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美国解构文学批评家米勒学术思想流变之原因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美国解构文学批评家米勒学术思想流变之原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米勒受教育于美国新批评的环境之中,任教于美国广泛接受欧陆思潮之时,个人的学术兴趣和时代学术思潮的裹挟,造成了他学术思想的两度转变。在转变中,热爱阅读是其研究的出发点,语言是其始终如一的关怀,细读法是他接近文本的方式。

[关键词]米勒;解构主义;新批评;细读

J・希利斯・米勒(1928―),美国文学批评家,现象学批评和解构批评的代表之一,先后任教于霍普金斯大学、耶鲁大学、厄湾加州大学。米勒学术思想几度转换,初学新批评,中经意识批评,最后终于解构批评。可以说,其文学批评历程是和美国20世纪后半期的文学批评历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甚至可以看做是后者的缩影。因此,我们试图将之置入广阔的背景中,从个人兴趣、文学批评演变、哲学思潮变迁三个方面立体地阐明米勒学术思想流变发生的原因

一、个人学术兴趣下的自发选择

文学研究伊始,米勒就关注语言,关注语言的特异性。他学术兴趣的着眼点是文学作品中语言的特异性。“最使我感兴趣的是文学作品语言的特异性”。他将这种兴趣看做一种半科学性(qusi-science)的冲动,因为科学就是要注意反常、例外的东西,注意那些不符合固有模式的事物,并力图说明、解释之,科学因此而进步。对语言和科学性的热爱,是米勒接受新批评及解构批评的天然条件。为了解释语言的特异性,他尝试各种不同的理论假定。

1 热爱阅读。

米勒对文学的热爱是从阅读开始的。他自小就对阅读感兴趣,甚至因为阅读而放弃户外活动。他的著作中经常提到儿时阅读小说《瑞士家庭鲁逊》时如痴如醉的体验。他认为自己学术思想流变的原因主要在于,“就自己到目前为止的改变而言,希望主要是学着如何成为一个好的读者。”“在如何阅读方面,我最初的训练是透过美国的新批评,……我记得那些书给了我一些观念,告诉我可能如何来谈论开头时提到的文学的那些特异性质。所谓那些特异性质,指的是异例、怪异(anomalies,oddnesses)、看来似乎不协调的东西。这些就像科学家在研究的资料中发现的异例一样,导致进一步的探索和新的假设。”

米勒对于新批评的接受是从对阅读的兴趣开始的,他后来思想的转变也和阅读有关。

对于意识批评的接受,米勒说, “我的动机与其说是对理论抽象的兴趣,不如说是对实际问题的兴趣――布雷(布莱――引者注)的阅读方法能帮助我来阅读那些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解构批评对于米勒的影响亦是如此。“德希达(德里达――引者注)和德,曼对我的影响,与其说是他们的理论预设,不如说是他们的阅读策略,如果我们能那么区分的话。”“德希达、德・曼、布雷、柏克、安普森(燕卜荪――引者注)值得作为典范之处,在于他们身为读者所表现出来的才智。他们的理论预设让他们在文本中看到别人看不出的东西。”米勒自发的阅读兴趣、对语言特异性的关切,是接受各种新思潮的心理基础。

2 阅读兴趣下的批评理论转变之路。

为了解释阅读中遇到的作品语言的特异性,米勒研习各种理论。

对于解构批评的同事们,米勒“最钦佩的不是他们的理论构想,而是他们对文学作品或对哲学著作的具有穿透力与原创力的解读。”也就是说,米勒虽然对理论感兴趣,但是他看重的还是理论的实用性,也就是可以用来研读作品的功能。

在他看来,一种文学理论如果不被“使用过”,不被“利用过”,它就不是有益的,文学理论或者批评理论应该是一种实践。批评思维和阅读思维都是一种行动,理论不应成为阻碍思维的桎梏。文学理论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在于产生新的“阅读”。换句话说,读者在某种新理论的指导下,应从文本中读出“新意”来,

理论是为阅读服务的,只有能产生新的文学阅读的理论才是“有益”的理论。只有把理论的思考和对语言的关注结合起来的批评才是最有可能被米勒接受的批评。与以往“消极的、单纯认识性的阅读”相比,解构批评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更具有“表现性、批评性和修辞性”,因此米勒最终选择了解构批评,并一直坚持下去。

二、从新批评到解构批评:文学批评内在理路的演变

关于美国20世纪新批评及其以后的文学批评发展演变,简单说来,从30到50年代,新批评派几乎一统天下。50年代末至60年代,随着对新批评的厌倦和对欧陆思想的广泛接受,美国文学批评出现了各派纷呈的局面: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意识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解构批评在美国领一代。8。年代中期之后,文化研究异军突起,美国进入新一轮文学批评潮流之中。这些变化在米勒的思想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 新批评及其影响。

新批评是英美文学批评流派,20世纪20年代肇端于英国,30年代形成于美国,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文坛占据统治地位。前期代表人物:兰色姆、退特、布鲁克斯、沃伦。其中最有影响的著作是布鲁克斯和沃伦合著的《怎样读诗》 (Understandlng Poetry,1938),该书成为大学文学系的教科书,影响了大批学生。其他批评家如布莱克墨尔、柏克、英国的燕卜荪也被归入新批评派,二战以后,新批评派几乎在所有的大学文学系占据了统治地位。当时的文学理论教科书几乎全是新批评派的论著,这时,一大批文学理论家加入了新批评的队伍,如维姆萨特、韦勒克等。

新批评坚持文本中心论,以语言特征为文学研究的基础,他们认为,作品的全部结构特征――尤其是矛盾因素调和的各种方式,都首先在语言特征上表现出来,特e重视比喻。其方法上最大的特点是提倡和实践“细读法”。就“细读法”本身而言,它是一种作品艺术分析方法,不一定受制于新批评的方法论,可以在不同的理论预设下运用。新批评出色的文本细读理论与实践对美国以后的文学批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米勒在哈佛比较保守的以文学史为基础的课程教育中,游离于他的哈佛老师的教学之外,自学新批评的著作,受到了新批评细读法的训练,这种细读方法是他从事文学批评的基础。

2 解构批评的接受。

新批评衰落后,各种欧陆思潮纷纷涌入美国大陆,新思潮为人们急于摆脱旧有的本土新批评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意识批评是这些新思潮中的一种。米勒在霍普金斯大学时与布莱相遇,深受其影响。他试图摆脱新批评琐碎的、对单个文本的研究,而将目光投向作家的全部文本。“意识批评”把文学批评看做是“文学的文学”“意识的意识”,也即批评家通过对作家全部作品的阅读间接追寻自己的心路历程。

德里达1966年在霍普金斯大学的演讲《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抽掉了意识批评赖以立论的基础,也造成了米勒文学批评的转向。德里达认为,意识并不先于语言,不能作为语言的起源性开始,语言的意义永远是延宕的,批评家无法通过语言追寻到作家的意识。那么,“意识的意识”的基本假定和德里达的基本假定根本冲突。

为什么解构批评能被美国学术界迅速接受并蔚为大观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文学批评方面,主要是新批评所培养的“着眼于文本的细读和内在分析、探究语词的修辞性的习惯,却成为接受解构批评的天然跳板。”新批评和解构批评同样注重探讨细节、隐喻以及语言含混性。隐喻是德曼和米勒文学批评的杠杆。隐喻有本体和喻体之分,二者的分离造成了意义的不可确定性。细节也颠覆了文学大一统的外表。“含混”(ambiguity)是“有机统一”转向“异质性”的自然过渡。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基本假定不同。新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文本中的所有细节、悖论都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因此,文本是可以阐释的。解构批评则认为,文本是异质的,是自我拆解的,任何一次阅读都是误读,而且误读只能通过下一次的阅读来体现。此外,新批评通过匡正“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而将作者和读者逐出了批评的视野,集中于文学文本语言的研究,这也为美国文学批评界接受解构批评提供了自然有利条件。

总之,米勒受教育于美国新批评的环境之后,任教于美国广泛接受欧陆思潮之际,个人的学术兴趣和时代学术思潮的裹挟,造成了他学术思想的两度转变。在转变中,语言是其始终如一的关怀,细读法是他接近文本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