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中学计算机教学的创新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中学计算机教学的创新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天,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在于创新。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使社会处于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并不断进步。那么,要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就须实施创新性素质教育。

中学计算机教学,为中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空间,由于计算机本身已发展到多媒体化、辅助教学和人工智能化阶段,特别在满足学生个别需要、接受学生信息、评定回答、提供反馈、调控教学系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方面比中学其它学科优越性更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对于以往中学生计算机课,大多还停留在讲多少练多少的层次上,这是不足的,能否教好年青一代的计算机水平直接影响未来人才的质素。虽然由于各校微机的软、硬配置具有差异性,但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多年的教学摸索,特别是认真研究和学习教育部课程改革得理念和要求后,如何把创新性素质教育渗透于中学计算机教学中,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堂上注意运用创新性素质教育的方法,使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准确地、快速地掌握更多系统知识,我摸索出“举一系群”法。“举”,为“提出”;“系”为“联系”。即提出一个例子或整体的一个方面可以联系一连串相关知识,乃至一个庞大的知识群。例如:讲授PowerPoint2003时,引用Word2003或Excel2003与之比较,这样学生很容易接受,再引申为整个Office2003系统,这样使学生对这一大套软件更认识。按照一定的规律,举一系群。能把零碎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正是在求知欲最强、兴味正浓时获取了理性的知识,并能迅速记忆下来,久而不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延伸,而且在应用当中,不知觉地提高了发散思维能力,增强了创新力。当然,创新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通过努力摸索就有体会,这里只略作举例。

2 以实践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学生的思维主要与学习的内容与兴趣有关。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趣味性来适当地代替教师从事教学活动,使学习活动的强制性变得弱一点,使学习内容更丰富些,从而使学生爱学习,锻炼思维,提高创新性。计算机学科教学,它正是一个捷径,它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特点是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把提高学生的技能、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如对操作时的姿势、位置,对微机的维护、保养等知识的耐心讲解和示范,使学生首先掌握一种微机操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在此基础上着重培养他们用微机这个工具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由单元化能力转化为多元化能力,实现能力的迁移。如在学完Excel2003后,教师要认真设计一些作业,如让学生设计表格输入家属、朋友的电话、住址等数据,通过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检索、排序自己建立的通讯录,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分享掌握excel知识带来的方便和亲自动手操作的喜乐。利用中学生喜爱游戏这一基本活动特点,通过自己创设一个寓教寓乐的软件环境,让他担任某个计算机角色,从而认真地完成角色的职能和任务,即有创新完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课题,使其创新性思维得到锻炼与发展。

3 加强学生对创新性学习的培养

所谓创新性学习,即指学习的创新性要求,又指有创新性的学习方法。我们要想办法让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创新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创新性的人才。为使学生能达到创新性学习的目的,在中学计算机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选择:

3.1 学习的内容要结合教材,选择适用性强,可操作性强、新颖的计算机教程和软件,而且能够形成学生适应创新要求的知识结构。

3.2 注意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提问,不管是否合理,均应持鼓励、肯定的态度,即使教师不要回答,也要表示欣赏。

3.3 引导学生课余学习有关计算机知识,重视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独创性,鼓励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多解化。

3.4 向学生及时介绍一些计算机界最新动态和提供创新性楷模人物,从而启发其见贤思齐的心理作用。

3.5 提倡组建计算机课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学习课程以外的知识(或更高层次的知识)。

3.6 在中学计算机测评中,要增加一些无固定答案的题目,让学生开展发散性思维。

综上所述,大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能经常运用创新性思维,能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主动实践受到了良好的效果。不过,在实际教学中,是引导学生常规性思维还是创新性的发散性思维,取决于问题的情景需要,并非教材的节节、课课;这些方法只有因教材、因人、因问题的情景需要而灵活运用一种或同时运用几种,效果才能更佳。我认为只要在平时的计算机教学乃至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多探索实践、多进行创新性的素质教育,就不难培养和造就出大批的适应现代化需要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