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印里印外.有为.无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印里印外.有为.无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早年读书,有篇文章谈及冰心老人回忆她父亲书房里有一副对联,内容为“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当时,即受震动。其实,联中的训戒原本是传统教育中“蒙学”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传统文化有着一段长时间被断裂的过程,使得自己在老大不小的时候,才获如此震动和启迪。

从字面上看,“有为”和“无为”相对应,但究其所指,却也并不直白简单。“有为”可解为“有作为、有志气。”也可解为“有所为、有缘故”。“为”字则有读音上的分别。在佛学中,小乘教以“有为”证人生之无常,而大乘则扩大为世界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分析,以说明其教理。至于“无为”,要比“有为”复杂的多。如《论语》中有“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指以德政感化民众,其不重于施刑治,是为儒家之说。老子则言“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为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是为道家之说。佛家以无因缘造作、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称无为。在汉语中,“无为”又可解作无用、无意义。前面所说对联中的“有为”与“弗为”,是以人世的立场,来表明自己行为举止的尺度。

篆刻“有为”和“无为”,是缘于创作一组佛教词语印,并藉以了解学习佛教的一些常识。“有为”一印取字于金文,强调尾画重笔,以期在章法上有所变化。刻成再斟酌,犹觉“为”字下刀似过于理性,如更率意一些,全印或更见张力。“无为”一印以战国文字为基础,又不欲拘泥于原有字形,试图借用文字结构中的线条组合形态,表现出一种韵律感。从表象上看,篆刻无非是在镌刻篆文,实则作者拟在探求入印文字之间的关联与变化过程中,表现自己对审美的理解,并注入一贯的或瞬间的感情要素。非如此,则难以言创作。作为印人,长期的实践过程必然形成一定的艺术积累,但也易陷入惯性的窠臼,这其中也犹如有对“有为”与“无为”的把握。印为小道,其大也难。

两方印刻成未久,无意中在电视中看到一则报道,竟与“无为”相关。说的是安徽无为县的事。无为堪称古县,三国时曾分别为曹操和孙权的地盘,皆筑城于此。宋置无为县,今仍以无为相称。无为县某小学一教师因其子眼镜丢失,在班上追索未果,遂令全班同学跪于教室前后,换个儿以木尺痛击学生手掌,直至木尺断裂数截。又让学生发诸如“天轰雷击”、“出门遭车撞”的毒誓,令人触目惊心。据报道,该教师平时在师生中皆有不错口碑,今次“意外”,或为生存压力所致。又说该教师在惩罚学生时,自己也是泪流满面,真是情何以堪!

看来,身处“无为”之地,若要把握好“有为”与“无为”的尺度,也并非一件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