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金庸武侠小说对中学生的正面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金庸武侠小说对中学生的正面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武侠小说涌入大陆,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掀起了崇武、尚武的热潮。武侠小说中的人物个性、侠义情怀备受中学生的青睐,导致不少中学生废寝忘食地沉湎于武侠小说的阅读中。武侠小说的精华,即侠义、慈悲、厚道、包容等思想时时刻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春少年。

一、多媒体时代中学生受到武侠小说影响

90年代末,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人类逐步进入多媒体信息时代。中学生由书籍单一轨道接收知识转变为从书本、影视、网络、平面电子广告等多轨道摄入知识。吸收的也由单一成分的教育信息变为庞大而复杂的社会信息。

武侠小说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身怀绝技、见义勇为和叛逆造反行为。滥觞于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后来《唐传奇》掀起了第一次浪潮,并且影响到后世的武侠小说及元明清戏曲传奇。晚清时,《三侠五义》崭露头角后,各种武侠小说成批出现,戏曲舞台也竞相搬演。

进入20世纪后,在兵荒马乱的中国,武侠小说非但不曾消亡,更是形成了狂潮;上世纪50年代,港台掀起新派武侠小说的浪潮,迄今未衰,名家迭出,许多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连续剧;到80年代,新派武侠小说浪潮涌进大陆,带动了中国整个武侠文学的发展。

纵观武侠小说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发现它历时久远。虽然在正统文人眼中一直被视为“小道”。不登大雅之堂,遭到了众多批判,但无可否认,它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追捧。千百年来,武侠小说对大众及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今的中学生所接触的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港台新派武侠小说作品,以金庸作品为典型代表。

从一九五五年第一部金庸武侠小说问世迄今,其作品的发行量已逾亿册!金庸的每一部武侠小说都被搬上了银幕和荧屏,有的武侠小说甚至被反复改编、拍摄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研发成网络游戏。

金庸武侠小说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难解之谜。上至政府首脑要员、文人墨客、学者教授,下至农夫、民工、小贩,从中国到美利坚,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层出不穷的金庸迷,武侠作为通俗文学的一种形式,因其语言浅显易懂、情节紧张刺激,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娱乐性。更由多种途径的传播,很快便成为影响当代中学生思想生活的热点因素之一。

2005年,高二语文第四册《语文读本》中,首次选入了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和金庸的《天龙八部》两篇武侠小说,合并为一个单元,取名为“神奇的武侠小说”。至此,武侠小说正式进入当代中学生的学习视野。

二、金庸武侠中的侠义精神对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引导

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每当翻开中国近现代史的时候,我们总感到有一股力量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是什么在震撼着我们这些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的心呢,这就是侠义精神。当看着一个个爱国先驱为了革命的胜利而抛头颅洒热血时,我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他们这样舍生忘死呢?我想这里除了爱国之情外,应该还有一大部分是由于侠义精神吧!

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各种武侠小说虽不乏优秀之作,但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的,这些作品混淆了学生的视听选择,降低学生的审美能力,而这些次品对中生的心灵甚至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另外,中学生由于心智上的不够成熟,他们对武侠小说的侠与义、英雄等的理解总有欠妥之处。但武侠小说作为侠义精神的载体,对当代中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视。

金庸的武侠小说与清末民初武侠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深厚的东方文化内涵,灌注于神奇而浪漫的武侠故事之中,使之上升到文学艺术的高度。而且,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从天文地理、历史宗教、文学艺术、医药民俗到道德伦理无所不包。读者在陶冶心灵的同时,给人一种知识上的极大满足。金庸的武侠小说,还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个性鲜明、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萧峰、段誉、陈家洛、张无忌、杨过、令狐冲、郭靖、小龙女、黄蓉、韦小宝等,这些形象如水墨人物,飘逸潇洒,长袖当风,令人刻骨铭心,爱恋难舍。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是金庸武侠小说的主导思想。从此开始,武侠便不再只是尚武好斗或劫富济贫的单一情怀,也不是迂腐的孔儒思想。它逐渐升华为一种以民族安危,国家社稷为己任的大道抱负。因侠义而正义;因仁义而爱民;因慈悲而善良;因逍遥而洒脱;因小人而自省。

金庸武侠小说传达的主旨是:爱护尊重自己的国家民族,也尊重别人的国家民族;和平友好,互相帮助;重视正义和是非,反对损人利己;注重信义,歌颂纯真的爱情和友谊;歌颂正义与大爱;轻视争权夺利、自私可鄙的思想和行为。武侠小说并不单是让读者在阅读时沉湎在伟大的幻想之中,而要在幻想之时,希望有主人翁一样的思想和行为,渴望自己做个好人,要努力做各种各样的好事、善事,想象自己要爱国家、爱社会、帮助别人得到幸福,由于做了好事、做出积极贡献,得到所爱之人的欣赏和倾心。

当代中学生应有自己的道德尺码与思想意识,懂得分辨与选择。现实并非是理论上传统意义上的清晰表象,实际上道德意识在中学生脑海中的表象是复杂多变的。当道德伦理与现实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或许坚守道德伦理的教化,或许突破道德伦理的底线,做出有悖于传统道德的决定。并且也许是我们视网膜超载所产生的副产品这一事实,为我们提出了现实的多样化与扩张的可能性。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以积极的思想为准则,便可算金庸武侠思想的教育意义。

三、金庸武侠的文学突破性对中学生的教育意义

1998年8月科罗拉多夫大学举行“金庸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国际研讨会,这次会议指出金庸真正地继承并光大了文学剧变时代的本土文学传统,在一个意识形态僵化,教条无孔不入的时代,保持了文学的自由精神,在民族语文被欧化倾向严重侵蚀的情形下创造了不失时代的韵味又深具中国风格和气派的白话文,从而将源远流长的武侠小说传统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金庸直接继承了本土文学的传统,并在新环境下集大成,将它发扬光大。金庸的意义在于在香港殖民地一隅延续并光大了本土文学,并使其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至高境界。在他的笔下,武侠小说既有娱乐趣味,又有深入严肃的思考;它的题材是文学传统的产物,但在荒诞不经的思想里又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如果不能断言后无来者的话,那么说金庸武侠小说的成就置于前无古人之列,应当不算夸大其辞。

金庸的语言像一切超一流的伟著一样,是“浑然不可句摘”的。合则如星辰互照,通体生辉,分则如彩灯断线,明暗不齐。初看上去,这似乎不是第一流的境界,为什么不能每字每句都漂漂亮亮,可以抄录到中学生格言本上呢?但这又正是第一流的境界。福楼拜说:“杰作就像大动物一样,它们有平静的外貌。”坡说:“平淡乃绚烂之极也。”金庸的语言便是绚烂之极的平淡之言。金庸的人物语言,必定是合乎人物的性格、命运、处境、心态的;金庸的叙述语言,必定是合乎所描写的客观对象的性质,形态,神韵。他不直接上台表演,他活在每一个自己所创造的角色中。正像上帝无所不在,佛性无处不存,金庸在哪里?在他文字的每一个跌宕起伏里,在他人物的每一个音容笑貌里。金庸很少直接抒情议论,他充分相信读者能够领会作品所蕴涵的真谛,用不着作者亲执教鞭,在一旁耳提面命。他只在那些平淡的语言背后拈花一笑,谦虚地说:“我只是个说故事的。”

金庸武侠的出现不可不谓之中国文学道路上的一朵奇葩。尽管就武侠是否步入文学殿堂还存在着极大的争议。但金庸武侠打破文化僵局的事实却是不可改变的。

金庸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真正继承并光大了文学剧变时代的本土文学传统;“在民族语文被欧化倾向严重侵蚀的情形下创造了不失时代韵味又深具中国风格和气派的白话文;从而将源远流长的武侠小说传统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把历史与创新结合,从趣味中进行创作。这也是当代中学生应该学习的一种写作思维方式,或者说是学习思维方式。

作者简介:刘冬玲,女,1990.11,四川达州人,大学本科,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2009级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