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全力构建适应国家级新区建设的体制机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力构建适应国家级新区建设的体制机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云南滇中新区概况

云南滇中新区是国务院于2015年9月批复设立的第十五个国家级新区,位于昆明市主城区东西两侧,初期规划范围包括安宁市、嵩明县和官渡区部分区域,面积约482平方公里。2016年一季度,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3亿元、同比增长52.8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7亿元、增长2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4亿元、增长13.2%。截止目前,新区已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华电集团、宝洁公司、中国中信集团、中国华信能源公司、北控水务集团、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苏宁控股集团、中国东方航空集团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入驻。

二、云南滇中新区管理体制创新主要措施

半年多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结合新区实际,认真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级新区成功经验,着力构建完善适应国家级滇中新区建设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

(一)聚焦经济发展职能,全面推行扁平化管理

在职能权责方面,推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从原聚集区“16+1”州市一级全职能管理模式,转变为重点聚焦新区范围内的经济管理服务职责,908项社会管理职责已于5月底全部移交昆明市,为新区突出主业、聚焦重点,集中精力抓开发、搞建设、促发展提供了保障。在机构设置方面,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推行大部制改革、扁平化管理,工作机构从原来的21个精简为“三部两局”5个,减少了管理层级,提高了运行效率。在分工运行方面,根据新区开发建设实际需要,以部为单位运转,以处为单位进行专业化分工,更加突出经济发展职能,聚焦开发建设主业,有效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二)聚焦市区一体发展,着力构建融合发展新体制

在共谋发展方面,昆明市与新区成立了市区融合发展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经济工作、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社会维稳、党的建设5个专项小组,建立了工作例会机制,研究明确新区财政体制、工作移交、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事项;实行昆明市和新区领导交叉任职;在市国土、环保、林业、水务、工商、质监、统计7家单位加挂新区相应机构牌子,履行相关职能,合力推进新区开发建设,促进了昆明市与新区优势互补、要素联动,体现了市区融合“1+1>2”的作用。在规划编制方面,主动加强与昆明市和滇中城市经济圈规划的衔接融合,建立完善职责明晰、运转顺畅、与新区发展相适应的规划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昆明统筹、滇中协同、新区管理、高效有序的规划管理体系,推动多规同向、多规同步、无缝对接。目前,已编制完成新区总体规划,正在加快推进重点片区、重点园区、重要专项等40余项规划编制。在基础建设方面,强化与昆明市在综合交通规划、融资支持、项目用地等方面的融合,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目前,由滇中发展集团和昆明市交投合作成立项目公司,共同投资41.48亿元,合作共建机场北高速,该项目将于6月底前开工建设。长水机场―小哨―杨林―嵩明、西山车家壁―太平―安宁城市轨道试验段将于年底前开工建设。

(三)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财政管理和投融资体制机制

在财政管理体制方面,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市区间、市县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管理体制。新区财政由新区本级和三县市区财政构成,各自拥有独立的财政收支,履行独立的财政职责职能,承担独立的管理责任。新区本级预算、决算报省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审定后并入昆明市,由昆明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批准后实施。在投融资体制方面,紧紧围绕“钱从哪里来”这一核心问题,探索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健全完善借、用、还一体化运行机制,制定了投融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今年计划融资1000亿元。大力推广PPP建设模式,成立了新区PPP工作推进领导小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运营,嵩昆路、哨关路、安宁青龙街道新型城镇化等项目已获批纳入省PPP项目库。同时,在新区目前财力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市区融合发展的互补作用,通过昆明市的增信支持,有效破解了新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融资瓶颈。嵩昆路、哨关路等因融资困难而一度停工的项目已复工建设、加快推进。目前,已获各类金融机构融资授信近700亿元;北京国际信托金融战略合作、省农信社500亿元授信协议已在南博会上签订。

(四)聚焦产业体系构建,大力创新招商工作机制

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按照围绕产业抓招商、抓好招商促产业的思路,在二产方面,重点聚焦汽车及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石油炼化、通用航空、新材料等产业,突出汽车、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在三产方面,大力发展航空枢纽服务、商贸会展、综合保税、旅游健康等服务业。进一步健全招商引资配套政策,充分发挥新区独有的财税政策优势,以产业为导向,借鉴周边国家级新区招商引资政策,分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个大类,近期将出台符合新区实际、优于西部其他新区、具有滇色的普惠性招商引资政策,着力打造投资洼地。进一步创新招商机构设置,改变过去以地域划分设置招商机构的做法,依据新区招商产业和招商重点,在经济发展部内部划分为5个专业招商机构,分别对应汽车与机电装备产业、现代服务业、基础产业、科技创新产业、生物医药与电子信息产业,一支队伍负责一至两个专业领域的产业招商和全程跟踪服务。同时,领导力量向招商倾斜,明确3位管委会领导专司招商,分别负责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方向的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招商。截止5月底,已达成意向内资1285.3亿元,协议内资777.5亿元,实际到位内资123.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84.1万美元。

(五)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在审批体制上,贯彻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总体要求,以行政审批局为载体,以“相对集中审批权”为核心,实行“两集中、两到位”,将行政审批部门和事项统一集中到政务服务大厅,严格规范使用“2号章”,有效承接行使省、市两级审批权,做到一体化运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审批流程繁琐、部门互为前置等问题,有效提高了审批服务效率,基本实现了新区事新区办。在审批服务上,以服务新区经济发展、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为主线,以流程最优、环节最简、时间最短、服务最佳为目标,精简审批事项,再造审批流程,实行“一个重点项目、一名总协调人、一个审批服务小组、一个工作实施方案”的工作机制,实现“一门受理、同步审查、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在平台建设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提升行政审批网上服务大厅,启动电子政务、行政审批信息系统和政府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实现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电子化、信息化。截止目前,新区政务服务大厅共计完成审批1800件次,其中投资项目审批299件次,项目总投资654.6亿元,审批时限提速50%以上。

(六)聚焦干事业抓落实,全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一是实行全员聘用制。以干事创业为导向、以提高执行力为核心,打破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建立选人用人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推动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新区机关所有人员实行岗位管理和全员聘用,公开择优、竞争上岗,充分调动新区上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目前,1名引进人才(博士)被聘任为经济发展部科技创新处处长;按照优胜劣汰原则,对原聚集区111名招聘人员重新甄选聘用。二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按照“新区引导、企业主体、产业吸纳、政策激励”原则,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支持措施,制定《滇中新区人才特区建设实施意见》,支持企业培养引进与新区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人才;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着力打造人才特区。三是建立绩效考核机制。以工作目标军令状方式,按照共性指标、直管单位、单位捆绑、分管领导包保包办四种任务类型,将全年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县市区、各直管区和新区各部门,实行“六个一”工作机制(一名责任领导、一个工作小组、一个工作方案、一个工作目标、一笔工作经费、一个奖惩办法),做到个个有指标、人人有任务、月月有考评、年底算总帐。同时,将考核结果与职级晋升和待遇挂钩,切实加强对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要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使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真正成为“前线指挥部”,各单位、各部门当好“发展促进局”,人人争做“战斗员”。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坚持“立足当前、循序渐进、调整优化、持续完善”的原则,紧紧围绕开放型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两个重点,从“探索对外开放新体制,加快建设开放平台;探索招商引资新体制,构建大招商格局;探索产业发展新体制,构建现代特色产业体系;探索一体发展新体制,深化市区融合发展;探索城乡统筹新体制,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五个具体方面入手,大胆尝试、探索实践,全力推动新区体制机制创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