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石涛“一画”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石涛“一画”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石涛,清初最富独创性的画家,一生饱览大江南北名山秀水。他是我国古代绘画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不仅画艺高超,还留下许多非常重要的绘画理论,其代表画论《画语录》仿佛一部高深莫测的天书,透过这本著作,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位画坛奇才独到的绘画艺术观和美学思想观,“一画”是《画语录》艺术观与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给人十分深刻的印象,其中的哲学理论发人深思。它既是宇宙辩证的统一又是主体精神与客观艺术表现的统一。同时,又是一个不为任何具体固定法则所束缚的艺术创作理论。

关键词:石涛;画语录;“一画”论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191-01

清初四僧的代表人物之一的石涛,幼年国破家忘,后因生活所迫出家为僧,其命运坎坷。石涛在经历入世、出世、顿悟对佛、儒、道三家的哲学思想后,结合早年的生活经历和晚年的对哲学的思索,写出《画语录》这部高度精炼的美学著作。而“一画”论作为《画语录》的主导思想,贯穿全书。

“一画”论包括绘画中心、道、法、物四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与密切联系。其学说来源于佛教的“华严境界”。华严境界是一种圆触无碍、万法惟心的境界。所以一的一切都是圆融无碍的,这种境界是在法界缘起的思想中展开的。

石涛的“一画”又与中国道家哲学中的“道”在本体意义上是相通的。石涛“一画”论中的“太古无法,太朴不散”之中的‘朴’本身是道的代名词,石涛所谓“一画”的“一”,还等同于《老子》中“道生一”的那个“一”,《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此处的“一”就是“有”的意思。道家讲“万物得一以生”,佛家中讲“一中有万”、“一即一切”。《画语录》全书贯通道、释哲学,可见其理论思想受到两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思想中的主导思想。作为一个封建社会时期的文人,石涛的活动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如果把石涛的画论与朱熹的儒家学说放在一起比较,会发现两者有很多共同点。朱熹也是在“心外无法”、“心具众理”的思想下,使包罗万有的“理一分殊”复归于一“心”,的,这个包含万理之“心”,就是程朱派理学的“一真法界”。石涛受到程朱派“理一分殊”说的影响,将其运用到绘画创作中,建立了“一画”论。“一画”论的提出将中国美学思想进一步提升到哲学本体的高度。

石涛“一画”论的重要艺术思想即“夫画者,从于心也。”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绘画应当是根据自己心理思想变化而变化,画应当是遵从于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继承别人的思想。在《画语录》中石涛提到:“古今法障不了,由一画之理不明。一画明,则障不在目而画可从心,画从心而障自远矣。”又明确的解释了为什么在创作方面会有障碍,是因为不明白一画的道理,如果明白了一画的道理,则所有的障碍都蒙蔽不了眼睛,这样画就可以自由从心了,画自由从心了,则各种法障自然就远去了。石涛认为,抓住根本之法则,可获绘画的自由。如何能让画具有自己的思想呢?石涛又提出: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识然后受,非受也。借其识而发其所受,知其受而发其所识(《画语录·尊受章》)。这段话是说:在感受和认识方面,先有自己的感受再去认识某种事物或理念,如果被某种理念认识所束缚,再去感受,这并非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应当遵从感受。应该认识与感受相结合,才能建立属于自己的思想和认识。石涛从各方面解答夫画从心,其思维高度十分珍贵。

石涛的著名理论思想还有:“古者,识之具也,化者,识其弗为也。”从这句话表明了石涛对待继承与发展的态度,他认为古人的各种理论知识,是帮助我们认识的工具,画者,应当先了解古人的知识并将其知识变通后为自己所用。从这句话可见石涛并不反对继承学习传统,但他也说:“得其画而不化,自缚也。”可见石涛更加强调借古开今,“具古以化”不主张“泥古不化”认为“认拘于似而不广”如果我们的认识与古人一样,那么思路就是没有打开。石涛还主张“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石涛从以上观点深刻而明白地阐述了学习传统的观点和方法。同时石涛还提出“笔墨当随时代”即笔墨的好坏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时代的审美标准,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些主张为中国绘画注入新的内涵,对中国绘画以后的发展指明道路。

“一画”论做为石涛非凡理论的集中表现,体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的书画家及画论家将主观对客观的感知和认识上升到艺术哲学的高度;体现了他在面对传统时,坚守传统与突破创新并存的理性态度,同时他对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革新与继承并存的辩证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与中国画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良志.石涛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2]周时奋.石涛画传.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3]杨成寅.石涛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