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A区块粘损治理效果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A区块粘损治理效果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针对某区块“清配清稀”注聚井进行分析,通过拟定一系列高粘损井的治理对策,有效治理了粘损在24%以上的注聚井,节约了聚合物的使用成本,实现全局粘损小于24%的井占总井数的80%以上。

关键词:全局粘损;粘损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A聚驱区块,2座注入站采用“清配清稀”工艺,共有注聚井118口,注入工艺经过两次调整,由“一泵三井”改为“一泵多井”流程。日配溶液量6705m3,实注6376m3,注入压力8.16MPa,注采比1.05,配注浓度1239mg/L,实注浓度1230mg/L,注入粘度65.3 mPa.s,累计注入聚合物0.155PV。

1粘损的定义、影响因素及现状

(1)在配制、注入工艺过程中,聚合物溶液由于机械剪切、化学等原因发生降解,而引起的生产上所不希望的粘度降低,称为粘度损失,简称粘损。

(2)影响粘损的因素。注入过程中,对聚合物溶液粘度损失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柱塞泵、流量调节器、静态混合器和注入管道。

(3)粘损现状。某区块注聚初期,全局平均粘损25.8%,全局粘损小于24%的井占总井数的60.3%,47口井全局粘损大于24%。

2治理对策

针对47口粘损超24%的注聚井,通过开展一系列粘损治理对策,治理后,29口井粘损恢复正常。

2.1 摸索高速母液流冲洗周期

高速母液流冲洗后,跟踪配制站熟化罐出口至注入站进口母液管道粘损变化,数据显示:冲洗后,管道粘损下降较明显,但第7天,粘损上升到4.2%,高于母液管道4%的节点指标。因此7天为高速母液流合理冲洗周期。见表1。

表1配制站-注入站管道粘损变化

日期 管道名称 管道粘损(%)

冲洗前 1天后 2天后 3天后 4天后 5天后 6天后 7天后 8天后 9天后 10天后

配制站―1#注入站 6.8 3.2 3.2 3.3 3.5 3.5 3.8 4.2 4.9 5.1 5.1

配制站―2#注入站 6.5 3.0 3.0 3.0 3.3 3.4 3.5 3.8 3.8 4.5 4.8

2.2 泵前过滤器冲洗

按照《聚驱配注系统粘损治理管理规定》要求,泵前过滤器每月清洗一次。针对全局粘损超30%的单井,加强邻近泵的冲洗次数,截止到7月底,共计清洗泵前过滤器350余次,冲洗后,注入站站内平均粘损下降了4.2%。

2.3比例调节泵改造

2.3.1 比例调节泵一次改造

比例调节泵投运初期,存在故障率高、维修量大等问题,为保证指标合理,高效注入,2013年11月,对37台比例调节泵进行一次改造,主要是取消泵头回流部件,改小柱塞、皮带轮,泵头安装加强压板。将站内流程由“一泵三井”改为“一泵多井”,站内增加母液汇管,采用高低压分压流程,备用泵增多、注入时率提高 。改造后,1#注入站泵粘损由23.4%下降到4.9%,2#注入站泵粘损由11.5%下降到4.4%。

2.3.2 比例调节泵二次改造

比例调节泵运行1个月后,陆续出现泵粘损上升的问题,2014年2月,对37台比例调节泵进行二次改造。主要是将泵头进液口、高低压回流口封堵,比例调节泵完全改造为三柱塞泵。二次改造运行3个月后,1#注入站泵粘损由20.2%下降到4.0%,2#注入站泵粘损由17.4%下降到4.3%。见表2。

表2比例调节泵二次改造前后粘损对比

站 号 一次改造后 二次改造后

泵前平均粘度

(mPa.s) 泵后平均粘度

(mPa.s) 平均粘损

(%) 泵前平均粘度

(mPa.s) 泵后平均粘度

(mPa.s) 平均粘损

(%)

1#注入站 92.5 73.8 20.2 90.1 86.5 4.0

2#注入站 90.8 75.0 17.4 91.5 87.6 4.3

2.4静态混合器试验及节点治理

2.4.1 静态混合器对调试验

拆卸A井、B井的静态混合器,安装在C井、D井上。4月16日,A井、B井井口连续取样5个,取样后倒正常流程,注入7分钟后继续取样。连续取样三天,化验结果显示,拆除静态混合器的单井注入浓度不稳定,变化大,具体数据见表3。

表3静态混合器拆卸后数据表

井 号 配注

浓度 时间 序号 浓度(mg/L) 粘度(mPa.s) 对应

粘浓曲线粘度(mPa.s) 粘损

(%) 备 注

A井

管线长度1420米

拆卸前粘损:7.5% 1400 第一天 1 1312 66.1 89.3 26.0

2 1745 125.9 152.4 17.4 浓度、粘度不合格

3 1520 96.0 120.4 20.3

4 1644 115.2 138.0 16.5 浓度、粘度不合格

5 1431 76.8 106.3 27.8

B井

管线长度1000米

拆卸前粘损:18.4% 1300 第一天 1 1834 157.9 165.0 浓度、粘度不合格

2 1631 135.5 136.2 浓度、粘度不合格

3 1433 98.1 106.6 8.0 浓度、粘度不合格

4 1197 32.0 73.3 56.3

5 1312 56.5 89.3 36.7

C井、D井安装静态混合器后,母液和水混合较好,单井注入浓度稳定,具体数据见表4。

表4静态混合器安装前后数据表

站号 井号 安装前 安装后

浓度1

(mg/L) 浓度2

(mg/L) 浓度1

(mg/L) 浓度2

(mg/L)

4-2注入站 C井 1779 1279 1475 1521

D井 1425 1928 1851 1869

2.4.2 静态混合器节点治理

注聚井全局粘损连续3次超24%,进行粘损节点分析,静态混合器粘损超7%,对静态混合器进行治理。以E井为例,单井粘损39.6%,静态混合器粘损达到24.1%,拆卸静态混合器后,发现插片内附着大量乳黄色块状及胶状物,先采用自来水管冲洗,冲洗10min,冲洗后,附着物仍粘附在插片内,冲洗效果不好。后采用罐车高压水冲洗,冲洗5min,冲洗后,插片内几乎没有附着物。治理后,该井粘损下降到12.3%,粘损治理效果较好。

2.5 注聚管线投球冲洗

通过对高粘损井的节点分析发现,注聚管线是影响粘损的主要因素之一。以F井、G井为例,注聚管线粘损在20%以上,远大于9%的节点指标。治理对策:预先将单井站内静态混合器拆卸,安装短接,井口将丝堵拆卸。将特制球送入短接内,高压热洗车加压后,推动球体延站外单井管线至单井井口。该过程持续约半个小时,球体将管线内壁“鱼尾状”杂质全部推出。治理后,F井、G井粘损均下降到24%以下。见表5。

表5高粘损井治理后节点粘损数据表

站 号 井号 配注

(mg/L) 浓度

(mg/L) 粘度

(mPa.s) 对应粘度

(mPa.s) 粘损

(%)

1#注入站 F井 1200 1202 60.2 73.3 17.9

2#注入站 G井 1400 1311 67.2 86.8 22.6

2.6 井口过滤器拆除

2014年初,对118个井口过滤器逐一进行拆除。以H井为例,井口过滤器拆除前粘损为16.0%,井口过滤器拆除后,粘损下降到13.2%。

3治理效果

(1)通过“改、冲、拆”等一系列措施,7月份,全局粘损22.7%,全局粘损小于24%的井占总井数的84.8%。

(2)经济核算。1月份,29口调剖井关井候凝20天,经济核算不作为参考。以月干粉消耗300t计,6个月共计节约干粉60t,按照油田公司统一结算价格15458.97元/t计算,即可节约投入费用60t×15458.97元/t =92.75(万元)。

4结论及认识

(1)通过开展节点粘损分析,摸索、执行常规冲洗制度。

(2)针对节点粘损,进行比例调节泵改造、注聚管线投球。

(3)节约了聚合物的使用成本,实现全局粘损小于24%的井占总井数的80%以上。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胡博仲著.大庆油田机械采油配套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