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扩大农村内需有何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扩大农村内需有何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充分挖掘农村内需潜力,最大限度地释放农村内需,不仅对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更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1. 当前制约农村内需扩大的主要问题。

第一,收入分配失衡,农村居民收入偏低制约消费能力提升。城乡收入分配结构失衡是造成农民增速相对缓慢和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这种失衡主要源于城乡间要素交换不平等:一是工农产品存在价格差;二是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在城乡间流动不同质。其中,后者对农村居民增收缓慢和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影响更大。近十年间,我国农民收入结构从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逐渐转变为家庭经营和工资性收入为主,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为辅。2000-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占比下降了15.4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占比上升了9.9个百分点。但由于城乡间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农村资源要素价格整体偏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工资等显性收入和福利等隐性收入均明显低于城镇劳动力;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农民获取的补偿也显著低于土地实际利用价值,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增幅慢于城市,消费能力提升随之受到制约。

第二,资本非农偏好,农村资金流动性约束抑制需求释放。我国政府和社会资本投资非农化偏好十分突出。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面临突出的流动性约束,抑制了农村投资与消费的释放。一是财政资金偏好投入城市和用于发展工业;二是农村资金持续流向城市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金融存贷剪刀差”使农村大量资金通过银行流入城市,未用于农村发展、农业建设和农村民生改善。2010年末,全国县域贷款余额12.3万亿元,在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占比为25%左右。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以及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农民对资金的需求更加强烈和迫切,流动性约束对需求抑制的影响更加突出。与城镇相比,农村金融信贷服务体系相对滞后,贷款难、手续繁杂、担保难等问题长期存在。农村居民的大额消费和投资需求,如购买农机、翻新改造房屋、购置新房等难以通过正规金融渠道满足,需求长期受到抑制。

第三,社会保障二元化,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制约需求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1-2008年,我国城市人均享受的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是农村的90倍。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和相对滞后,农村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为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居民用于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预防性储蓄大幅增加,同时挤占了其他消费。2000-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文教娱乐现金支出占比从14.53%下降到8.4%,而储蓄率高达26%。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和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村消费水平提高的“瓶颈”。

第四,公共服务二元化,农村消费环境建设滞后限制需求升级。我国城乡公共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经济落后地区公共环境建设显著落后于城市,农村消费需求扩大和结构升级受到限制。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消费便利程度不高。目前,电网老化、电压不稳、交通和通讯设施落后等问题仍在多数农村地区存在,家电等耐用品消费受到制约。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洗衣机、电冰箱、家用电脑和固定电话分别为同期城镇居民拥有量的59.1%、46.8%、14.6%和75.1%。而在同等收入水平下,农村居民洗衣机和电冰箱拥有量也仅为城镇居民的63.4%和56.4%。其次是流通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很难与居民消费需求匹配。突出表现在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规模小,商品种类、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结构调整。再次是监管力度薄弱,居民消费积极性受挫。农村市场大多存在监管不到位、交易行为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农民极易购买到过期、劣质、淘汰的生产、生活用品。另外,家电、农机维修、保养等服务缺乏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消费需求。

2.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释放与扩大农村内需的重要推动力。

第一,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力度,加速启动农村内需市场。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力度是启动并持续扩大农村内需的动力源泉。一是优化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支农力度,财政资金应优先用于农业农村中长期发展项目,并在土地、财税等方面予以优惠政策。二是突出投入重点。财政和社会资本重点用于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重点用于改善、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和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建设。通过入股、联合经营等方式参与农业综合开发、高效设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采取投资筹资、捐款捐助、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建设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

第二,改善城乡收入分配结构,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持续提高收入水平是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基础支撑。从制度层面出发,改善城乡收入分配结构是持续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突破口。一是深化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保证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发展权,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逐步实现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同工同酬同保障。二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强农、惠农、富农的财税长效机制。健全农业补贴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不断提高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确保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三是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与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多途径增加农民的财产收益。

第三,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释放农村信贷消费潜力。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加速释放农村消费潜力的助推器。一是统筹推进建立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以政策性金融组织为基础、合作金融组织为主导、商业金融为发展方向的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二是增强农村投资与消费信贷产品的多样性与适用性。开发与农业生产需求相匹配的贷款品种;重点拓展建房、购房、教育、嫁娶、医疗保健、消费品购买等生活需要贷款;创新开发保障适度、保费低廉的保险产品。三是创新信贷服务方式。探索与创新灵活多样的贷款抵押方式,结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展集体林权抵押贷款、合作组织以大型农机等动产抵押贷款。

第四,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民消费积极性。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积极性、释放消费潜能的重要制度保障和环境保障。一是通过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在医疗、养老等基本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使农村地区,尤其是让偏远落后地区的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降低未来风险预期,减少保障性储蓄,增加当前消费。二是建设现代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逐步释放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改善以乡镇农贸市场为主的农村市场环境,加快完善和推进农资连锁、万村千乡等市场工程;加强和优化配送网络、售后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加强市场监督,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确保农村食品、药品及日用品质量安全。

第五,加快中小城镇建设,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加快中小城镇建设是助推城乡发展均等化、引导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扩大农村内需的重要途径。一是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引导产业向城镇尤其是中小城镇集中。依托产业发展,增强城镇人口和经济聚集功能,促进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通过产业链延伸,带动中小城镇周边农村发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二是优化中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制度和政策环境。加强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建设;不断推进以完善保障体系为核心的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鼓励和允许进城农民在城镇长期置业的政策,引导和实现新的消费增长点。三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加速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使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不断向城镇靠拢或趋同,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作者单位: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