生在6~10岁,为手掌着地摔伤所致,过伸和旋后的剪力使桡骨远端骨骺向背侧移位,干骺端三角骨块多在骨骺的背侧或背桡侧,可为单独骨骺分离,也可合并尺骨干骺端柳枝骨折、尺骨远端骨骺分离、尺骨基突顶端骨折。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疼痛和银叉状畸形。X线检查骨骺向后方移位,侧位片更加明显,背侧干骺端骨块较小,需仔细检查。

行闭合复位,肘上石膏管型固定3~4w,注意避免多次重复暴力复位,以防损伤骺板。此类骨折畸形愈合后不久会自行矫正。Aitken报道远期观察结果,一般在5~8个月(最长2~3年)可恢复桡骨骨骺和干骺端的正常关系。这种塑形是通过背侧新骨形成和掌侧被吸收而完成。所以1~2次温柔复位不成功时,可维持现状不必再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