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芦笋达人:成事路上,执着初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芦笋达人:成事路上,执着初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寒山冰雪三,伏于深处扎新根。楚天云雨第一雷,便是芦笋破土声。”芦笋,食药同源之物,既可制成清香脆嫩、鲜美爽口之佳肴,如北宋大文豪欧阳修笔下“荻笋鲥鱼方有味,恨无佳客共杯盘”中的芦笋炖鲥鱼;又有“久服不仅能轻身,还有益气延年”(载自《神农本草》)之功效,富含大量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于清热生津、清肺解毒、降低血压、软化血管、防止癌细胞扩散等皆有疗效,被列为“上品之上”,也由此芦笋有着“蔬菜之王”的名头。

众多美誉傍身的芦笋对温度有着极强的适应性,在亚寒带至亚热带均能栽培,但在我国种植较为稀少。而麻城市王集鸿发芦笋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红旗,名副其实的芦笋达人,明察这一实情,抓住这一契机,掀起了湖北省芦笋种植的开端,迄今为止,合作社在芦笋种植、销售、贮运的产业链上已走过了6个年头。

从关注到引领,

举村之力受市场青睐

2000年之前,王红旗曾在白沙洲大市场从事商行生意,当时即发现芦笋比多类蔬菜价值高。而后基于多种因素,2001年王红旗索性回乡亲自种起了芦笋,10年后的2011年他又带动村内12个芦笋种植户共同成立了麻城市王集鸿发芦笋专业合作社,一股脑地投入到了芦笋产业的发展当中。

芦笋,因其多年生性状而与其他蔬菜种植大有不同,技术要求较高、劳力强度要求较弱;其经一次性播种育苗后,可连续采笋12~15年,在前2年较大种植投入后生产效益就逐渐显现,第3年667 m2产量便可达1 000~1 500 kg,按市情667 m2可收入10 000~12 000元。在这样可观的市场效益推动及低强度劳力需求的促使下,合作社通过6年时间的开垦荒地、流转土地,目前芦笋种植面积达42.8 hm2,其中76户社员的种植面积为17.6 hm2,107户非社员的种植面积为25.2 hm2。

关于社员,合作社采取入社收费、产品包销、年底分红等制度,土地统一流转于合作社,但有自营和租赁2种模式可供选择。在模式分配下,社员自营面积达15.5 hm2,另2.1 hm2以500元/667 m2的价格租借于合作社,合作社再安排劳力进行田间管理。但在品种、农资、技术等方面,合作社对社员与非社员都进行统一义务供应与指导,形成了标准化的生产,保证了产品的整齐度,最终达成了统一销售。

通过北京专业种子公司的推介,合作社引进的是美国的芦笋品种,该品种凭借产量高、品质优、口感好、颜色正等优势成为了合作社的主打品种,加之合作社从北京科研所聘请的2位专家一年4次的专业技术指导,以及统一的标准化集约生产,更促使这主打品种的优秀性状得以充分展现,由此合作社所产芦笋获得了市场的强势认可与青睐,一经上市就全数尽销,批发价普遍达到12~14元/kg,最高价甚至达24元/kg,销往武汉、合肥、南京、长沙等大型批发市场及商超,目前正筹划开拓深圳、北京等目标市场。

从露天到大棚,

卓有成效却囿于资金

现代蔬菜业的发展催生了大棚栽培模式,其在提高蔬菜产量、品质、效益、抵御风险能力等方面都是露天种植模式无法相比的,一直都以创新发展、先人一步为创业宗旨的鸿发合作社对此自是跃跃欲试,而合作社理事长王红旗更是作出表率,以自家0.67 hm2地为首发示范点,在2015年展开了芦笋大棚栽培的生产试验。

收获期过后,在与露地种植的两相对比中,芦笋大棚栽培的效益着实显著。产量方面,较露地翻1.5~2.0番;产值方面,667 m2达25 000元~30 000元,而露地仅8 000元;防病方面,因大棚的避雨效果,大幅降低了芦笋最主要的病害――茎枯病;成本方面,由于茎枯病得到有效控制,杀菌剂相应大量减少使用,节约不少费用;劳力方面,用工更加明晰、管理更加方便;时间方面,大棚栽培的芦笋可实现春提早、秋延后技术,采收期由原先的4~5个月延长至8~9个月,每年2~12月皆可采收。

在2种模式的生产收益对比下,大棚栽培模式的优越性不言而喻,触发了合作社变露天为大棚种植的心思,然而大棚搭建的高昂费用却成了合作社往前跨越一步的挡路石,也成为王红旗心上最为愁苦的事情。为解决资金问题,王红旗找过有关部门,也咨询过相关银行的扶贫惠农贷,结果却收效甚微,最终只贷到20万元,王红旗只得将自己的钱尽数掏出,才勉强扶助了4户社员在2016年推广了

2.33 hm2大棚种植。

眼望着大伙都想一朝露地改大棚的期盼,合作社囿于成本问题却只得放缓速度,目前正计划以合作社名义争取贷款,为社员支付大棚费用,利息也由合作社贴补,农户3年之内将成本还清即可。尽管发展速度深受资金限制而颇为无奈,但王红旗对合作社日后芦笋大棚种植的前景依然坚定如初。

从生产到加工,

创新之举但限于人才

做大做强芦笋产业,是王红旗发展芦笋种植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这也注定了他的“野心”远不止于种植环节,将业务范围拓展至芦笋产品的加工领域,既是他实现产业化战略中重要的一步,也成为了他于湖北省内开先河的创新之举。

为在这片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大展一番身手,王红旗前期做足了准备工作,前往河北、江苏各地调研,考察芦笋加工农产品的生产概况与市场潜力。在多番观摩与取经之后,王红旗于2016年9月联合其他7个股东,发起成立了“麻城市正旺芦笋食品有限公司”,并试点股份制发展体制,吸纳民间资本运作,争取支农资金的扶持。

目前公司已引进面条机、榨汁机、烘干机及仓储、冷冻、烤房等多种基础设施,并由麻城市科技局牵头,与武汉轻工业大学进行校企科研合作,计划开发“芦笋面”、“芦笋茶”、“芦笋干”、“芦笋粉”等一系列芦笋食品,并通过电商渠道实行营销。芦笋产品的深加工,不仅能充分发挥其药用价值,提升商品附加值,更能为芦笋的种植生产提高风险防御能力,形成产业链的良性循环,这正是王红旗着手加工的初衷,也是其为打造芦笋产业化的重要筹谋与铺垫。

芦笋的种植生产已打开局面,于市场内无往不利;产品加工也正在上轨,创新发展前景可盼,一切都显得那么朝气蓬勃。不过万事无皆顺遂之理,仍有一事让王红旗眉头舒展不开,合作社目前大棚推广、产品加工两大项目同时上手,大干一场之时人才储备却显不足,管理层面、电商方面都亟需相关专业人才,而市场上有能力、有学识,又接地气,还能常留麻城的人才资源,实在少之又少。于此境况之下,王红旗决意将更改策略,变直接发挥人才效用为长期培养潜力股,深度挖掘可塑人才,用心栽培以备常用。

尽管成事路上障碍频现,资金、人才等问题接连“使绊”,但有着王红旗这位于困境之中总能自我解困,拥有成事者风范与执着初心的掌舵人,想必合作社日后会有一番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