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42-02

所谓的“问题解决”,就是学生在新的情景状态下,以积极探索的态度,综合运用已具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来自数学课或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新问题的学习活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应使

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获

得发展”。因此,我认为“问题解决”学习应该处于小学数学学习的

中心地位。生动活泼的、思考性的现实的“问题解决”学习应该处于小学数学学习的中心地位。生动活泼的、思考性的现实的“问题解决”活动应该成为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基于此,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现回顾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问题意识

在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往往是对知识结构表面上的、粗浅的认识的结果,有时是与教学意图相背的甚至是对知识的错误的理解。此时,教师要根据数学思维的问题性这一特点,抓住学生认知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矛盾,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引发思维活动,在思想上产生疑问,从而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我们通常要注意把握“问题解决”中问题情境中的几个特性:

1.现实性和趣叶性:数学问题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选取,把具体情景数学化,进而再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问题的距离,真正引起学生探求的愿望。

2.挑战性和思考性:学生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应该具有挑战性。教师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供出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但又必须“跳一跳”才有可能够到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三步应用题》时,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三年级同学去春游,其中三年级一班有22个同学想划船,公园里有大、小两种船,一条大船能坐8人,一条小船能坐3人。要使他们能同时坐上船,要几条大船工和几条小船?你有什么租船的方案。学生出现了四种各有理由的方案:⑴2条大船2条小船,理由:人数正好;⑵1条大船6条小船,理由:加上老师;⑶3条大船,理由:最省钱;⑷8条小船,理由:游览方便。这样具有挑战性的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方法、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和有效方法。

3.开放性和实践性:新课程要求创设具有开放性的教学情境,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教师又要善于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我们可以打破教材,完全放手,引导学生把圆转化为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学生经过思考转化,便会有不同的想法:有的把圆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有的把圆割拼成一个近似的正方形,有的把圆割成一个近似等腰三角形,有的把圆割拼成一个近似的等腰梯形,有的把圆割拼成两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并分别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在自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了知识的根源,经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真正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二、获取有效信息,提炼研究问题

现在的教材,大多能借助学生身边丰富解决问题的资源,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提供了较真实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面对如此繁杂的信息资源,在教学时,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这一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发现的信息,并随时进行评价。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评价,学生自己就能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时,可先请学生说出在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例如:谁收集得最多?谁收集得最少?他们组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这些问题中你认为哪个问题提得最好?为什么?经过大家的分析,确定“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为要研究的问题。这样设计学生不但能使学生向着问题解决的目标努力探索,其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转化问题的数学基本素质,均得到良好的运用和培养。

三、教给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策略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一些比较完整的解决问题过程和常用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去感悟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寻求有效策略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较常采用的解决方法有:

转化:将研究问题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熟悉的、简单的、基本的研究问题。

类比:将生疏的问题和熟知的问题进行比较,对生疏的问题作出猜想,并由此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或结论。

猜测与验证:在“问题解决”时,可以进行大胆猜测,再验证得出较正确的推测,形成解题的有效策略。

作图:包括线段图和实特简图。

举例:通过基于熟悉的具体事实上举例,可使思路更清晰。

情境: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用人或物模拟问题的具体情境,使之变得生动具体,便于理解。

延伸:对问题作进一点的思考,使结论更一般化。

四、反思学习过程,进行总结评价

反思不仅能让巩固课堂知识,提炼出学法,也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丰富,更加全面,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认知能力。因此,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我们应当让学生在课堂活动时,在阶段活动后形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习惯。如在课堂活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和评价:

1.在特定的情景和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

2.为解决问题,收集整理的有关信息和资料;

3.制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

4.呈现的活动报告或数学小论文;

5.对问题解决的反思与轿正。

五、实践运用,拓展训练

学生在小学学习数学,不仅要弄清课堂所提的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知识如何运用课堂所想的问题,所学的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处理有关的问题,使所学的知识成为与生活和社会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践性的问题。

譬如在单元学习后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实践活动:“五一”节时,请学生设计出行计划。学生可自行分工,查询、记录、设计行程、计算数据等。这样的一个实践活动,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形成解决方案的能力,运用各种途径获得所必需的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的能力及互相协作的品质。

总之,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效问题的提炼、解决策略的形成、总结评价的实施、实践训练的拓展,这五个环节构成了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主体,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不断完善,使之更具指导意义,提高小学数学的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