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温柔之乡”话塘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温柔之乡”话塘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塘河古镇,地处“渝、川、黔原生态金三角”北部边缘,位于江津风景名胜区黑石山――滚子坪境内,全镇绿地覆盖率高达65%,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于同海拔地域,水源大多穿流于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泉水经过树木和竹子的蒸发过滤,水质纯净,每年多达数亿立方米的纯净水源流经古镇,衍生出了这片罕见的洁水之乡。塘河人骄傲地说:我们吃的是竹根水!

塘河宛如一条丝带围绕着古镇,古镇也因塘河而得名。塘河两岸楠木茂密,翠竹依依,河雾袅袅,绿水悠悠,犹如浮沉在碧水白云和翠竹间神奇的蓬莱仙岛,风光旖旎,钟灵毓秀。

站在饭馆街沿眺望,可听到悠远的古韵、清脆的号子,悠扬的渔歌和回荡在薄雾中洗衣女敲打衣服的声音。塘河渔舟摇晃,渔家在河中撒网、捕鱼,静静地守候着。

古镇存有明清古建筑群近4万平方米,主要分布为塘河古街区、石龙门庄园、廷重祠三大部分。

穿过现代化的仿古新街,就进入塘河古街区。明清时期,塘河的水运比较发达,逐渐形成了船帮,船帮为了自身的发展,最初兴建了几间房子和简陋的旱码头。随着古街区的相继扩建,面积逐渐扩大,加上特殊的地理环境,这里逐渐成了比邻地区的物资集散地。

在古镇重重叠叠的房宇间,几栋巴渝罕见的徽派风格建筑间插其中,让人称奇叫绝。建造于明代的王爷庙,至今还保存着原貌。正殿和戏楼均为飞檐画璧,戏楼台额上犹存的松、竹、梅和篆楷文字更显当年绰约风姿。

古镇街道依山而建,从河畔码头起呈阶梯状蜿蜒上扬。沿街明清时代的建筑或青砖黛瓦、或穿斗夹壁,奇檐斗拱、雕梁画栋,错落有致、自然和谐,极富韵味美。约长600米的主街连接着横街子、庙巷子和半边街,由三道石寨门把持着,这三道石寨门是东水门、北门和西门,当地居民把它们叫做“闸门”。古街和寨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半城堡性古镇。以前,寨门日开夜闭,一到晚上就把三道“闸门”关上,防止土匪进入抢劫,从而使古街成为安全的要塞型古街区,这在我国的边贸集镇中是十分罕见的。这三道石寨门保存至今基本完好。

温柔、古意的塘河,成为不可多得的影视拍摄基地和摄影创作基地,《红色记忆》《潮起两江》《黄炎培》《江姐》等多部影视剧都在此拍摄。小镇上的百姓很多都当过临时演员,和他们一聊,他们就笑得合不拢嘴。“茂盛米行”“新华日报”“梅子酒”等拍电影时挂上的招牌,还留在一些民居门上,为老街更添一分古朴。

塘河古镇是重庆市首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千百年来,古镇形成了独特而厚重的民俗民风。每逢佳节,赶庙会、唱大戏,热热闹闹。蓑衣斗笠店、街边刺绣房、竹编竹席屋、火红的铁匠铺、守旧的茶房酒馆,比比皆是。川剧座唱、石刻技艺,结婚坐花轿,塘河放竹排,渔舟荡悠悠。

塘河婚俗其场面宏大、气氛热烈,延续了数百年并流传至今,今天的塘河人结婚都爱坐花轿。古镇目前仍有60多个花轿,最老的已逾600年历史。在重庆市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塘河花轿就名列全市62项市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塘河是中国著名孝文化之乡。塘河岸边的河油榨就是中国民间故事二十四孝中“安安送米”的发源地。传说东汉末年,德阳孝泉人姜诗(曾任泸州县令)与庞先春结婚生下姜石泉,取小名安安。后来,因生活困难,婆婆逼着姜诗一纸休书,把庞三春撵出家门。小安安得知母亲被休,痛哭流涕,朝思暮想。觉得妈妈孤身一人,生活清苦,使决定给妈妈送米去。小安安每次带米上学都要抓把米放在土地庙中存着,然后找时间给母亲送去,但其母疑为安安偷米,多有责怪,安安讲明情由,母子抱头痛哭。后来,安安刻苦读书,终于得中朝廷状元,一家和好如初,团圆美满。至今,塘河边还有一块大石盘,据当地百姓说,这就是当年姜安安插状元旗之石座。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盛况,不光隐藏在坡的诗词中,也同样出现在古镇的端午龙舟赛中。每到这时,塘河上就漂起了许多许愿灯,老街上更是粽子云集,用细粽叶编织而成的“工艺粽”小巧精致,绿豆馅的“吊挂粽”实惠美味,都是老街的热销美食。端午节龙舟,在塘河长盛不衰,延绵了数百年,如今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特色更加鲜明,成为了川渝两地文化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