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竹玉千载风骨高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竹玉千载风骨高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竹是东方美的象征。对竹的观赏和品味并使之成为一门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有着美好的寓意。自古就是文人、艺术家创作的常青题材之一。出现在玉雕上最早的竹子题材是在宋代,从此以后以竹为题材的作品便不绝于世,各代都有精品出现。

竹子题材始见于宋代

玉雕最早作为祭器、礼器(如:琮、壁、圭、璜、辟邪等),象征着权利和地位。也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天地的敬畏与崇拜。经过了唐、宋两代,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玉器不再是神秘、崇高的礼器,而是融入了一些生活元素,成为日常生活的点缀,进入到富贵人家。松、竹、梅被称作“岁寒三友”。宋代以后图画、瓷器图案中多见此类纹饰,玉雕作品中也逐渐出现了以此纹饰为图案的作品。

坡曾诗:“凤泉两相乐,松竹三益友。”又如文与可画梅、竹、石题:“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友。”竹、松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之称。由此可见古人对“岁寒三友”推崇备至。竹叶常青。象征青春永驻,年轻。春天竹子潇洒挺拔、清丽俊逸,翩翩君子风度。竹子空心,象征谦虚。品格虚心能自持,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凌云有意、强项风雪、偃而犹起,竹节必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风亮节;品德高尚不俗,生而有节,视为气节的象征,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

唐张九龄咏竹,称“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和黄门卢侍郎咏竹》)。淡泊、清高、正直,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元杨载《题墨竹》:

“风味既淡泊,颜色不斌媚。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历代文人吟诗喻其为“虚心向上,风度潇洒”的君子,具有高雅脱俗之含意。

竹子出现在玉雕作品上之后,又被赋予了平安、富贵等美好寓意。如平安竹、富贵竹、竹报平安,寓蓬勃向上,志高万丈,步步高升,竹子与蝙蝠放在一起就是“祝福”。又如本固枝荣,《诗小雅斯干》中云:“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比喻竹子的根本坚固,松树的枝叶茂盛,四季长青。《左传・文公七年》:

“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故后人祝贺亲友的事业发达,开业大吉,常题本固枝荣。莲花盘根错节,枝叶,花茂盛,寓意本固枝荣。纹饰即以此为内容构成,寓意根基坚实,事业兴盛。

在以竹为题材的玉雕作品上。历代创作者或寥寥数笔勾勒出几片竹叶衬托整件作品的画面,更多的是将变形的竹节运用到创作上,雕刻出各种形式的用品。

竹筒杯展现东方之美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的一件竹筒形螭虎纹玉杯是竹筒形玉杯的代表之作。玉杯高15厘米,系选用上等青玉琢制,玉材局部有隐隐约约的褐斑,这本是瑕疵,但其在器外壁自然舒展的延伸,犹如有意剔留的竹青,匠师慧眼独识,化瑕斑为神奇。弄拙成巧,使之变得更加珍贵。

玉杯为扁圆的三节竹筒形,竹节中间掏膛为杯,体向一侧微微弧弯,线条流畅,富有美感,杯底一节作闭口状。并琢有竹根部的圆圈纹。极有情趣。竹节间的圆圈凸弦纹和生机蓬勃和竹枝和竹叶,更是一着神笔,将整个玉杯刻活。竹叶下一只顽皮的螭虎(似龙如虎)正沿着杯壁向上匍爬,从它上探的头颅,胀紧的四肢骨肉和倾力卷曲的尾巴来看。似乎已使尽全身气力。表现出一副想趁主人离开之时,偷品杯中佳茗的憨态。杯把的处理,匠师也费了一番心机,被毛竹紧紧掩住的梅花。好像经不起春天的诱惑,破竹而出,紧紧依附在竹筒上,与竹筒珠联壁合,融为一体。

《竹品》展现君子高风亮节

当代玉雕中也不乏竹子题材的精品,但多是祝福、竹报平安等传统题材,有新意者不多,但是这件由青年玉雕艺术家李东创作的《竹品》玉牌不落俗套,实为其中精品。

作品选用满皮和田白玉籽料精心设计,外形为一册经籍。正背两面在参考了大量郑板桥诗书画的基础上,经过大胆的提炼加工,以玉雕的特有语言,在竹子的衬托下,在展现郑板桥诗书画风貌的同时,着重刻画出郑板桥的风骨高洁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爱竹,他赏竹、画竹、咏竹。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喜欢郑板桥,在很大程度上是喜欢他的竹画、竹诗,乃至竹一样的品格。他借竹抒情,托竹言志,留下了许多广为传诵的咏竹名篇。“衙宅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忧民之心,尽瘁之意依依可见。“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这些诗中之兰竹,有品格,有气节,这是郑板桥推崇的人格境界,也是他人格的写照。他一生只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这正好与他倔强不驯的性格相合。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很简单,但构思布局却十分巧妙,用墨的浓淡衬出立体感。竹叶兰叶都是一笔勾成,虽只有黑色一种,但能让人感到兰竹的勃勃生气。

作品刻画郑板桥屹立风中,布衣麻鞋,左手轻抚寿石,右手漫摇折扇,头微扬而不倨傲,目微闭似有所思。稀疏的发辨随风飞扬。身前几叶幽兰摇曳,身后一杆老竹挺立。石多且寿,竹中空外直且有节,意为虚心多实。坚韧不拔,超凡脱俗的郑板桥的形象生动传神、跃然而出。

作品背面满皮留白,上部以阳文镌刻集郑板桥“竹品”二字,郑板桥一生爱竹,在品竹中领悟竹品,以竹品修身,不但造就了他在画竹、写竹、吟竹的艺术上的成就,而且成就了他如竹品一般的风骨高洁的人品。下部以阴文镌刻郑板桥题书斋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上联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比如画兰竹易流于枝蔓,应删繁就简。使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没有细枝密叶。下联主张要“自出手眼,自树脊骨”,不可赶浪头、趋风气,必须自辟新路,似二月花,一花引来百花开。生机勃勃。也就是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格调。周围饰以云气,升腾弥漫充盈天地。云气上升中幻化为写意的苍松,显其神而不见其形。中间显露几杆翠竹,挺拔清秀。松竹品格历来为人所推崇,作品中松虚竹实,二者虚实结合,以切合作品的主题――通过品竹以修竹品。

整件作品构思缜密,虚实动静相结合:松写意、竹写实,石实在、竹虚心,脚下幽兰、身后竹叶以及郑板桥的发辫随风起舞,郑板桥屹立风中须发飞扬、仰首闭目冥思入定,动静结合,形成强烈反差。更彰显郑板桥的风骨。同时书法镌刻也是通过阳文和阴文的结合而成。作品上下正背两面以气韵相贯通,彰显竹品之高洁,使正气充盈于天地之间。

郑板桥虽然有大量诗书画作品传世,但终其一生未有著作付梓,作者出于对其人品格的仰慕和尊崇。以书籍作为作品的外形,兼有颂扬其著述等身,名标青史之意,用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特殊地位的高洁神圣的白玉为载体,在展现郑板桥诗书画成就的基础上,用情感和激情雕琢出作者心目中郑板桥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