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体育教师锻炼态度对身体自我描述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体育教师锻炼态度对身体自我描述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运用分层抽样、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体育教师锻炼态度身体自我描述影响。结果发现,体育教师锻炼行为与锻炼态度具有较高一致性;行为习惯、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对身体自我描述存在直接效应;行为意向、行为态度、主观标准、行为认知和目标态度对身体自我描述存在间接影响。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 锻炼态度 体育教师 身体自我描述

1 前言

20世纪80年代Folkins和Sime基于对身体锻炼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首次提出了身体健康有益于心理健康的观点,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有助于消除日常生活中的不良情绪;进一步研究表明参加体育活动对身体自我描述有积极影响。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尤其是与身体自我描述的关系已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身体自我描述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看法,也称为“身体自尊”,它和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自尊的评价紧密相关。已有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有效提高身体自我描述水平,体育活动量高的人群身体自我描述显著高于活动量低的人群,身体自我描述在体育锻炼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是激励个体持续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驱动力。另据研究表明锻炼态度与锻炼行为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锻炼态度可作为衡量锻炼行为的重要指标。因此,探讨锻炼态度与身体自我描述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试图探讨锻炼态度对身体自我描述的影响,以期通过培养体育教师良好的锻炼态度来提高体育教师的身心素质。

2 研究对象、工具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我区体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并从中随机抽取部分教师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一共203人,其中中学体育教师67人(男教师46人,女教师21人),小学体育教师136人(男教师86人,女教师50人)。

调查情况表如下表所示:

性别 中学体育教师 小学体育教师 总计

男教师 46 86 132

女教师 21 50 71

总计 67 136 203

2.2研究工具

2.2.1锻炼态度量表:采用毛荣建于2003年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

2.2.2身体自我描述问卷:采用澳大利亚学者Marsh等人在 1994 年编制的《身体自我描述问卷》。

2.3研究方法

2.3.1文献资料法:根据内容需要,查阅相关书籍、期刊中有关锻炼态度和身体自我描述内容方面的研究论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3.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任务的需要,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对问卷的有效性进行了咨询。问卷由被试者独立完成,总共发放问卷210份,获得有效问卷203份,有效回收率为96%。

表1问卷调查结果

发放数 回收数 有效数 回收率 有效率

210 203 203 96% 96%

(1)问卷的信度检验:是指对问卷测量结果准确性的分析,即对设计的问卷在多次重复使用下得到的数据结果的可靠性的检验。

(2)问卷的效度检验:是指问卷测量结果有效性的分析,即对设计问卷的测量结果反映它所应该反映的客观事实的程度的检验。

2.3.3 回归分析法:以本论文涉及的锻炼态度8因子为自变量,以身体自我描述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2.3.4数据统计法:通过问卷调查所得出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分析,从而得出有效的结论支持本论文的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教师锻炼态度特点

锻炼态度:锻炼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锻炼活动所特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

3.1.1体育教师锻炼态度与行为的相关性

为了能较清楚界定锻炼行为,本研究主要根据我国学者对体育人口的界定而划分,即判定体育锻炼习惯的标准应符合以下3个条件:1)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低于3次;2)每次活动时间不低于30min;3)持续时间为1年以上。本次调查样本中,属于锻炼者67人,非锻炼者136人。

表 2 体育教师不同锻炼行为的锻炼态度测试结果( x ±s)分析

由表2可见,有无锻炼行为者在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和总均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锻炼者高于非锻炼者;而在主观标准上差异不显著,但表现出锻炼者均分高于非锻炼者。

3.2 体育教师锻炼态度对身体自我描述的影响

3.2.1体育教师锻炼态度对身体自我描述影响的相关系数

表3锻炼态度对身体自我描述影响的相关系数

1)P

由于自变量各因素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是考察它们之间因果关系的前提,所以根据测试结果得出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整理,计算出锻炼态度对身体自我描述影响的各项相关系数,结果见表5,由得出的各项相关系数表明这些数据适合做逐步回归分析。

3.2.2体育教师锻炼态度对身体自我描述影响的逐步回归分析

以锻炼态度8因 子为自变量,以身体自我描述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行为习惯、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先进入回归方程,其决定系数具有统计意义。说明行为习惯、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对身体自我描述有直接作用,而其他因子有间接作用。再以其他7因子为自变量,以行为习惯为因变量,进行第2次逐步回归分析。情感体验、行为态度、行为意向和行为控制进入回归方程。再以其他7因子为自变量,以情感体验为因变量,进行第3次逐步回归分析。行为习惯、目标态度、主观标准、行为意向和行为认知进入回归方程。再以其他7因子为自变量,以行为控制为因变量,进行第4次逐步回归分析。行为态度、行为习惯和目标态度进入回归方程。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行为习惯、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对身体自我描述有直接效应,而学业行为态度、行为意向、目标态度、主观标准和行为认知对身体自我描述有间接效应。标准化回归方程式为:体育教师体育锻炼态度=0.356×行为习惯+0.276×情感体验+0.105×行为控制。

3.3分析

3.3.1从锻炼行为结果来看,体育教师锻炼者与非锻炼者在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和总均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锻炼者明显高于非锻炼者。而在主观标准上,两者差异不显著,他评和环境对个体的影响逐步消弱,只有发自内心的需求才会促使个体有现实的持续行为,但锻炼者的均分略高于非锻炼者,这与 Weinberg和Buckworth提出的社会支持与锻炼行为存在正相关的观点相一致。

3.3.2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行为习惯、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对身体自我描述有直接效应,而行为态度、行为意向、目标态度、主观标准和行为认知对身体自我描述有间接效应。逐步回归分析的结论支持了本次研究的假设,锻炼态度对身体自我描述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虽在已有的研究中尚无锻炼态度对身体自我描述的研究,但谢龙等研究认为行为习惯、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对锻炼行为有直接影响,而刘桂芳研究认为锻炼行为与身体自我效能感有积极相关。本研究结论从侧面与他们的研究结论一致。

3.3.3从锻炼行为结果来看,锻炼者与非锻炼者在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和总均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锻炼者高于非锻炼者;在主观标准上,差异不显著。从性别差异结果来看,男教师与女教师在行为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和总均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在目标态度、行为认知和主观控制上性别差异不显著。行为习惯、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对身体自我描述有直接效应,行为意向、目标态度、主观标准和行为认知对身体自我描述有间接效应。

4 结论

从锻炼行为结果来看,表现为锻炼者高于非锻炼者。在主观标准上,差异不显著。从性别差异结果来看,表现为男教师显著高于女教师。在目标态度、行为认知和主观控制上性别差异不显著。

综上所述,行为习惯、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对身体自我描述有直接效应,行为意向、目标态度、主观标准和行为认知对身体自我描述有间接效应。

参考文献

[1]邱达明,殷晓旺.年龄和性别对身体锻炼与自我观念关系的调节功能[J].体育学刊,2009,16(1):35-38

[2]Landers D M, Arent S M.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th[G]//Singer R M, Hansenblas H A, Janelle C M. Handbook of sport psychology. John Wiley & SonInc,2001: 740-760.

[3]宋晓东.论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2):49-52.

[4]季浏.体育心理学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仇军.中国体育人口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