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文本细读的心理过程优化教学设计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文本细读的心理过程优化教学设计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本细读源于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术语。在文学批评的语境下,“细读”指对文学作品,包括语言和结构等要素,进行详尽的阐释,以揭示作品主题,为文学批评服务。在小学课程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与文学批评的文本细读不同,它的目的和宗旨应当锁定在阅读教学。在这一语境下,文本细读的主体是小学生,小学生是文本细读的实践者、调节者和创造者,所以研究和把握小学生“细读”时的心理活动,对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生文本细读的心理过程

什么是小学生文本细读的心理过程?这是心理学中相当重要而又意见纷呈的问题。从现代学习控制论的基本原理来看,行为主义、结构主义、实用主义三种学习观所强调的学习过程,正好是其文本细读反馈环路的不同组成部分。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在效应器(R)和感受器(S)之间引起了行为变化,即R-S;结构主义――强调刺激由感受器传输给脑神经(O),从而形成认知结构,即S-O;实用主义――强调心理活动对适应刺激时所引起的效应器官的机能活动,即O-R。如果把这三者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反馈环路。

较清晰较具体的小学生文本细读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知识刺激阶段、思维操作阶段、言语表达三个阶段,刚好形成一个学习反馈控制环路。其中,后两个阶段的主体是学生,第一个阶段则主要由外部环境给予提示和控制。当内外和谐一致时,便体现出小学生文本细读的心理过程:1. 感官的知识刺激(听、读、看);2. 大脑思维操作(加工、处理、贮存信息),发出言语指令,将获取的信息转化为机能活动(说或写);3. 反馈到所接受的学习目标,检出偏差、纠正偏差,达到和原来的学习目标一致。

二、基于细读心理,优化教学设计

1. 知识刺激阶段――目的、兴趣占先机。

小学生文本细读心理过程的知识刺激阶段又叫“信息输入阶段”。指在细读文本之前,先确定知识刺激点,即确定明晰的细读目的,然后围绕细读目的,补充相关知识,形成认知前提,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情感前提。形成认知前提和情感前提的这一行为又称“前置性反馈”,整个“前置性反馈”的过程便是知识刺激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提供具体明晰的细读目的,补充与文本契合的相关材料,激发学生细读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细读目的的引领下,以兴趣为内驱力,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细读文本前抢占先机。例如,窦桂梅老师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伊始,就以“看到课题时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引发学生畅所欲言,学生纷纷表达对圆明园毁灭的惋惜之后,窦老师顺势引导学生带着“圆明园被毁灭了,毁灭的究竟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又是什么呢?”的思考走进课文学习。明确的细读目的,激发了学生走进文本和细读文本的极大的兴趣。

2. 思维操作阶段――圈画评点不可少。

小学生文本细读心理活动的思维操作阶段又叫“信息编码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小学生根据细读目的进行阅读。在阅读理解中,有运用旧知识、旧方法,有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在新旧知识和方法的相互碰撞中,使小学生的知识和方法得以同化顺应,能力和情感都得到了发展。这个阶段内隐的心理活动要求小学生必须在强烈的目标意识下,使思维活动紧紧围绕学习目的展开。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运用圈、画、评、点等有形的阅读方式阅读,使学生的内隐心理活动留下可供观察的思维痕迹。例如,张祖庆老师执教《金钱的魔力》,在进行到第二板块――聚焦托德的“笑”,要求学生默读第六自然段,拿起笔圈圈画画,想一想这个片段中哪些文字具有漫画风格;也可以在关键词边写一两句批注,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再如,盛新凤老师执教《跨越百年的美丽》,在教学的第三个环节“实验室里的居里夫人”时,先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自己做好的批注,然后向学生提出,默读课文中相关段落,思考文中写到居里夫人几个疲倦的原因,并像老师一样做好批注。

正是这样指向细读目标的圈画批注,引发了学生具有思维价值的交流。同时教师或同学在“细读”过程中提供的反馈信息,也可以成为调节“细读”活动的重要依据,使文本细读活动始终指向于目标。

3. 言语表达阶段――说写讲练共徘徊。

小学生文本细读心理活动的言语表达阶段又叫“信息输出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要通过“细读”进一步推进学生做出相应的言语反应,以促进小学生的思维操作活动,把内隐的思维活动变换为可观察的言语行为,最终达到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终极目标。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地说(讨论、回答问题)、读(各种方式的读)、写(做练习、写模仿文),通过观察学生外显的言语行为,判断学生内隐的思维活动,并把学生的言语行为同细读目的相对照,及时调整、纠正或补偿教学行为,使之不偏离细读目的。

例如,王崧舟老师执教《与象共舞》,在该课结尾处以角色互换的方式引导学生用朗读对文本进行了精彩的演绎:第一轮,王老师出示课文人象共舞的段落,要求学生把文本中的“观众”“人群”换成“我们”,引导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很快进入情境,读出了此时观众陶醉其间的场景。紧接着,王老师再要求学生把文本中的“象群”换成“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此时更加兴趣盎然,许多学生边读边模仿大象跳舞的动作,课堂气氛高涨,连听课的教师也沉醉其间。正是王老师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高超的导读技术,让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深刻体会到人象合一,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同时也内化了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再如,曹爱卫老师执教《找春天》最后板块时,出示了一组春天特有的景物图片:春雨沙沙,小鸟叽叽喳喳,桃花朵朵,柳枝飘扬。向学生提出:“小朋友,春天这个害羞的小姑娘还会躲在哪里?你能学着课文的样子写一写吗?”随着曹老师的这一问,小朋友在之前的学习铺垫下,轻松动笔,写出了不少精彩的句子……

纵观名师们的经典课例,可以看到名师们用他(她)们精心的教学设计、高超的教学艺术,为我们呈现一道道精彩的课堂风景线,而这些设计无一不是暗合了小学生文本细读的心理过程。

文本细读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遵循其心理规律,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丰富知识,掌握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麦顶小学金源浦下分校?摇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