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讨高速公路试验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讨高速公路试验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根据高速公路试验检测项目中的试验检查内容,重点提出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压实度、CBR、钢筋试验以及预应力张拉记录和计算应该注意的问题,以使试验资料准确规范,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关键词: 公路;试验;检测;问题

1混凝土强度试验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混凝土强度试验是试验检测专项检点内容之一,一般都误认为做的很多,已经做得很熟练了,不会有问题,但实际检查发现的问题还是比较多,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1 混凝土试压台账

混凝土试压真正意义上的台账应采取如下格式:

台账封面:

混凝土(砂浆)强度试压记录台账

第__册共__册

项目名称:____

标段:____

开始时间:__年__月__日

结束时间:__年__月__日

试验单位:____

台账扉页(说明):

(1)本记录台账共XXX页,不得撕毁、缺页,80g的A4纸双面印刷,长边胶装,严禁不合规定的涂改。

(2)按照试压时间顺序填写,不得补记。

(3)有监理旁站时,试压完后监理当场签名,没有监理旁站在监理旁站栏划上“/”。

(4)试验原始数据及时填写在本记录台账上,严禁在草稿纸上先记录再转抄本记录台账上,要求计算结果电一并完全填写。

(5)尺寸记录为150×150×150(mm取上下面的平均值)表示,受压面积为实量尺寸记录后2个数据的乘积。根据试模的尺寸,计算抗压强度时乘上相应的系数。

(6)试验强度不合格时,在备注栏注明“重压”、“构件报废”等。

(7)根据本台账记录的数据可以直接出具电脑打印的试验报告,试验报告上要注明数据在台账的位置(如:第几册第几页以及序号)。

(8)本记录台账作为竣工资料移交归档,永久保存。

台账内页:

页码

1.2 混凝土试件制作

混凝土试件制作正确做法是:根据集料的最大粒径选用经过校验合格的试模,试模内部尺寸允许偏差为±0.2%;相邻面夹角为900±0.30;试件边长的尺寸公差为1mm。依据混凝土坍落度的大小采用适当的成型方式制作试件:对于坍落度小于25mm时,可采用φ25mm的插入式振捣棒成型;当坍落度大于25mm且小于70mm时,用标准振动台成型;当坍落度大于25mm时,用人工成型:拌合物分厚度大致相等的两层装入试模;捣固时按螺旋转方向从边缘到中心均匀地进行;每层插捣次数100cm2截面积内不得少于12次。试件抹面与试模边缘高差不得超过0.5mm。但一般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现在越来越多采用塑料试模,变形比较大,而且是不均匀变形,造成试件边长误差大。

(2)没有二次收浆,表面粗糙不平整,造成试件边长超过标准值较多。

(3)有的试件没有编号;有的试件只有强度和日期,没有施工部位。

(4)制作试件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随意振捣或者用锤击实,操作不规范。

(5)有的单位试件贴打印纸标签,监理签名采用扫描复制,监理旁站形同虚设。

1.3 混凝土试压

(1) 存在没有对混凝土试件的尺寸及形状进行检查,而抗压面积全部按照标准值进行取值计算。事实上很多试件的棱边长度与标准值都存在偏差,应对每个试件进行量测并记录,抗压面积计算应采用实测数据。超出允许偏差的试件必须对其进行加工,待尺寸及形状合格后方可进行试压。

(2)混凝土强度为极限荷载下的破坏强度,因此混凝土试件必须压坏。检查发现,部分试验室为使试件均匀性好,往往压到大于强度设计一定值后就停止试压,这是错误做法,是对抗压强度概念的误解,其结果是试块强度出奇一致,存在做假资料嫌疑。抽查试验室当天压过的试件有部分没有压坏,重新再压时,实际强度比原压结果要高出很多。

1.4 混凝土强度的计算

混凝土强度的计算并不复杂,出人预料的是检查中发现有部分试验室强度取值全部采用三个试块强度的平均值,没有考虑到当有一个试件强度超过中值15%,而另一个试件强度跟中值的误差在15%以内时,强度结果应该取中值;当二个试件强度超过中值15%时,试件应作废。这种低级错误主要发生在没有经验的刚毕业学生或滥竽充数的试验人员,但反映出试验室主任、监理工程师把关不严,未认真审核就签字认可,是很不负责任的。

2 灌砂法检测压实度试验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由于直径为15cm的灌砂筒检查不了压实底层的压实度,作为一个问题提出,现在很多项目不得不采用简直径为20cm的灌砂筒,当然采用直径20cm的灌砂筒操作上是很麻烦的,但也实属无奈之举。如果用直径20cm的灌砂筒检测压实度深度超过20cm也是错误的。

压实度检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是标准砂的标定频率不够,有的半年甚至一年都没有标定,采用同一个锥体砂重和砂的容重,这两个指标对压实度结果很重要,尤其是砂的容重对压实度结果很敏感。小数后2位的误差有可能造成1%压实度的误差。因此,要求气候变化、标准砂变化、标准砂使用一段时间后均应进行标定,即使没有变化,也要一个星期标定一次,以数据说明没有变化。标准砂的标定有专门的记录表格,作好记录,标定后应采用新的标定结果。在压实度灌砂记录中,锥体砂重和砂的容重栏中应注明砂的标定日期。含水量两个平行试验出奇一致,甚至有完全相同的。当取样数量可以采用一个试样或者全部试样进行含水量试验时,这时就填一组数据即可,不要填两组相同的数据再平均。

另外一个突出问题是压实度检查的记录数量与现场挖坑的数量不符,说明压实度有造假的嫌疑。

压实度记录表中有一栏记录填土厚度,要求是灌砂完后,挖至下层得出的填土压实厚度,如果表中填写的厚度与现场不一致时,也说明压实度结果有造假的嫌疑。

3 击实试验和CBR试验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击实试验和CBR试验有些试验室采用某软件公司编制的软件进行处理,表面看是输入相关数据后就能打印结果,但存在的问题不少:

击实试验:采用电脑作图,比例不合适,图形可读性差,电脑一般采用直接连线,不会画出选圆滑的曲线,不会取曲线顶点。建议采用人工作图,用接木胶粘在报告上。

另外,砂的击实曲线不会有明显的驼峰,因为砂的粘聚力c接近为0,只有内摩擦角。因此,击实曲线应该是一条微微向上的直线,当含水量大到一定量后,多余的水溢出,含水量变化不大,干容重也就不能再大了,即为最大干容重。典型的最大干容重为:粉细砂为1.5~1.6,细砂为1.6~1.7,中粗砂为1.7~1.8,粗砂1.8以上。

CBR试验:同样采用电脑作图,电脑输出表格。打印的表格没有左右表的灌人量,只有一个平均数,实际上左右表的读数误差比较大也是正常的,但在数据中应该反映出来。电脑作图把压力和灌入量坐标简单直线相连,坐标原点虽坐了简单的修正,但在CBR计算时考虑不周,计算误差较大。CBR原点修正就是要把原点附近的曲线不能出现反弯,尽量修正为直线。

建议采用人工作图修正计算,将厘米纸用接木胶水粘贴到记录报告上。如果采用电脑作图,应该采用分段用直线方程和抛物线方程取拟合曲线,在方程上取2.5mm和5.0mm的应力值计算CBR值。注意大多数试验结果为5.0mm的CBR大于2.5mm的CBR,规范要求要重做试验。如果同一压实度的CBR结果均一样,取三者的平均值即可,没有必要刻意做出2.5mm的CBR大于5.Omm的CBR。

另外,CBR试验必须有三人以上试验人员,试验过程中不能停机。如一个人试验,记录时停机,一个人既读数,又记录,是错误的。

4 钢筋试验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钢筋试验同样要建立台账制度,做法要求与混凝土试验台账要求相同,内容作相应的改变。检查发现,有些试验室没有冷弯折头,但有试验报告;有些施工工地试验室采用监理中心试验室设备来做试验,这是不合适的。同样,监理中心试验室也不能借用施工工地试验室的仪器来做试验。对有些不能做的试验项目应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试验。

有的钢筋延伸量试验没有标距(即是拉伸前长度),直接填写延伸量。正确的表格应该有标距、拉断后的长度Ll,伸长率(%)=(L1­L0)/L0×100 。

根据规范标距L0,螺纹钢筋按照5d计算,25mm的螺纹钢标距为125mm,但钢筋打点机的最小距离是lOmm,这时应选用130mm 的标距。现场检查发现,很多采用125mm标距,是错误的。

5 预应力张拉记录、计算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预应力张拉记录问题较多,由于张拉的工艺不同,张拉的顺序不同,记录的表格就有所不同。记录表格应能记录千斤顶每次量程下的油压表读数、换算的压力,伸长量(伸长量应该量测千斤顶伸出光亮部分)。由于千斤顶的量程问题,往往张拉要经过几个过程,这时表格就应该有与张拉过程相一致的过程。初张拉不一定限定为10%,根据钢绞线的长度来确定,目的是消除钢绞线的非弹性变形。如果是先张法100来米的钢绞线,初张拉可以定为20%~30%左右。

如果张拉顺序为020%(初张拉) 50%70%90%100%,相应量测到的伸长量分别为L0、L1、L2、L3、L4。总伸长量L=(L1+L2+L3+L4)/0.8,伸长率(%)=(L-L设计)/L设计×100,规范要求其值在±6%以内,否则应查找原因。如果初张拉定在10%,那么总伸长量应除于0.9,因为从理论上来说张拉力与伸长量是线性的。

6 结语

试验检测操作的不规范,会直接影响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公正对工程质量进行评定。因此,试验检测人员必须认真熟读规范精神,加强检测人员内部培训,使试验检测结果经得起时间、历史、专家的检验,为交通建设新一轮大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 E030―2005[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SO/1―2004[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