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语》反义词的修辞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语》反义词的修辞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反义词是词汇系统中相当活跃,表现力比较强的部分。《论语》的语言深刻隽永,对后代语言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反义词在《论语》中有比较多的运用,对语义的表达起到了很好的修辞作用

关键词: 《论语》 反义词 修辞

《论语》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伟大著作,对中国文化的流传和发展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它对汉语和汉语词汇的影响是其它典籍无法望其项背的,它的语料价值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论语》的篇幅不长,只有两万字多一点,但反义词的使用相当的突出,全书单音节反义词111对,按照比例在先秦著作中是相当高的。

作为语录体的《论语》言简意赅,含蓄隽永,散骈结合,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反义词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修辞作用。何九盈、蒋绍愚二位先生说:“在古汉语中,特别是上古汉语中,一对反义词经常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或一起出现于单句,或分别出现于复句而词性总是相同,语法地位也常常相同,它们在句子中造成了很好的修辞效果。”①

《论语》中反义词在修辞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语义表达、构词和修辞格运用这三方面。

一、语义表达方面

1.表示矛盾对立

反义词在表意方面最突出的作用就是揭示事物之间的矛盾对立关系,引导人们在事物矛盾对立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选择。《论语》反义词在这方面的作用更是明显。例如:

(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述而・第七)

(2)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泰伯第八)

(3)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颜渊第十二)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第四)

(5)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微子第十八)

(6)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第十五)

“用”时“行”,“舍”时“藏”,这是智;天下“有”道时“见”,无道时“隐”,这也是智;“爱”的时候想他“生”,“恶”的时候想他“死”,又想他生又想他死,这是“惑”,也就是“不智”;“喻于利”是“小人”,“求诸人”也是“小人”,当然要做“君子”,要“喻于义”,要“求诸己”。“不可谏”的“往者”当然要放下,要面对“来者”才有意义。《论语》通过反义词揭示了对立矛盾情况下的两种相反行为的优劣,使人们能作出正确的取舍。

2.表示统一性

事物存在矛盾对立的同时,还存在同一性,矛盾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对立性可以变成同一性。《论语》中反义词的运用表现了事物的这种关系,引导人们在矛盾对立的事物中注意其相同点,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1)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泰伯第八)

(2)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第八)

(3)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第二)

(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第四)

(5)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第十五)

上面例句中,“有”和“无”,“虚”和“实”虽然是矛盾对立的,但在修养极高的“吾友”身上却可以做到相“若”,也就是无大差别。“贫贱”和“富贵”也是相反的情况,但它们也有相同的地方,也就是国家“有道”时“贫贱”和“无道”时“富贵”都是可耻的。对待父母,不管“生”时“死”时,正确的做法就是都要符合礼。“好人”和“恶人”两种相反的行为在“仁人”身上得到统一。大家都“恶”和大家都“好”的时候都要保持清醒,去“察”清楚再下结论。《论语》善于引导人们看到矛盾事物中的相同之处,这相同之处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3.表示浑括

“浑括”乃“全”义,反义词表浑括就是使用成双成对的反义词以表示事物的整体性,即用代表事物对立双方的反义词概括整体事物,从而使词语既高度概括又不失具体。如: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第九)

(2)“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微子第十八)

(3)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第一)

上面例句中,“进退”用来代表接待宾客的工作。“昼夜”中的昼指白天,“昼夜”表示一整天。“长幼”中“长”指长辈,“幼”指晚辈,“长幼”概括了长晚辈之间的关系,乃五伦关系之一,后多用“父子”“兄弟”代表这一伦。“君臣”也用来概括上下级关系,乃五伦之首。“出―入”概括了人所处的所有场合,表示所有场合都要做到“孝悌”。

二、构词方面

单音节的反义词经常连用,时间久了,就会凝固成一个反义复合词。《论语》处在单音节词为主的时期,但也开始出现了单音节词形成反义复合词的例子。如:

(1)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子张第十九)

“出入”由原来的表示进出义的两个反义词“出”“入”构成复合词后,产生了新的意义,表示“不相符,有差别”之义。

(2)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尧曰第二十)

“出纳”单独“出”为“拿出”义,“纳”为“纳入”义,两个反义词构成偏义复词,表示“拿出去”。

《论语》中的反义词在后世构成复词的有:往―来,动―静,得―失,举―措(错),上―下等。

三、修辞方面

1.在对偶中使用反义词

对偶修辞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相连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按照意义关系对偶可分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其中反对就是使用反义词使对偶的两句内容对立而形成反照。《论语》中的这种对偶句,形式整齐匀称,反义词在互相对应的位置上,节律分明,音节和谐,极富表现力和语言美。如:

(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学而第一)

(2)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卫灵公第十五)

(3)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第十七)

(4)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第十七)

(5)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第十六)

2.在对比中使用反义词

对比修辞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相互对照。《论语》在对比修辞中使用反义词:

(1)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宪问第十四)

(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第二)

(3)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第十三)

(4)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第六)

(5)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宪问第十四)

(6)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第十四)

对比修辞中使用反义词,由反义词造成意义的强烈对比,使事物的差异性更加突出。

3.在排比中使用反义词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论语》中的排比句中多有使用反义词:

(1)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悖矣。(泰伯第八)

(2)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述而・第七)

(3)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第二)

(4)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阳货第十七)

(5)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尧曰第二十)

排比中使用反义词,气势磅礴,有一气呵成之感,其中的反义词交叉对举,表明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使是非显豁,态度鲜明,语言清楚明朗,极具说服力。

反义词在《论语》表意、构词、修辞格等方面的使用,使语言表达深刻、生动,体现了反义词在汉语词汇系统中,不管是现代汉语还是古汉语中都富有表现力的一面。

注释:

①何九盈,蒋绍愚.古汉语词汇讲话.北京出版社,1980:80.

参考文献:

[1]饶尚宽.先秦单音节反义词简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4,(8).

[2]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M].语文出版社,1994.

[3]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