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初中记叙文阅读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现行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佳,大部分初中生的记叙文阅读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阅读技能的把握和运用不尽如人意。如何更好地让阅读知识、能力与答题技巧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提高记叙文阅读教学效果,是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记叙文;阅读教学;阅读技能
现行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佳,大部分初中生的记叙文阅读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其主要是学生对阅读技能的把握和运用不尽如人意。如何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值得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与研究。本文以记叙文阅读中常见的四个作用类考点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提高记叙文阅读教学效果。
一、标题作用的教学
在记叙文中,标题或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作品主题、文章线索的体现,或设置悬念,或引起读者思考等。笔者在教授《地毯下的尘土》(七年级下册)标题“地毯下的尘土”的作用时,首先授予学生分析标题作用的方法、思路,让其揣摩并讨论,然后师生共同归纳:这一标题不但暗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小姑娘米妮自觉主动地打扫地毯下的尘土,是表现米妮诚实的重要情节,即揭示了主题。并将之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到的阅读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以中考考题“盐城卷第18题(文本《做客》):小说以‘做客’为标题有什么作用?”和“菏泽卷第17题(文本《苦瓜》):文章以“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为范例,做如下点拨:盐城卷试题考查标题“揭示作品主题、激发读者思考”等作用:“做客”可理解为“谁做客?到谁家做客?”设置悬念,反映社会现象,引起读者思考。菏泽卷试题考查标题“体现文章线索、揭示作品主题”等作用:①全文以苦瓜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②用苦瓜象征母亲的品格,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与怀念。再辅以“重庆卷第13题(文本《在冬夜里歌唱的鱼》):从全文来看,题目中的“歌唱”指什么?题目起什么作用?为巩固练习,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比较、去揣摩,明白其实课外阅读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寻的,是有方向性的!借此确立“立足于课内,服务于课外”的理念。
二、文章首段作用的教学
在记叙文中,首段的作用:或开篇点题,或总领全文,或点明主旨,或体现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或引出下文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等。笔者是这样分析《忆读书》(七年级上册)的首段:作者开篇就写到“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总领全文,突出作者对读书感受、体会的强烈;短短一句话抓住了读者,激起了读者往下看的兴趣。并以“菏泽卷第14题(文本《苦瓜》)文章开头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似乎与写‘苦瓜’无关,可否删掉?为什么?”为例。授予学生分析思路:本试题考查了“首段点明主旨、引出下文、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这些作用。不能删掉。因为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是为下文描写母亲精心为“我”种苦瓜、烧苦瓜作铺垫,突出母亲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的品格。让学生去感知、去探索、去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完成练习:考题“天水市第25题(文本《温暖的书然诺》):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附文本:窗外是久违的春天,明媚而和煦;案上是我喜欢的书,《诗经》《楚辞》《论语》《史记》……)。学生通过课内讲解、引例分析、课外巩固这一系列环节的训练,发展了知识迁移能力。
三、环境描写作用的教学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描写。它们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以景物的优美衬托人物美好的心情;或以景物的凄凉衬托人物悲惨的命运等。笔者结合《孔乙己》(九年级上册)第1~3自然段来分析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一社会环境的描写,主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典型环境,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以第11自然段为例来分析自然环境的作用:“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这一自然环境描写,预示着悲剧即将发生,为被打折了腿的孔乙己的出场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继而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以“河南省卷第9题(文本《漓江情韵》):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附文本: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为例,做如下分析:本试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引起下文。③营造朦胧的诗情。④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最后以“重庆卷第15题(文本《在冬夜里歌唱的鱼》)第③段中写到:‘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这句景物描写形象生动,请分析它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和“上海市卷”第17题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附文本:莺飞草长的阳春三月,浙江义乌西乡山区的天气还相当冷……当晚霞在西山架上一消失,村庄便由沉沉的黑夜主宰了一切,死寂得只听见偶尔的狗吠。)来巩固。通过反复练习就会大大发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较好地掌握这些阅读技能,做起题目来得心应手,在课外阅读中受益匪浅。
四、修辞方法作用的教学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拟人、比喻、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夸张等。拟人是把物人格化,使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排比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还便于语义的层层递进;反复可以突出语义或强调情感。由于受篇幅的限制,仅以拟人和比喻为例来说明,笔者在《石榴》(七年级下册)第6段“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还看见过吗?”这一段文字的课堂教学中是如此分析的:本句话写石榴的果实,作者兼用拟人和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石榴果实成熟时的样子(似“破口大笑”)和石榴籽的形状、色泽(如“透明光嫩的皓齿”),语言准确传神而又生动活泼,更加突出了石榴的“可爱”。并以河南省卷第11题(文本《漓江情韵》):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附a句: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b句: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为范例,加以说明,分析如下:a句把雨雾中的漓江比作朦胧诗,把远处江中隐约可见的小舟比作破折号,形象地写出了小舟的形态,生动别致,富有诗情画意。b句把被笑声惊飞的水鸟比作一串黑色省略号,形象地写出了水鸟渐飞渐远的身影,生动别致,富有诗情画意。
总之,以课堂教学为依托、以相应的中考试题为延伸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迁移、创新,从而使课堂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尽快地提高记叙文阅读教学效果。
著名人本教育家罗杰斯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我发现、探索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因此,教师除了着力于课内传授阅读知识外,还应致力于发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迁移的能力。那种只重视课堂却忽视课外发展或只重视课外而忽略课堂的做法都是不妥的。只有二者相辅相成,让学生去整合、去探究、去创新,才能真正地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作者单位 福建省宁德第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