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常态下云和县轴承产业转型发展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常态下云和县轴承产业转型发展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云和县轴承产业必须与时俱进,积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新常态下云和县轴承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常态下云和县轴承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如编制产业规划、实施差异化发展、推动技术创新等。

【关键词】 新常态 云和 轴承产业转型 研究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九个方面对“新常态”进行了系统阐述,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已正式步入“新常态”。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包括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等。新常态对我国的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发展方式、发展目标都提出了新要求。积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各地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

轴承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基础产业,也是浙江省的支柱产业和制造业窗口,同时也云和县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云和县轴承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轴承产业已经成为该县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据统计,2013年云和县轴承产业共实现产值6.9亿元。但与浙江省内的新昌、慈溪、常山等县域轴承产业相比,在企业数量、年产值、从业人数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迎头赶上,突破发展瓶颈,推动轴承产业转型发展、集聚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云和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新常态下云和县轴承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云和县轴承产业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至今已有近30年历史。经过多年培育,现已初步形成设备、装备先进,产品质量优良的轴承部件制造产业链,特别是在精密轴承零部件领域,具备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截止2013年底,云和县轴承行业共有企业4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家),从业人员1590人,全年实现工业产值6.93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41%。此外,云和轴承行业现有省中小企业局认定的省级行业技术中心1家,省科技厅认定的省高新企业研发中心1家,省高新技术企业3家。云和县轴承产业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品种众多。云和县轴承产业主打内外套圈、保持器和钢球“四大件”,先后涌现出了“诚创套圈”、“兴昌钢球”、“利隆保持器”等在全国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其中,套圈以专业生产深沟球轴承为主,共有100多个型号;保持器专业生产七八十种浪型带爪、带钉保持器,型号齐全;钢球专门生产三十多种型号的高精度钢球。

二是配套为主。云和轴承以为大型企业做配套为主,成品生产能力相对不足。云和轴承产业经历了从为电风扇配套发展到为冰箱、空调、电脑和汽车等全方位配套;从为慈兴、人本等国内大型轴承企业集团配套发展到部分为斯凯孚(SKF)、舍弗勒、铁姆肯、恩斯克(NSK)世界跨国轴承公司做配套的发展历程。

三是重视技术。云和轴承重视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造,积极实施“机器换人”,努力推动生产自动化、智能化。云和生产的套圈、钢球、保持架等产品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特别是在零缺陷、高精度、无异音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零缺陷精密轴承套圈和长寿命静音钢球两项技术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改变了国内高端轴承配件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浙江利隆精密轴承制造有限公司在全国首先开发成功浪形带爪保持架,并被选中参与制定《滚动轴承零件冲压保持架国家标准》。

四是协同发展。云和轴承确定了“企业战略联盟”的发展路径。在政府层面,坚持借力发展和创新发展,积极引进国际、国内行业领先企业,倡导“与狼共舞”;在行业内部,通过制定和完善《自律公约》,整合优势资源,共享技术设备,引导企业走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的道路。在企业层面,企业家团队也十分注重交流与合作,在生产技术、产品和市场信息上互通有无、协同作战、抱团发展。

二、新常态下云和县轴承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尽管近年来云和县轴承产业总体发展形势较好,但与浙江省内的常山、新昌、慈溪等县域轴承产业集群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具体来说,云和县轴承产业主要面临以下发展困境。

1、缺乏专门的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扶持政策

云和轴承产业虽然起步较早,但至今仍缺乏专门的行业发展战略规划,也没有直接的配套扶持政策。这制约了云和轴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该县部分规划和政策已根据实际需要把轴承产业纳入进来,如《云和县“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浙江云和工业园区新区产业功能分区规划》、《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委〔2011〕6号)等,但云和依然缺乏直接指导轴承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扶持政策。这导致云和县轴承产业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发展路径等不够明确,限制了轴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其做大做强,赶超常山、新昌、慈溪等省内轴承产业集群乃至成为国内外有名的轴承产业基地都十分不利。

2、低端市场同质化严重,高端市场相对滞后

轴承工业是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相互兼容的产业,低端市场准入门槛较低,许多规模小、竞争力弱、缺乏核心技术的中小型企业甚至手工作坊大量进入这个行业,从事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轴承零部件配套生产。这使得云和县轴承产业低端产品产能严重过剩,市场供需失衡,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另一方面,高端产品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由于缺乏成品企业,加上资金、人才等限制,云和县轴承产业高端产品生产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尽管产品质量上乘,但轴承产业依然处于依附和被支配的地位。

3、缺乏龙头企业,企业做大做强能力有待提高

整个云和地区缺乏能够影响全县轴承产业发展格局的龙头企业来整合和引领。云和县轴承企业总体规模偏小,整个行业总产值还没有突破10亿元,全县最大的轴承企业年销售额只有8000万元左右,销售额上亿的企业至今仍是空白。另一方面,多数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生产设备落后、缺乏专业技术和高素质人才,限制了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很多企业对于未来的战略目标、经营策略等没有系统长远的规划设计;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子女们也不愿“子承父业”等,这些因素都制约了云和轴承产业做大做强的能力和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4、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长期低水平重复生产使云和县轴承产业结构失衡严重,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偏低。一方面,云和县轴承产业企业规模和产品结构不够均衡,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规模以上企业比重低,以民营企业为主,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偏少。许多企业实力不强,发展资金不足,生产水平落后,单位产品能耗高。另一方面,云和县轴承产业集聚发展意识不强,缺乏产业集群整体规划,产业处于相对无序状态,区域特色不明显。

5、缺乏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

云和县轴承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薄弱,对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作用认识得不够清楚,大部分企业没有及时对自己研究开发的新技术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以专利申请为例,自1985年我国实施专利法以来,截止到2014年11月,云和轴承企业获得批准的实用新型专利共有14项,其中无效的9项,只有1项发明专利在审中,可以说云和轴承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还任重道远。

6、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高素质人才短缺

受地理位置、生活配套、工作环境、薪酬待遇、晋升渠道等因素制约,云和县轴承产业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低,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更加短缺,人才资源储备不够充分。目前,云和县共有轴承产业从业人员1590人。从学历看,初中及以下的占25%,初中学历占45%,高中学历占28%,本科及硕士以上仅占2%,从业人员的学历总体偏低。从年龄结构看,35―50岁的占80%,35岁以下的仅占20%,劳动力年龄结构性矛盾突出。普通操作工和技能型工人等也面临人员不足的窘境。

三、新常态下云和县轴承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云和轴承产业要破解当前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实现今后更高层次的发展,必须直面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主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云和县轴承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编制产业规划,明确产业定位

产业规划能够明确产业的发展重点与方向,为今后若干年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指导,是产业发展的指南针和方向盘。云和县必须尽早出台专门的轴承产业规划和配套扶持政策,为轴承产业的长远发展谋划布局。规划应紧密结合云和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贯彻执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最新精神与要求,以“打造中国精密轴承零部件生产基地”为目标,明确规划的时间范围、现实基础、战略目标、指导思想、具体任务、考核办法、保障措施等内容,确保其战略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规划内容上,将产业转型、技术创新、质量管理、品牌建设、人员培训、知识产权保护等一并考虑,打造多位一体的产业发展体系。

2、实施差异化发展,加快转型升级

(1)实施差异化发展。差异化战略即让产品或服务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发展策略。一方面,要引导云和县内不同企业差异化发展,合理分工,错位经营,实现优势互补。可以增加产品品种,尝试将产业链向上游与下游延伸,避免内部消耗和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尝试与浙江省内的常山、新昌、慈溪及国内同行差异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寻找新的发展突破点。

(2)合理取舍成品生产。云和县应根据自身经济总量、用地潜力,交通禀赋、人才资源等合理取舍成品生产。一方面,应谨慎引进成品企业,从云和现在情况来看,若引进国内外知名成品企业,该类型企业通常规模较大,对用地、人才、交通等方面要求较高,云和现有的资源禀赋较难满足;若引进中等规模成品企业,从目前市场来看,成品企业竞争激烈,引进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急需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建议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源与生产优势,做好、做精轴承配套生产,提高配套生产的品质与质量,在积累足够的发展资金后再涉足成品生产领域。

(3)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改变产业结构失衡,产业集中度、关联度偏低的现状,多途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壮大轴承产业集群,推动集聚化发展。结合云和实际,规划、设计、建设好工业园区杨柳河三期区块等轴承产业集聚区,完善硬件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提供更优惠的政策,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知名轴承企业到园区发展;推动境内的轴承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姻”,鼓励企业开展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的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综合竞争力。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鼓励县内轴承企业组成产业战略联盟,加强与丽水市及其他地区交流合作,引导轴承企业做优、做精,在更高层次上、更大范围内提高云和产品轴承产业集群的综合影响力。

二是引培并举,加快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坚持“外引驱动”和“内生培育”两条腿走路,多途径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一方面发挥云和县生态环境好、生产成本低等多重优势,加强对外招商引资,引进符合云和产业政策的国内外龙头企业到本地设厂生产;另一方面依托利隆、兴昌、诚创等云和现有骨干企业,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支持企业联合、兼并、重组等整合资源,逐步培育出云和自己的龙头企业(集团)。

三是淘汰落后产能,合理发展中小企业。改变低端市场无序竞争的现状,适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逐步限制技术水平低、生产能力弱的作坊式小企业进入,合理发展中小企业。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转变生产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向产业集聚方向发展,并努力融入大型企业的产业链。

3、推动技术创新,保护知识产权

要改变云和县轴承产业缺乏核心技术的现状,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两化”融合,加强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建立多层次的创新体系。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研发和创新,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推动企业加强以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载体建设。就云和来说,应积极倡导自主创新,鼓励创新和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积极申报省级企业研究院或其他创新项目,争取获得更多研发资助。加大对研发投入大、成果质量高的企业给予补贴、奖励等。争取成立或引进轴承检测与研究公共服务平台,提品设计、检测、研究等服务,为企业研发新产品、创新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与附加值等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云和县应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信息经济、智慧经济的机遇,积极推进轴承产业的“两化”融合。要积极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将信息技术融入轴承行业,打造信息产业、数字产业。要继续积极推进以“机器换人”为主的技术创新,不断加大信息化技术应用投入,引进ERP信息化管理系统、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管理平台等,努力实现生产、管理的自动化化和智能化。要对轴承行业信息化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定期行业信息化报告和工作指导意见。积极尝试轴承产业与电子商务相融合的营销模式,拓展企业营销渠道,提升云和轴承品牌的整体影响力。

三是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要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增强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提高企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能力和水平,使企业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切实纳入到研发、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中。引导和帮助企业及时对研发出的新技术等申报专利,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继续鼓励和协助企业进行知识产权维权,加强法律援助,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4、加强质量管理,培育本土品牌

一是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一方面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要建立严格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完善并宣传轴承行业质量标准体系,积极推进质量认证工作;积极倡导卓越绩效管理、精益生产、零缺陷等先进理念,逐步提高轴承行业的质量管理意识;另一方面,企业要把产品质量作为其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建立并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在整个生产流程中的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照ISO质量标准体系的要求进行操作;积极组织、协调、解决生产、销售、使用中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认真开展企业员工质量教育培训,将保证产品质量作为企业核心文化加以建设。

二是加强本土品牌建设。学习新昌等地的品牌建设经验,把培育本土品牌上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去规划、实施。一方面可以对云和现有轴承品牌进行提升再造,力争成为全省、全国乃至享誉全球的知名品牌。要积极申报国家或各级政府认可的“中国驰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等;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专业杂志等形式进行品牌宣传,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培养用户的品牌忠诚度。另一方面,协助部分骨干轴承企业将其特色产品创建成品牌并加以培养;此外,各种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都要进行自主品牌建设,以品牌建设带动技术研发、带动质量管理、带动企业长远发展。

5、倡导节能减排,坚持绿色发展

从长远发展角度看,应该秉承新常态所要求的“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国家节能降耗、保护生态环境、集约式发展等政策,在发展轴承产业的同时努力做好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1)提高资源利用率。鼓励厉行节约,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如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钢材料、冷却液、液、超静液及清洗液等进行集中处理,争取重复再利用,发挥最大效益。(2)降低能源消耗。增强节能降耗意识,优化生产工艺,改进生产流程中能耗偏高的环节如锻造、退火等工序,充分利用余热、智能控制和减少设备热损失等技术措施,大幅度降低能耗。(3)减少环境污染。重视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排放。学习外国先进的低碳生产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气、废物排放,努力研发和应用清洗液、超“以水代油”新技术等,实现生产过程中的“零排放”。

6、实施人才战略,发挥人才价值

云和县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摆在突出位置,把人才培养工程纳入轴承产业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价值。

(1)完善人才引进管理配套政策。完善人才引进、管理机制,建立有利于人才队伍建设的绩效考评体系和薪酬分配制度。拓展人才引进渠道,优化人才年龄机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等,建立人才资源数据库,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累储备足够的人力资源。要出台与人才引进相配套的落户、医疗、职业发展、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根据发展需要,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包括退休专家)到云和工作,并落实好各项福利待遇。

(2)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创新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积极依托高等院校、职业学院和社会培训机构,大力开展行业职业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培养包括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工人在内的多层次、高素质人才队伍,为轴承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3)提高福利待遇,破解招工难题。政府要与企业积极互动,共同破解轴承行产业的“招工难”问题。一方面,政府要监督企业落实员工福利,确保员工工资、保险以及住房保障等待遇能按时按量发放;要组织或提供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企业提高职工的工作技能;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招聘会,为企业和求职者创造更多供求机会。另一方面,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落实员工社会保险、公积金等福利待遇,切实维护职能的合法权益。要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改善职工工作、住宿、餐厅等设施和环境,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等。

(注:基金项目:浙江省公共科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4E60002)。)

【参考文献】

[1] 夏丽玲:云和“绿色循环线”串起了生态产业链[EB/OL].http://

.cn/lsrb/html/2014-05/15/content_653154.htm,

2014-10-30.

[2] 陈颖、李兴林、吴参、陈国建:浙江县域轴承产业集群比较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J].轴承,2012(2).

[3] 何加群: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轴承[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