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注阅读 提升写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需要通过听、说、读、写、译的训练才能系统地掌握这门语言,英语学习与测评也大都是围绕听、说、读、写、译来展开的。在英语学习中,读和写是两个重要环节。通过阅读能积累大量英语语言素材,提高英语知识水平,再通过写作将学生积累的语言素材应用到实际写作中。
阅读是英语学习的重点,它是检测英语学习者综合英语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阅读,能检测学习者的词汇量,对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从而能寻找到主题句,捕捉到文章的重要信息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对事物的看法及观点。通过阅读可以获取信息、了解不同文化、学习各种知识、完成各自领域要完成的任务。可见,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一、阅读是单词记忆和句子学习的最好场所
通过阅读大量的英语文章,我们可以不断巩固所学单词,还可以不断扩大我们的词汇量。我们阅读英文是把理解的单位由词扩大到句子甚至段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见到的单词有了一定的环境,不至于孤立记忆。我们对单词的理解就会更饱满、更地道,印象也会更深刻。同时,每篇文章中有很多句型、结构,这为我们学习英语句子提供了大量的语言素材。
二、阅读可以加深对语法知识的理解
语法在英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法系统,语法的实质就是句内词与词以及各个部分之间清晰、严密的逻辑关系。所以,如果看不清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含义。在阅读过程中,领悟语法知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使头脑中形成具体的英语语法知识形象,为写作中正确使用这些语法知识创造了条件。
三、阅读可以培养英语语感
语感是学习者通过一定量的接触对目标语言产生的一种敏锐性直觉,是人们对语言的一种丰富的感受能力。语感是在不断的阅读中逐步形成的。要获得语感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途径是阅读。阅读可以加强学生英语语感,培养英语思维方式,对英语写作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阅读中,学生不断地与英语接触,充分感受原汁原味的词汇、句子,反复研读、背诵,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对英语的知觉认知,从而形成一定的英语语感。
众所周知,读写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如何让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自然链接,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读后活动是变被动为主动的最佳方式,是读与写结合的最好体现。可以指导学生在提炼篇章结构的基础上,着手写作实践,达到阅读教学与写作的有机整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操作:
1.读后复述
阅读后,可以利用口语或写作的方式,复述学过的阅读文本的大意。这样不仅能检验学生理解文本的程度,也可以立即使用学过的词汇、句型,强化阅读成效。七年级上册Unit 2 Let’s play sports的Reading最后,要求学生retell the information about Li Hua,给出 Name,Age,Club,Looks,Comes from,Lives in,hobbies,Dream等关键信息,让学生复述文本,同时要求注意第三人称单数动词的正确表述。
2.读后改写
指导学生以阅读文本为依托,筛选或改编获取的语言信息,转换文本的某一方面,如文体、人称转变、情境或人物等,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实践。如学习牛津版七年级上册Unit 4 Food and lifestyle时,可以让学生用第三人称改写短文,还可以在复述Daniel和Kitty饮食习惯的基础上,介绍自己的一日三餐,如:I eat lots of healthy food. For breakfast...;For lunch...;For dinner...;Between meals...这样的写作练习对学生来说,就不再是无从下笔了。
3.读后仿写
阅读后仿写主要是模仿阅读文章的语篇类型及其文章结构进行写作。通过仿写,使知识在模仿中不断迁移,在迁移中不断突破。初中教材中,有很多话题都可以供学生仿写。如牛津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4 School life的阅读可帮助学生简单仿写自己的学校生活,九年级上册Unit 1 Main Task A formal recommendation可仿写一封信给老师推荐自己的同学当选班长。
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读是基础、是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阅读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本的语言进行感知、理解、欣赏、评价,更应注重文本内部各项训练项目之间的链接。引领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加工、整合,增强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意识,读写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
参考文献:
黄梅.借阅读之风,行写作之箭:浅谈阅读课上对写作教学的关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