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临床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临床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因中风而死亡的人数多达510万,居各病因死亡率第二位。其致残率高,存活患者也大都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巨大的痛苦。

中风又名“卒中”,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半身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因起病急骤而又风证多端与自然界中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名中风,又根据主证不同而分中经络和中脏腑,如病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鼻鼾、半身不遂,继续出现各种颓败症状,甚至转归死亡者,多为中脏腑,如病人不经昏仆而突发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半身不遂,或手足麻木者多为中经络。

中风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中西医各有所长,应取其优而防治,方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减少了病人痛苦与残疾。

从现代医学讲,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吸烟、饮酒等都是脑中风的发病原因,肠溶阿司匹林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经过大样本、多中心随机试验被证实有效,但中医更强调天天防治,整体观念,饮食情志等对人体的影响,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定最好的预防措施。是药三分毒,且药对胃肠道有反应,且有引起胃肠道出血的危险等。我们提倡调节病人的血压、血脂、血糖,并使之经常保持正常,达到中风预防的最佳效果。但在使用阿司匹林口服预防缺血性中风时,要注意胃肠道、血小板的变化,灵活给药,更要注意病人的气血阴阳,针对病人的“风、火、痰、瘀”等病因,辨证施治,并配合太极拳保健操等适合老年人的体育运动,使之阴平阳秘。

中西医结合积极抢救治疗

随着头颅CT、核磁共振的普及,脑梗死、脑出血的诊断已能明确,我们改变中医不治急症的观念,坚持中西医结合,取得较好的效果。

对于昏迷病人,醒神开窍、恢复病人神志为当务之急。随着中药针剂的广泛应用,中药占有重要地位,清开灵注射液、麝香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的静脉注射,在临床取得较好的效果。并能使病人早日恢复神志。

对于缺血性中风,尤其是日渐增多的腔隙性脑梗死,中药制剂能够活血化瘀通络,如葛根素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和丹参提取物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在临床上均取得较好效果。

对于传统的抢救药品,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云南白药等药物,采用不同的给药途径,如病人无法吞咽或神志不清或抽搐,尽早采用鼻饲,从鼻饲管将药物注入病人胃中,并坚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如紫雪丹溶于水中再注入胃管,止痉效果好,对于高热不退的病人,采用中药煎剂灌肠亦有好的效果。

根据中风的病变过程,应进行系统化治疗。在中风急性期,以醒神开窍、活血化瘀为主。积极控制脑水肿,并对缺血性中风开展溶栓治疗,应用尿激酶、甘露醇、甘油果糖、醒脑静、血栓通等药物。而且,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应立即开展针灸治疗。在中风恢复期,以调理气血、通经活络为原则,开展包括针灸、康复、中药及心理方面的综合治疗,以全面改善患者的运动、语言及认识功能。在中风后遗症期,以滋补肝肾、调和阴阳为主,强调控制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在注重培养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帮助病人早日回归社会的同时,预防中风的再次发病。

治疗的时机对于疗效至关重要。在中风早期和超早期对症应用脱水剂、溶栓剂及脑保护剂的基础上,应尽早开始针灸治疗。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可改善脑血流量,减轻脑水肿,促进受损神经功能的康复。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经头穴针刺治疗,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针刺5~10分钟后,瘫痪肢体肌力可提高1~2级以上,这被称为针刺的“即刻效应”。若进行连续、系统的针灸治疗,针刺效应会不断累加,使疗效稳定提高。

康复治疗中西并重,尤其重视针灸推拿理疗

中风的高致残率引起了对中风康复治疗的重视,中风的康复治疗目的在于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使之早日回归家庭,重返社会。中医药在中风康复治疗中显示了独特的作用和疗效,尤其是缺血性中风患者,坚持早期康复,只要病情稳定,尽早配合针炙推拿治疗,对于肢体瘫痪,大便失禁的病人,配合针灸治疗,对病人的恢复很有帮助。

患者出院时如能对其康复与保健指导,则往往可以预防或减少复发。首先,慎起居,避免劳累过度,养成起居有时,劳逸结合的习惯,再者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饮酒过度,忌食辛辣之食品,饮食宜营养清淡之品,并且还要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稳定情绪,避免过激、过躁、过喜、过忧,可促进身心健康而免复发。

讨 论

中风是以局部脑血液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组脑血管病,病变呈急性或亚急性。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纵酒等原因,以致阴阳失调、脏腑失衡、气血逆乱。中风的病机复杂,病情多变。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中络、中经、中脏、中腑四个类型。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在临床多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其中,缺血性中风主要见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等;而出血性中风常见于高血压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孙氏指出:目前,医生大都比较重视中风急性期运动功能的恢复,而常忽视中风病人心理问题及智能障碍的存在。据资料统计,抑郁症已成为中风后主要且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占中风患者的1/3,在这一群体中,又有75%的患者因多种原因被漏诊。其中临床医生及患者家属对精神疾病的忽视及认知不足是其主要原因。抑郁症干扰和阻碍了中风病人的康复,增加了患者的住院天数和经济负担,给病人及家属带来了更大的痛苦,也增加了患者再次中风的危险。孙氏发现应用药物、针灸配合心理及康复等综合治疗,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通过中西药物、针灸、心理等综合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降低就医成本,提高疗效,比单纯的西医治疗有明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