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写作训练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写作训练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作文教学改革历年来都是备受语文教育界和社会各阶层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之一。就是因为它决定着一个学生(一个考生)的命运和前途。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写作是表达能力的综合运用,就其能力层级而言应该属于“创造”。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对我们的学生强调:文章一旦被写出来,不论其水平高低,只要不是抄袭,都可以看作是同学们的一种创作。文章是真的,才是善的,才是美的。只要是真情实感就是创新。靠胡编乱造,虚张声势,是决不会成为美文的,它也不可能感动读者,感动阅卷的教师,更不能在考场上得高分。要让学生知道:作文要得高分,就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在文章中,要学会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关注民情,关注疾苦,关注民众,重视亲情,感恩父母,关爱他人,呵护一切的生灵和生命……在文章之中,将自己的这诸多关心、关爱和关切之情,如涓涓细流,潺潺溪水一般地泉涌出来,淌流出来,文章也就功成名就,成为美文了。

通过改周记也发现,美文往往就在学生的日记周记上。因此,任何程式化、格式化的训练都有悖于创新精神的培养。但是文章是有体裁的,虽然没有人是按照教科书上的几“要素”来写文章的,可是在必须打好写作基础的初中阶段,应当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记叙文和简单的议论文、说明文。所以我们主张在强调可用多种文体写作的大环境下,仍要重视培养自己的文体感,要强化对表达方式的训练。避免写出“四不像”文章来。

二、写作不是纯技巧、纯技术性的操作,写作能力的考查首先是对观察力、想象力的考查,因此,写作训练的基础是观察力和想象力的训练。世界著名作家狄更斯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不管刮风下雨每天到街头观察、聆听,记下行人的“零言碎语”他就靠着这活生生的生活资料写作,终于成为著名作家。因此,需要我们把目光投入生活,用我们的慧眼去采撷生活中最精彩的浪花。开始练习,老师可以给学生规划观察路径。例如:1.盯住一个人,进行“长期跟踪追击”,观察他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人面前的言行举止揣摩其内心活动,发现其主要性格特点。可从语言、表情、外貌等多角度将他活画出来,是指栩栩如生,跃然与纸面。2.周末到商场购物,观察不同的商人如何向顾客推销他们的商品,每个人至少观察10个商人,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手法活画出他们的形象,并通过对10个不同的人物共同点的思考,发现他们的性格特点。3.寻找一个热闹的场所,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观察并通过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等再现其情景;通过分析找出这些场景中蕴含的意义。还可以就学校、家庭、社会、以及自身新近发现的事件、自己的感悟及时记录下来,以便考场上有比较充分的选材余地,同时也使自己的作文洋溢着真情实感。学生朱盼盼周记选段:周末到姥姥家,下午五点多回家,走到半路,发现把钥匙和中午买的书落在了姥姥家情急中回转车子去取,蓦然抬头,竟然看到一轮红日正散发着柔柔的光,好像依依不舍地与他在人间的儿女告别,当时我的心颤了一下,我被震撼了,不!准确的说是感动。太阳在含辛茹苦的把儿女拉扯大之后却舍不得离开,唯一能做的只是再深情地看孩子们最后一眼……

虽然他没有王维笔下西北边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亦没有高建群《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来的悲壮,但这是我见过的最美,也是最让我感动的景象。所以我平时注意激励学生把目光投入生活,不仅要练就慧眼学会观察,还要学会善用妙手细致入微的表达。

日记是心灵的史书;随笔是灵感的外化;读书是阅历的延伸。收藏起来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自己,收藏的岁月才是最甘醇的岁月。

三、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因为考场作文是以理解为前提的。要善于理解分析作文试题中的提示、要求(有的还有材料)的内容,并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为写作服务。可让学生把近期的作文收集整理,深入分析自己在审题方面得与失的,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或挑选一些好的习作和考场作文,研究一下它们的作者是怎样把握题意,怎样开拓思路,怎样精选材料,怎样构思谋篇的,在语言运用上又有哪些特色;了解优秀作文都怎样做到题目新颖,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材料新鲜,细节鲜活,情感独特的。

解析高考古典诗歌的色彩诗学趋向河南潢川高级中学刘志远

色彩被诗人纳入视野,不仅以之建构诗歌的形与色的和谐统一,且借之寄托并传递作者内心的情感依托和审美取向。无疑,色彩在古典诗词试题中所呈现的诗学特征与趋向规律必然吸引着教学一线工作者。笔者现结合近几年高考古典诗词试题就色彩的物化、人化、对比略说一二。

1.物化。所谓物化,就是由此物类比转化为彼物。即表征色彩的词语常具有形容性、描绘性等特点,可是一旦进入古典诗歌中,因“诗家语”的特性决定,出现了新旧、多少、大小等意义内核。

其一,程度有新旧。如2010年湖南卷,“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形象生动,写绿之“新”。如2004年辽宁卷,“花褪残红青杏小”。花色之残之旧之凋零,写红之“旧”。

其二,数量有多少。如2006年重庆卷,“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红”“紫”分别被数量词修饰,表达的是个数而具有了名词的特性。次如2010年四川卷,“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若不是有数量性的东西能“叠”吗?一个“叠”字凸显了枝叶的繁密。以上两例写色彩数量之多。

其三,形状有大小。如2004年北京卷,“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借梅花之“小红”色来考查对梅花形象的理解。

显然,被物化的色彩因词性的转变而成为一种新的思维依赖体,极富艺术表现张力。

2.人化。所谓人化,就是把客观世界中非生命的或者非人的物象人态化、人格化,使之具备人的一些状态和特征。即色彩具备了人的体态、感情、冷暖等生命特征。

其一,体态有肥瘦。如1995年全国卷,“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原无“肥”“瘦”之义,李氏却以“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工巧而不现痕迹。

其二,感情有情义。如2006年重庆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指脱离花枝的花,却被诗人赋予人的情感。即使化做春泥,也心甘情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仅有情更有义。

其三,形态有姿痕。如2010年四川卷,“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斜”字突出了花的多彩且多姿。

显然,被人化的色彩已突破了人们非常态视野的界限而具备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极具人情味。

3.对比。色彩对比是借彼显此,相映互衬,以之向古典诗歌文本接受者传递鲜明的视觉感受和愉悦的审美享受。在描写心情和环境时,色彩的对比引起诗意的聚焦性尤为明显。

其一,色彩对比描写心情时,常折射出悲怆、凄凉。如2009年江西卷,“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立意于空间迁移:由雨中到灯下。而刷亮时空的却是色彩“黄”和“白”。诗人借助不同色彩的对比与映衬,以树之“黄”叶来喻人之“白”头,由自然悲景联想到人生衰老,悲怆凄凉之情毕现。即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此时,色彩的对比烘托则很有个性地重构了诗歌语言所指向的经验性画面。

色彩对比描写心情时,有时也突出对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如2009年重庆卷,“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一系列的色彩描绘而突出了初秋景色。此时更透露出江山依旧、人事不存、黄花红叶无人赏的冷清寂寞的场面――古诗人自然会心生昔盛今衰、世事沧桑的感慨。

其二,色彩对比烘托环境时,表现的常是空旷、广袤。如2007年安徽卷,“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以“黑”月错位于习惯思维而突出荒莽空旷的景象,力量沉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